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未来与新思维
17291300000006

第6章 《小的是美好的》

作者:[英]E.F.舒马赫

译者:李华夏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E.F.舒马赫(1911~1977),英籍德国人,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被尊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先知”。他一生阅历丰富,任过教,做过生意,当过记者,后来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他对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忧心忡忡,为此写出《小的是美好的》一书。

他的一篇名为《多边清算》的论文于1943年在《经济学家》杂志上发表。后来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凯恩斯起草的多边清算方案“凯恩斯计划”中,全面采用了舒马赫的观点。

《小的是美好的》于1973年问世,书中切中时弊和颇具争议的观点激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该书6年间再版12次,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书中质疑西方经济目标是否值得向往,反对核能与化学农药,批评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标准。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现代世界”和第二部分“资源”,批评发达国家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对和平、土地的使用、核能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三部分“第三世界”和第四部分“组织与所有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事业问题、社会制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所应该选择的发展道路。

在舒马赫看来,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经济结构,不外乎追求利润及进步,从而使人们日益专业化,使机构逐渐成为庞然大物,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工作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工作环境变得非人性。他因而提倡中间技术等基础观念,为经济学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同时,本书展示了现代社会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道德缺失、精神空虚、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为解决种种弊端,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观念——佛教经济学,即使人获得利用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人通过与他人共同参加一项任务克服自私自利;生产恰当生存所必需的商品与劳务。他呼吁人们改变旧传统,接受新观念。他认为人们必须从规模、教育、土地、技术等方面加以全面改进,重新开始我们的新生活。

《小的是美好的》被看做是经济学上一次颠覆性的论述。本书在30多年前就明确地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而且第一次在学术界提出小企业是最具有经济活力的一部分,是一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进行大众生产而不是大量生产的观念,其影响深远。

天底下总有些事是我们为了这件事本身去做的,但也有一些事是我们另有所图而去做的,任何一个社会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区分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对此有若干共识及协议。这块土地究竟只是一个生产工具,或者不仅如此,它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我所说的“土地”包括了所有在这块土地上的生物。

换句话讲,所有事情都要看做的人当时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如果是以生产者的身份享受头等待遇的旅行或使用豪华汽车,就会被认为是浪费金钱;但是如果同一个人摇身一变,以消费者的身份这么做,就会被称为是高水平生活的表现。

这种二分法再没有比在土地利用方面更明显的了。农民被看成仅仅是一个生产者,他必须采取可能的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即使他因此破坏了(对于作为消费者的人来说)土壤的质量、风景的美丽,即使最终的结果是农村的人口减少与城市的过度拥挤。现在有些大型农场主、园艺家、食品制造商以及水果种植者,他们从未想过消费他们自己的任何产品。他们说“真幸运,我们有足够的钱买得起有机生长的不施农药的农产品”。当问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坚持采取有机的方法,避免使用有毒物质时,他们回答说他们没有能力这样做。作为生产者的人有能力做到的是一回事;作为消费者的人有能力做到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由于两者又是同一个人,于是人或者社会究竟有能力做到什么的问题就引起了无休止的混乱。

而这些结果都是因为作为一个生产者的人,承担不起“不经济行事的这种奢侈”,因而无法生产出像健康、美丽、持久之类的必须“奢侈品”——而这是作为消费者的人比起任何其他东西都更想要的。这种东西成本太高了,结果是我们越富有,就越“买不起”。

归根究底,研究小组的结论可直接从它所作的假设中导出……人活着不能没有科技,一如人之不能违反自然而生存。但是最值得我们考虑的是科学研究的方向。我们不能把这个一脚踢给科学家去处理。就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的,“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在经济上仰仗他人,”而且“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数量是如此之少”。以至于不能由他们来决定研究方向。

为什么发展不能是个创造的过程?为什么它不能被订制、购买、规划?为什么它必须是个渐进的过程?原因就在这里。教育并不会“跃进”,它是一个高度精细的渐进过程。组织也不会“跃进”,它必须逐渐演变以适应环境的变迁。纪律的情形也差不多。

如果援助是要引进某些新的经济活动,那么只有在它们能由大多数民众的现有教育水准可以支持的情况下,才对社会有益,也才能存活,而且也只有在援助能增进并推广教育、组织、纪律的更进一步发展时,它们才真正的有价值。这里也许会有个伸展的过程,但是绝对不会有一步登天的情况。如果引进的新经济活动要依赖特别的教育、特别的组织、特别的纪律,而这些都是接受援助的社会所没有的,那么这些活动就不会带来健康的发展,反而很可能会阻碍健康的发展。

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小的是美好的》推荐给那些乐于思考未来的朋友们:无论是有权的、无权的人;无论是穷人、富人;无论是年老的、年轻的,这本书会给每个人以智慧的启发。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如果一本书出版30多年后还不断地有人在读,并从中获得启示,那么这本书一定是经典著作。《小的是美好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梁小民

《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代表了经济学家的逆向思考,省思如何生活才是值得的与快乐的。

——中国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