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乙肝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7290900000026

第26章 秋季乙肝的治疗与保健(2)

【组成】蒲公英30克,虎杖30克,茵陈30克,车前草30克,制大黄10克,焦栀子10克,苦参10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

【加减用药】黄疸偏深者,加岩柏草、田基黄、大黄(后下),并加重剂量,或用大黄20克,泡开水服之。热偏重者,加黄芩、黄柏;湿偏重者,加制苍术、厚朴、茯苓、薏苡仁;泛恶纳呆者,加姜竹茹、陈皮、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胁肋胀痛者,加炒柴胡、青皮、陈皮、木香;火毒甚者,加黄连、牡丹皮、赤芍等。

【用法】每天1剂,重者2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50例,临床治愈315例,显效(同治愈标准,但停药3个月内肝功能复检中1~2项目有轻微波动)85例,好转38例,无效9例,死亡3例。

【注意事项】对抗HAV阳性有特效。

【出处】陈寿山蒲虎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5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5,(4):148

【按语】黄疸病的病机关键是湿。故以茵陈蒿汤为主,加蒲公英。虎杖根、苦参以清热解毒利湿;茵陈、大黄合用有增强利湿退黄作用;郁金与枳壳配合能行气解郁、宣中除胀;车前草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外泄。诸药配伍,使湿去热除黄退。经临床证实,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特别是抗HAV阳性患者有良效。

茵陈复肝汤

【功用】扶正祛邪,宣上畅中通下。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40克,茯苓15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苍术10克,藿香10克,车前子10克,五味子10克,大腹皮20克,丹参30克。

【加减用药】热甚者,加板蓝根、虎杖、赤芍;湿甚者,加薏苡仁或合五苓散化裁;纳呆者,加神曲、山楂、谷芽、麦芽;恶心呕吐,心中懊依加黄连、半夏、竹茹;肝区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青皮;皮肤瘙痒者,加防风、蝉蜕。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分早、中、晚3次温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58例,除1例重症瘀胆型肝炎、1例诊为“壶腹癌”而转院治疗外,其余全部治愈。治愈率达987%。疗程最长52天,平均为19天。

【注意事项】小儿随年龄减量,煎后频服。治疗期间要充分休息,合理营养。

【出处】李方玉茵陈复肝汤治疗湿热急性黄疸型肝炎158例新中医,1995,(12):44

【按语】茵陈清肝胆之热,理肝胆之郁;栀子利湿退黄;大黄荡涤肠胃,推陈出新;车前子清利降浊,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苍术其性走而不守,醒脾助运,宣阳泄浊,开郁宽中,疏化水湿;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祛浊,和中止呕;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渗湿。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宣上畅中通下,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湿热自去,黄疸自退。

解毒活血汤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60~100克,泽兰10~30克,大黄10~30克,桃仁10~15克,栀子10~15克,红花10~15克,柴胡6克,白术6~3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午、晚3次服用。若呕吐不能进药者,暂先外用瓜蒂7枚,赤小豆7粒,雀粪7粒,共研极细末吹鼻,2小时以内吹完,隔天1次。连续治疗4~8周复查肝功能1次,并记录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评定疗效。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0例,按照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疗效评定标准统计。治疗4周,临床治愈67例,基本治愈31例,未愈2例。治疗8周,临床治愈94例,基本治愈4例,未愈2例。

【出处】张子厚解毒活血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0例新中医,1995,(11):4

【按语】方中茵陈其气清芳,清热利湿,解毒利胆,净化血液,为退黄之要药;栀子清泄三焦而利尿,合茵陈使疫毒自小便而去;大黄清热通便,解毒祛瘀,使疫毒从大便排泄;柴胡条达肝气,宣畅气血;白术燥湿健脾,意在“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方中重用桃仁、红花、泽兰化瘀生新,改善肝脏的血供和抑制纤维形成。

四草大黄汤

【功用】清热解毒,除湿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金钱草20克,益母草10克,甘草10克,大黄1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连服15剂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2例,2个疗程后,治愈94例,显效6例,无效2例。治愈率9216%。疗程最长36天,最短15天。2年后随机追踪86例,未发现慢性或迁延性肝脏病变及其他损害,肝功能3次复查未见异常。

【注意事项】若患者,呕吐而进食困难,则配合静滴10%葡萄糖500~1000毫升,加维生素C1~3克,维生素B6200毫克,每天1次,呕吐止,能进食后停用。

【出处】戴福海,黄培容四草大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2例新中医,1995,(10):51

鸡陈汤

【功用】清热,凉血,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鸡骨草30克,白茅根30克,大青叶30克,田基黄30克,茵陈50克,栀子15克,甘草10克。

【加减用药】热重于湿者,加龙胆草20克,大黄15克;湿重于热者,加佩兰15克,厚朴15克,滑石30克;湿与热并重者30克,龙胆草20克,郁金20克。

【用法】每天2剂,上下午各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16例,全部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最短18天,最长28天,平均23天。肝功能检查各项恢复正常最短21天,最长38天,平均295天。

【出处】朱锡南鸡陈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16例新中医,1995,(10):52

【按语】方中鸡骨草、田基黄、栀子、大青叶、茵陈、白茅根皆能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作用。而活血药能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可增加肾脏血流量而利小便,能增加组织细胞的通透性而清除肝内胆汁瘀滞。本方组方简单,药源丰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茵佩都蓝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胆退黄。

【主治】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40克,佩兰20克,郁金20克,板蓝根6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液频服,儿童剂量减半,治疗4周。

【疗效】此方治疗黄疸型肝炎160例,显效126例,有效32例,无效2例。

【注意事项】配合西药保肝。

【出处】陈书文,范江勇茵佩郁蓝汤治疗病毒性黄疸肝炎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21

【按语】本方是老中医柳学沫治“黄疸”的经验方。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现代研究证实,茵陈中含有多种利胆成分如茵陈烯、茵陈酮及对一羟基苯乙酮等。板蓝根清热解毒;佩兰芳香化浊,健脾醒胃;郁金入肝、胆二经,行气解郁,利胆退黄。郁金主要成分姜黄烯、茨烯等,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并可清除血中过剩抗原及免疫复合物,减少体液免疫反应亢进引起的慢性肝损害,郁金挥发油还可促进胆汁排泄。诸药并用,具有显著退黄、改善肝功能作用,配合西药保肝,故可明显提高临床显效率。

乙肝致胁痛腹胀的中医治疗

胁痛是乙肝患者常见症状。胁痛部位常以右侧为主。也可表现为两侧疼痛,或牵引及背部疼痛。其性质常呈隐痛、胀痛、灼痛、钝痛或刺痛。少数疼痛剧烈者,常被误诊为急腹症或胆肾结石。

中医认为,胁痛分虚实两类,实者因气滞、血瘀、湿热而致;虚者多由阴血不足以养肝所致。总属肝络失和,不通则痛。针对乙肝胁痛特点,用药如下。

湿热胁痛:胁痛以灼热为主,触之加重。常见于慢性乙肝活动期或急性肝炎,或兼胆道感染者。药用茵陈15~30克,炒栀子9克,黄芩10克,酒大黄6~10克,水煎服,每日2~3次,每次100~200毫升。

气滞胁痛:胁痛以走窜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见于乙肝迁延期。药用炒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痛甚加延胡索15克,郁金12克,煎服法同上。

郁热胁痛:胁痛以闷胀为主,情绪变动时加重,大便不爽。常见于乙肝慢性迁延期。药用柴胡10克,牡丹皮20克,炒栀子1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枳壳12克,水煎,服法同上。

血瘀胁痛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触之更甚。常见于乙肝迁延期、早期肝硬化或兼肝脾肿大者。药用炒蒲黄10克,桃仁10克,红花8克,炒穿山甲10克,鸡内金12克,三七粉3克(分冲)。

气虚胁痛以坠痛不适为主,常见于乙肝慢性活动期,或兼腰膝酸软,下肢浮肿,或血浆蛋白低下,或有内脏下垂者。药用党参20克,升麻15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黄芪12克。

血虚胁痛隐痛绵绵,劳累后加重,伴眩晕失眠。常见于乙肝迁延期兼有贫血、出血或乙肝相关肾炎者。药用白芍15克,当归1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川芎10克,枸杞子12克。

无论何种胁痛,均可用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配肌苷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肝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静脉点滴,以获事半功倍之效。

腹胀也是乙肝常见症状。因腹胀往往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从而影响药物对乙肝的治疗。所以,治疗腹胀是乙肝康复的关键之一。

中医认为,乙肝腹胀与湿毒内蕴、情志郁结、脾虚失运有关。中药治疗效果较好,且价格低廉,应辨证选用。

湿阻腹胀,腹胀特点是不分早晚和空腹及食后,为持续性闷胀,伴恶心、食少、乏力。药用陈皮9克,大腹皮20克,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日2~3次。

食滞腹胀,多在食后加重,或有口臭、腹痛,在吐泻后减轻,矢气恶臭。药用莱菔子9克,焦槟榔15克,瓜蒌皮10克,熟大黄6克,鸡内金15克,炒麦芽15克,当归10克,煎服法同上。

气郁腹胀,腹胀时轻时重,多在情志不舒时加重,嗳气或矢气后减轻,腹部叩之如鼓。药用广木香6克,枳实10克,青皮、陈皮各9克,制香附10克,厚朴9克,沉香粉1克(冲),煎服法同前。

脾虚腹胀,多在午后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伴食少、乏力、眩晕或浮肿。药用党参15克,山药30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陈皮9克,炮姜8克,当归9克,煎服法同前。

肾虚腹胀,多为下腹胀,遇冷加重,兼腰膝酸软或下肢水肿,见于乙肝日久或兼乙肝相关肾炎患者。药用熟附子9克(先煎)、白芍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肉桂6克,桑寄生15克,当归12克,沉香粉1克(冲),煎服法同前。

肝纤维化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开展中医药防治肝硬化及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迄今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1强肝软坚汤(韩经寰,1979)益气健脾利湿、养阴活血散结。由黄芪、白术、茯苓、生地黄、白芍、丹参、当归、郁金、牡丹皮、栀子、鳖甲、茵陈等组成。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以自体肝活检的方法进行了3年的实验研究。经长时间治疗后,肝硬化固有的形态学特征已消失。而对照组动物在停止注射四氯化碳1年后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以后又有恶化倾向,直至2年半后仍呈现肝硬化的病理特征。

2复方861(又称复方丹参合剂,王宝恩等)由黄芪、丹参、鸡血藤等10味药物组成。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纤维化患者,坚持服药半年以上的49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率67%,血清P-Ⅲ-P及层黏蛋白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ALT活性的恢复正常率达73%,有33%的患者门静脉管径缩小,脾大的回缩率为52%。用该方制成的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每次1袋(含生药8克),1日3次,连用6个月。12例于治疗前后做2次肝活检,肝组织学炎症计分由治疗前的1825±207降至治疗后85±27,纤维化计分由100±992下降至298±207;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改变。治疗前肝组织炎症区域有较多a-SMA阳染的肌成纤维细胞,治疗后显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