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生态伦理小常识
17291600000011

第11章 学科代表人物(3)

从19世纪中叶起,理想不再来自理性,而是来自现实,我们因此也日益陷入无文化和无人道之中。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肯定也失去了坚实的基础,现代人已不再有思考和实现一切进步理想的动力。人们已经对现实做出了广泛的妥协。这一切都是非常可怕的,人类可能由此将万劫不复。

史怀哲一生反对任何暴力与侵略,他极力倡导尊重生命的理念。史怀哲深信渴望生存,害怕毁灭和痛苦,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也是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的本能。作为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和别的生命,因为他们像我们自己一样,强烈的希冀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因此,无论是身体或心灵,任何对生命的破坏、干扰和毁灭都是坏的;而任何对生命的帮助,拯救,及有益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都是好的。

在实践生活中,史怀哲认为每一个人在伤害到生命时,都必须自己判断这是否基于生活的必需而不可避免的。他特别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农人可以为了生活在牧场上割一千棵草花给他的牛吃,但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却不应不小心地踢倒一棵路旁的小花。史怀哲相信宇宙间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致力于帮助别的生命时,我们有限的生命可体验和宇宙间无数的生命合而为一。史怀哲一生发表了许多演说和文章反对战争及其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核子武器的发展,而他最有力的演说就是他用自己生命的身体力行。

1915年,史怀哲夫妇被遣返到欧洲的俘虏集中营,先后在多个俘虏营待过。最使俘虏难受的,是关久了,意志消沉,什么也不想做。史怀哲通过努力后被准许为病人看病,同时给予意志消沉的战俘精神上的鼓励,执笔《文明的哲学》。另外,他也能抛开眼前的烦恼,静下心来,用书桌的边沿当作钢琴的键盘,陶醉在想象的音乐之中。1918年7月,德法之间交换战俘,史怀哲夫妇得以回到故乡。

回到故乡后,虽然获得了市立医院助手以及教堂副牧师的职务,但人生的理想之路却迷雾重重,心中好不寂寞凄凉。远在非洲的医院不知何时能够重建,《文明的哲学》以及其他著作的出版渺然无期,以前向朋友和教会借的钱不知如何才能偿还,健康状况也不理想。即使如此,他依旧没有失去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默默地做着各种力所能及的爱的善行。

1919年圣诞节前,他忽然接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校长赛得布洛姆的来信,邀请他去讲授哲学。他的讲授空前地成功,“敬畏生命”的思想,引起了普遍的共鸣。赛氏马上建议他在瑞典各地开演讲会和演奏会,并给他写了几封介绍信。他除了讲哲学,也介绍在非洲的事业以及黑人的情形,无数听众被感动。很快,出版社找到了他,欧洲各国的演讲会和演奏会的邀请函也纷纷而至。他还清了所有债务,并有了资金为非洲的事业做准备。

1924年2月,史怀哲离开了斯特拉斯堡。妻子海伦因为健康情况不佳,所以这次不能同行。海伦处于这种状况下,却能够顾全大局,同意他再度到兰巴伦重新开始工作,史怀哲对海伦真是永远心存感激。这一次史怀哲在非洲待了三年半。1927年1月,把病人从旧医院移到新医院。到同年仲夏,又扩建了若干病房。现在这个医院,可容纳200个病人以及他们的陪伴者,病人的数目一般都在140~160个之间。现在,医院内部的必要设备都已完成,史怀哲因此可以将医院交给同事,而考虑回国的事。

1928年,法兰克福市把著名的“歌德奖”颁发给他。也是在这个时候,在瑞士,经常有如下的文字出现在报纸的讣闻中:“谨遵故人遗志,敬请将所惠奠仪,一律改捐史怀哲博士在非洲兰巴伦的医院。”

史怀哲在纪念歌德的演讲中提到:“我们必须与我们自己及其他一切战斗,不为什么,只因现代是失去了人性的时代。歌德无分事物的轻重,皆以良心来奉献。一个人非以一个时代的社会为对象,而以人类本身或各个人为对象来思索——这都是超乎时代的。”

1929年12月,史怀哲第三次到达兰巴伦。刚到达的时候,一次严重的痢疾流行虽然快要过去,但余势仍然凶猛。这期间因为痢疾病患的病房太少,必须把附近安置精神病患的病房让给他们住,所以不得不再为精神病患盖新病房。凭过去累积的经验,新盖成的病房比旧有的更坚固,也更明亮更通风。完成这项建筑后,史怀哲又为严重的病人盖有个别床位的大病房,同时也需要盖一间用来储藏食物的仓库,在当地木匠——莫念札利的忠心协助下,这一切工作于一年之内完成了。

未来的30多年时间里,史怀哲十余次往返于欧洲与非洲。其大部分时间待在非洲的兰巴伦医院。

1953年10月13日,同在兰巴伦医院任医师的史怀哲的侄子在广播中得知伯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兴奋地去告诉伯父,史怀哲还以为侄子听错了。第二天,来自全球各地的贺电雪片般涌进兰巴伦医院,其中包括各国国王、总统等政要。正式的通知也到了。西德总统不但表示了对老博士的推崇,还以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主张“敬畏生命”且身体力行的人物,而表示无上的喜悦。新闻记者问史怀哲这笔奖金打算怎么用,“当然用在兰巴伦医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当年度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还有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可是对于后者的得奖,世界许多国家发出反对之声,挪威的奥斯陆还有人散发传单表示严重的抗议。

1965年9月4日,史怀哲因病逝世。史怀哲把他53年的时间全部为非洲土人做了光荣的献祭。不论外界的阻力有多大,史怀哲决心用行动去证明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萌芽生根的。史怀哲终其一生,不但在非洲的丛林里留下一手创建的600多个床位的丛林医院,他在非洲的医疗服务更成为20世纪社会服务的一座标杆。

史怀哲有生之年,世界各国为其颁发的荣誉博士,多达50多个。各种勋章及荣誉,数不胜数。

今天,兰巴伦医院依然在年复一年为成千上万的人们带来健康和关爱。

今天,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史怀哲之友”联谊会,宣扬史怀哲的“敬畏生命”的思想。

四、奥尔多·利奥波德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曾任联邦林业局官员,毕生从事林业和猎物管理研究。他一生共出版3部书和500多篇文章。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1887年1月11日,利奥波德出生在美国衣阿华州柏灵顿市的一个移民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桃木家具制造商;祖父是德国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园林技艺师。他从小在一个可以俯瞰密西西比河的豪华府邸里长大。因为房子建在河岸边的山崖上,因此从山崖上下来,穿过铁轨就是宽阔的密西西比河,这里是大陆上1/4的野鸭和野鹅一年一度迁徙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的河漫滩就是成长中的利奥波德天然的野生动物乐园。

利奥波德的哥哥弗雷德里克说:“当还是孩子的时候,利奥波德就很少说话,但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读过很多书,知道动物们以什么东西为生,有什么样的天敌,他对户外生物如此热衷,好像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