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财商课
17285500000030

第30章 让钱流动起来,让钱生出更多的钱(1)

哈佛理财专家说:“大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钱而是缺少观念。财富是习惯,是思维方式。在资本运作占主导的社会,一个人必须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做好完美的理财计划,学会让钱动起来,将每一分钱都通过周密的运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财富闲置就等于零,并且还要付一定的“折旧费”。最好的方法就是必须让钱动起来。高财商的人往往不会把钱存进银行,他们往往会把钱投资到不同的地方,以求获得最有效的收益。

有钱不置半年闲——不做“守财奴”

有个关于守财奴的故事:

守财奴把变卖家产所得换成金块,埋在一个隐秘之处。这个地方使他朝思暮想,也令他每天很担心,他每天都乘机要跑去把金子挖出来把玩一番。一个农夫留心观察他的行踪,猜出了其中隐情,把金子挖走了。守财奴再来时,发现那个地方已经空空如也,便拉扯头发,号啕大哭起来。有个过路人见他痛不欲生,问明了缘由,就对他说:“朋友,别灰心丧气,其实你并没有拥有原先的那块金子。不如拿块石头,权充金子埋入土中,这么做也能弥补你的损失,因为据我所知,你有金子时,也从没动用过。”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一切财物如不使用,就等于没有。从理财角度上说,如果你的钱不能为你创造价值,就等于被埋没的“石头”。

增加财富有两个途径:一是努力工作赚钱,存到银行,增加账面存款;另一个就是理财。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单纯靠攒钱挣钱,难以实现增加财富的目的。

2010年第一季度,剔除季节因素后,居民通胀预期继续上涨,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5.6%。受此影响,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25.9%,比上季再降2.3个百分点;其中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为51.0%,是1999年有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尽管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看上去比较高的增长幅度,却没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城市里的上班族,感叹自己的薪水增长总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

另外,更严重的事实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养老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一项负担。如何才能摆脱单一的依靠社会保险来为老年生活埋单的状况呢?你应该好好地对你的账户做一番理财计划了。

有学者说:“积累和消费是一对永远不会改变的关系。如果没有高于消费的积累,你的生活质量将不可避免地下降。一个人的收入增长速度要跟得上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增长,否则你的消费水平就会有风险。”所以,作为我们普通老百姓,面对物价上涨短期内无法减缓的压力时,除了勤俭节约,还需要形成投资理财的习惯,以多挣钱来减轻压力。

永远不把钱长期存入银行

俗话说,“没有能耐的人存钱,有能耐的人借钱。”这当然不是说存钱的人没本事,这里面暗含着经济学的规律。个人把钱存到银行,银行把钱贷给企业,企业借钱要付利息,那是因为它能赚到比利息更多的钱。个人存款到银行,即便是在加息的前提下也是不合算的,因为通胀的因素已经将利率抵消了。

如果按照银行存款税后利率2%算,而年通胀率按照5%算,那么如果把钱存到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就已经成为负值。这就是说,假如储户将10000元存进银行,10年后10000元钱的实际价值就变成了7374元,储户的本金等于损失了26%。

所以,如果赚到钱后就把钱放在银行里不闻不问,让钱在银行睡大觉,就是在跟钱过不去,就是在变相削减自己的财富。有很多人辛劳一生,到头来却还是穷人,就因为这些人不会把钱变成资本。

哈佛教授告诉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经商智慧,关键看其能否靠不断滚动周转的有限资金,把营业额做大。

犹太人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17岁时到美国谋生。开始时,他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开始探索创业路子。经过反复观察和考虑后,普利策决定从报业着手。对于一个毫无资本和办报经验的人来说,想通过报纸赚钱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普利策却坚定不移地朝这个奋斗目标前进了。

为了搞到资本,他靠做工积累的资金赚钱。为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他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向该老板求一份记者工作。开始老板对他不屑一顾,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普利策反复自我介绍和请求,言谈中老板发觉他机敏聪慧,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半薪试用1年后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忍受老板的剥削,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他勤于采访,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的各个环节,晚间不断地学习写作及法律知识。他写的文章和报道不但生动、真实,而且法律性强,不会引起社会的非议和抨击,能吸引广大读者。由于普利策给报社带来了巨大利润,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员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普利策也开始有点积蓄。

通过几年的打工,普利策对报社的运营了如指掌。于是他用自己仅有的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

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金严重不足,但他很快渡过了难关。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商业开始兴旺发达,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广告。普利策盯着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一份以经济信息为主的刊物,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发行量越来越大。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即使在最初几年,他每年的利润也超过15万美元。没过几年,他就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刚开始时分文没有,靠打工挣得的薪水,省吃俭用,一点点地积攒起来投入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利。这是一例白手起家的典型。

犹太人很少把钱存入银行生利息。他们善于精打细算:如果把钱存入银行,年息最多不超过10%;而把钱投资在有潜力的项目上,如果对市场走势观察分析准确的话,每次周转盈利不少于30%,1年滚动周转4次,所得利润就会超过100%。

在18世纪中期以前,犹太人热衷于放贷业务,就是把自己的钱放贷出去,从中赚取高利。到了19世纪后,犹太人宁愿把钱用于高回报率的投资或买卖,也不肯把钱存入银行。

由此看来,不把钱存入银行是犹太富翁们经商智慧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当然,并非人人都希望通过经商致富,把钱存在银行,一个好处是能给予人们安全感。但是,你一定也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建议不要把钱全部存入银行。拿出一部分来,投资到自己感兴趣又能得到收益的事情上去,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包含很多内容,天地原本很宽很宽。

激活你银行账户上的“死”钱

哈佛理财专家说:“大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钱而是缺少观念。财富是习惯,是思维方式。在资本运作占主导的社会,一个人必须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做好完美的理财计划,学会让钱动起来,将每一分钱都通过周密的运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钱是一种能源,只有在恰当的人手里,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幻想安稳守财,富最多不过三代。

很多人理财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所以选择把钱存入银行,将钱闲置起来,既没有太大的风险,每年利息也会带来一定的回报。不过到年底兴冲冲地去查询存款额度的时候,发现存款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的速度往往会抵消甚至使银行的存款利率成为负值。

财富闲置就等于零,并且还要付一定的“折旧费”。最好的方法就是必须让钱动起来。高财商的人往往不会把钱存进银行,他们往往会把钱投资到不同的地方,以求获得最有效的收益。

素素今年27岁,卫校毕业后在一家大医院做护士。去年,在好友的动员下,她辞去了这份固定工作,做起了某知名日化品牌的直销业务。由于她善于交际,并具有一定的客户资源,业务越做越好,每月提成收入也从2000元、5000元、8000元,一直到了目前的万元以上。素素的丈夫朱先生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在她的鼓动下,也被“拉下了水”做了直销业务。现在,朱先生的月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

目前,两人的家庭收入为15000元,除了日常开销、按月偿还银行住房贷款以外(尚欠银行贷款本息合计为4万元),每月还有10000元的结余。不过,由于夫妻俩人均不善理财,面对不断增加的收入,他们还是只认银行储蓄一条路,渠道单一,收益低下。

夫妻俩人来到一家银行进行了一番咨询。银行的理财师首先给他们分析道:目前状况是素素一家把精力都放在赚钱上,对收入的打理缺乏长远的规划,如其收入较高,却没有考虑减少家庭债务;习惯有钱存银行,没有积极涉足其他收益高、保障能力强的投资渠道。总之,他们需要一条非常清晰、容易操作的理财思路。

生活中,很多人像案例中的素素一样,缺乏理财意识,把钱放在银行里,获得极为有限的一点利息。他们认为把钱存银行能赚取利息,能分享复利的成果,认为储蓄能够四平八稳地增加财富。或者,有的人虽有投资意识,却没有投资经验,对基金、股票、黄金、外汇一窍不通,为了保守起见,他们不敢去投资,怕冒风险。

还有许多工薪阶层和都市白领,工资卡里的钱放任不管,无形中把“活钱”变为“睡钱”,长此以往,财富并不能得到增加。

其实,就算储蓄,如果操作得当,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息。比如长期不动用的活期存款换成定活两便存款,急用时可以及时取出,获得活期的利息;不用时到期也会得到定期的利息,远远高于活期储蓄的收益。

另外,持卡人可借此进行国债买卖、外汇买卖、个人黄金买卖和基金投资等,从而让自己在满足消费的同时,又能盘活资金,进行投资理财。

当然,任何投资和从事经营活动一样,风险是时刻存在的。赢利与风险共存,更多的财富全在运动的金钱中。哈佛教授告诉我们,妄图进行没有风险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