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日常节能、环保并不难
17291400000009

第9章 饮食篇(2)

洗菜时,有些人为了去除农药残留喜欢用洗洁精或者一些果蔬类专用洗洁剂来清洗,其实这类洗洁用品大多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虽然能去除部分残留农药,但是在清洗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完全冲洗干净。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淘米水洗菜。因为淘米水属于酸性,有机磷农药遇到酸性物质就会失去毒性。青菜清洗之前先用淘米水浸泡10~20分钟,可以有效去除菜叶上的农药残留物,泡带皮吃的水果也可达到同样效果。

★清除果蔬残留农药有妙招

果蔬农药的残留问题一直以来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为了清除蔬菜尤其是叶类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有人用盐水浸泡,有人用清洁剂浸泡,有人用热水焯一下,还有人把蔬菜储存起来,跟农药耗时间,等它们慢慢分解,1周后食用。为了吃得健康,人们想尽各种办法跟农药斗争。下面给你介绍几个妙招:

1.水洗:一般蔬菜先用清水至少冲洗3~6遍,然后泡入淡盐水中再冲洗一遍。对包心类蔬菜,可先切开,放在淡盐水中浸泡数分钟,再用清水冲洗,以清除残附的农药。

2.去皮:蔬菜表面有蜡质,很容易吸附农药。因此,对能去皮的蔬菜,应先去皮后再食用。

3.用洗洁精洗涤:先将洗洁精稀释300倍后清洗一遍,再用清水冲洗1~2遍,这样可去除蔬菜上的病菌、虫卵和残留的农药。但因为洗洁精本身就是化学产品,去除残留农药的同时也会残留在蔬菜上,所以建议尽量少使用为妙。

4.用开水烫:对有些残留农药的最好清除方法是烫,如青椒、菜花、豆角、芹菜等,在下锅炒或烧前最好先用开水烫一下。据试验,可清除90%以上的残留农药。

5.碱洗:先在水中放上一小勺碱粉(无水碳酸钠)或冰碱(结晶碳酸钠),搅匀后再放入蔬菜,浸泡5~6分钟,接着用清水漂洗干净。如没有碱粉或冰碱,可用小苏打代替,但应适当延长浸泡时间,一般需15分钟左右。

6.阳光晒:阳光中的多光谱效应,会使蔬菜中部分残留农药被分解、破坏。这样经日光照射后的蔬菜,农药残留较少。据测定,鲜菜、水果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有机氯、有机汞农药的残留量损失达60%。

对于方便贮藏的蔬菜,最好先放置一段时间,空气中的氧与蔬菜中的色酶对残留农药有一定的分解作用。购买蔬菜后,在室温下放置24个小时左右,残留化学农药平均消失率为5%。

此外,用淘米水洗菜能除去残留在蔬菜上的部分农药。我国目前大多用甲胺磷、辛硫磷、敌敌畏、乐果等有机磷农药杀虫,这些农药一遇酸性物质就会失去毒性。在淘米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就能使蔬菜残留的农药成分减少。

★含有天然毒素的果蔬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有些蔬菜和水果本身含有天然毒素,在食用时应该小心为妙。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对此进行过报道。

1.豆类,如四季豆、红腰豆、白腰豆等含有植物血凝素,如果吸收此类毒素,在1~3小时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红腰豆所含的植物血凝素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并破坏消化道细胞,降低其吸收养分的能力。如果毒素进入血液,还会破坏红细胞及其凝血作用,导致过敏反应。研究发现,煮至八成熟未全熟的豆类毒素反而更高,因此必须煮熟煮透后吃。

2.竹笋,含有生氰葡萄糖苷,食用后数分钟可出现发病症状,如喉道收紧、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甚至死亡。食用时应将竹笋切成薄片,彻底煮熟。

3.苹果、杏、梨、樱桃、桃、梅子等水果的种子及果核。这也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常吃的水果怎么会有毒呢?此类水果的果肉都没有毒性,果核或种子却含有生氰葡萄糖苷,在食用后几分钟就会出现与食用竹笋相同的症状。儿童最易受影响,吞下后可能中毒,给他们食用这些水果时最好去核,以避免危险发生。

4.鲜金针菇,味道鲜美,但其含有秋水仙碱,食用不当会引起肠胃不适、腹痛、呕吐、腹泻等。秋水仙碱可破坏细胞核及细胞分裂功能,令细胞死亡。经过食品厂加工处理的金针菇或干金针菇都无毒,如以新鲜金针菇入菜,则要彻底煮熟。

5.发青、发芽、腐烂的马铃薯。这些都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以为去掉了芽或者腐烂的地方也能食用,那就错了。马铃薯发芽或腐烂时,茄碱含量会大大增加。茄碱进入体内,会干扰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并刺激胃肠黏膜,引发胃肠出血,会出现口腔灼热、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6.新鲜蚕豆。有的人体内缺少某种酶,食用新鲜蚕豆后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征,即全身乏力、贫血、黄疸、肝肿大、呕吐、发热等,若不及时抢救,会因极度贫血而死亡。

7.鲜木耳。鲜木耳含有一种感光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这种有毒感光物质还易被咽喉黏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

8.腐烂变质的白木耳。它会产生大量的酵米面黄杆菌,食用后胃部会感到不适,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9.未成熟的青西红柿。这个很容易被忽视。它含有生物碱,人食用后也会导致中毒。

★小心海鲜中的重金属污染

水污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海鲜的营养价值很高,许多人对海鲜情有独钟,尤其是沿海居民,常年食用海鲜。但是,由于大量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海洋水污染日益严重,海洋中的生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近海岸的生物。

据调查,就元素而言,在生物体中富集系数较大的是铜和锌,最低的是铬。从生物体类型看,重金属含量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底栖生物肉体、底栖生物壳体、植物体、鱼类。另外,底栖生物壳体和肉体中的重金属含量有很大差别。底栖生物如牡蛎中的铅和汞,扁玉螺中的镉和汞,文蛤中的汞和铅,这些元素均为毒性较大的金属元素。就生物肉体而言,牡蛎肉体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最高,小鱼体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最低。这与鱼类主要是浮游动物有关,因为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底泥中,在远岸的海水中含量较低。这也可以间接说明,重金属污染主要在海岸带。

所以,喜欢吃海鲜的人们一方面要了解这些产品的来源,尽量不要选择沿海口岸的海鲜。同时还要在加工上格外注意,特别是那种喜欢带壳烹饪的做法,会导致重金属的摄入。

在食用海鲜过程中要多吃肉少吃内脏:所有生物都有类似的排毒机制,将重金属储于肝、肾或甲壳组织,肉质相对毒素较少。脂肪亦是积聚农药、雪卡毒及化学毒素的温床,宜少吃鱼皮、鱼头等脂肪多的地方。双贝类好过螺类。若要食用贝类,最好选双贝类,如炒蚬,因它们主要靠滤入水中的浮游生物或悬浮固体维生;相反螺类如东风螺属于肉食者,嗜食同类的贝或海底的腐尸,受污染机会更高。

食用海鲜应适可而止。其实人体本身有排出微量重金属的自然机制,只要不过量进食海鲜,问题不大。鱼宜小不宜大,体积愈大鱼类生长期愈长,愈易积聚重金属。

★怎样识别污染鱼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农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众多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一些有毒物质,如汞、酚、有机氯、有机磷、硫化物、氮化物等,混杂在土壤、空气中,源源不断地注入鱼塘、河流或湖泊,甚至直接进入水系,造成大面积的水质污染,致使鱼类受到危害。被污染的鱼,轻则带有臭味、发育畸形,重则死亡。人们误食受到污染的鱼,有毒物质便会转移至人体,在人体中逐渐积累,引起疾病,因此人们在吃鱼时一定要辨别清楚。

1.畸形的鱼。鱼体受到污染后的重要特征是发育畸形,只要细心观察,不难识别。污染鱼往往躯体变短变高,背鳍基部后部隆起,臀鳍起点基部突出,从臀鳍起点到背鳍基部的垂直距离增大;背鳍偏短,鳍条严密,腹鳍细长;胸鳍一般超过腹鳍基部;臀鳍基部上方的鳞片排列紧密,有不规则的错乱;鱼体侧线在体后部呈不规则的弯曲。严重畸形者,鱼体后部表现凸凹不平,臀鳍起点后方的侧线消失。另一重要特征是,污染鱼大多鳍条松脆,一碰即断,最易识别。

2.含酚的鱼。鱼眼突出,体色蜡黄,鳞片无光泽。掀开鳃盖,可嗅到明显的煤油气味。烹调时,即使用很重的调味品调味,仍然刺鼻难闻,尝之麻口,使人作呕。被酚所污染的鱼,不可食用。

3.含苯的鱼。鱼体无光泽,鱼眼突出。掀开鳃盖,有一股浓烈的“六六”粉气味。煮熟后仍然刺鼻,尝之涩口。含苯的鱼,其毒性较含酚的鱼更大,一定不能食用。

4.含汞的鱼。鱼眼一般不突出,鱼体灰白,毫无光泽。肌肉紧缩,按之发硬。掀开鳃盖,嗅不到异味。经过高温加热,可使汞挥发一部分或大部分,但鱼体内残留的汞毒素仍然不少,不宜食用。

5.含磷、氯的鱼。鱼眼突出,鳞片松开,可见鱼体肿胀。掀开鳃盖,能嗅到一股辛辣气味;鳃丝满布黏液性血水,以手按之,有带血的脓液喷出。入口有麻木感。被磷、氯所污染的鱼,应该忌食。

吃了被污染的鱼,人体可能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甚至诱发多种疾病,可致畸、致癌。人们垂钓、食用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野生动物要少吃

许多人对“野味”异常热衷,以食用珍禽异兽为荣。实际上这是一种愚昧、不文明的行为,既带来生态平衡的破坏,又危及自身的健康。

人们往往认识不到,各种野生动物的存在,是人类安全、幸福生活的保障。

例如,鸟类和青蛙是多种害虫的天敌。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鸟类和蛙类数量锐减,导致我国森林和农田的虫害极其频繁。因此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农药,但是这样又使人类的食物和水源受到污染。又如,蛇和猫头鹰是老鼠的天敌,由于人类热衷于吃蛇和猫头鹰,使许多地区鼠害严重,仅北京市一年所投放的鼠药便达300吨之多,带来的污染令人担心。

除了破坏环境外,餐桌上的野生动物没有经过卫生检疫就进了灶房,染疫的野生动物对人体构成了极大的危害。据专家介绍,野生动物在野外除死于天敌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死于各种疾病,如鹿的结核病患病率就不低。而且,野生动物存在着与家禽家畜一样的寄生虫和传染病,有些病还会与家禽家畜交叉感染。吃野生动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可小视。

野生动物是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不能无节制地捕杀。即使捕杀不受国家保护的动物,也要办理相应的手续,经过卫生检疫后才能食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也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不要滥吃野生动物。

★健康饮用水的标准

人们每天都要喝水,但什么是健康、安全的饮用水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全球“水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证持续、长久的健康、安全饮用水来源成为各国专家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世界水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水”的完整科学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概念是饮用水应该满足以下几个递进性要求:①没有污染,不含致病菌、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②含有人体所需的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③生命活力没有退化,呈弱碱性,活性强等。

我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从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出发,对饮用水中与人群健康相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以法律形式做的量值规定,以及为实现量值所做的有关行为规范的规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以一定形式发布的法定卫生标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已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的水质检验项目由原来的35项增加至107项。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卫生要求必须满足三项基本要求:

1.为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要求生活饮用水不含病原微生物。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要求水中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3.水的感官性状是人们对饮用水的直观感觉,是评价水质的重要依据。生活饮用水必须确保感官良好,为人民所乐于饮用。

★科学饮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