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世界环保组织
17291800000001

第1章 世界自然基金会(1)

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旧称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61年9月11日成立于瑞士小镇莫尔各斯。创始人为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朱立安·赫胥黎,他曾经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并帮助建立了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自然保护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世界自然基金会标志

1960年,赫胥黎前往东非,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该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活动的顾问。回到伦敦后,赫胥黎在《观察家》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以警告英国公众。他在文章中指出,如果人类以如此的速度去破坏动物栖息地、捕杀野生动物,那么该地区的野生物种在20年内就会毁灭殆尽。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公众们开始认识到自然保护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赫胥黎收到许多公众的来信,其中包括一位名为维克多·斯托兰的商人。他在信中指出可以创立一个国际组织来筹集保护自然的资金,但斯托兰称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亲自创办这样的组织。赫胥黎于是和英国自然保护组织总干事、鸟类学家马克斯·尼科尔森取得联系。1961年,尼科尔森召集了一批科学家和公共关系专家,他们都赞同成立斯托兰所建议的基金会。

新成立的基金会计划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携手合作,而此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其总部迁到瑞士日内瓦湖北岸莫尔日的一个小镇,于是他们决定将基金会的总部也设立于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其十分欢迎,在双方合作协议书上这样写道:“我们将共同努力,去唤起公众的意识,让世界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

1961年9月11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作为慈善团体登记注册。1970年,荷兰伯恩哈特王子(后来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总部的主席)为该组织建立了一个牢固而独立的经济基础。世界自然基金会设立了1000万美元的基金,被称为“1001:自然信用基金”。为此1001个人每人捐款1万美元。从此,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总部便可以用这个款项的利息作为机构管理的开支。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会从一个关心濒危动物和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生态团体发展成为一个关注所有自然保护问题的世界性组织。1981年,当爱丁堡公爵代替约翰·劳通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席时,该组织已在世界各地拥有100万长期支持者。1983年,随着自然保护邮票收集活动的展开,捐款数额迅速增加。

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认识到它原有的名称“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已无法再反映该组织的活动范围,于是将名称改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以表示其活动范围的扩大。组织使命也转变为制止并最终扭转地球自然环境的加速恶化,并帮助创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重新制定了其战略计划。扩大之后的战略重申了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保护的主题,并将组织的工作归划为三个独立的部分:保护地球的生物资源,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动。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还减少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主导化,以增加与当地居民的合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最大的、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之一。它在6大洲的153个国家发起或完成了约12000个环保项目。它通过一个由27个国家级会员、21个项目办公室及5个附属会员组织组成的全球性的网络,在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及非洲开展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第一个国家计划于1961年11月23日在英国建立,爱丁堡公爵担任主席。同年12月1日,美国也继而成立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机构,接着是瑞士。

196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印度阿萨姆邦上西隆高原地区的佩济先生资助131美元,以保证其能够前往卡奇沼泽地区调查印度野驴的现有数目。佩济找到了870只。到1975年,这种野驴的数目降到了400只,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于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该地区设立了野驴保护区,到80年代中期,野驴的数目已超过2000只。196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西班牙政府联手购买了瓜达尔基维尔河三角洲的沼泽地带,并建立了科托多纳纳国家公园。

197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帮助印度政府开展拯救老虎计划时,公众得到保证,他们的捐款将直接被用来拯救这种被看做神圣但却面临灭绝的老虎。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为此建立了实施六年老虎保护计划的专门机构,并设立了九个老虎保护区。随后印度又增加了六个保护区,尼泊尔增加了三个,孟加拉国增加了一个。

两年后,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始了保护热带雨林的活动。该组织筹集资金并帮助中非、西非、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几十个热带雨林建立起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1976年,另一项“海洋必须活着”的保护海洋计划展开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为鲸、海豚、海豹这些海洋动物设立了海洋保护区,并看护海龟的繁殖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会又开展了“拯救犀牛”的运动,并很快筹集了100多万美元的款项来对付偷猎犀牛活动。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战略》。这项由联合国秘书长签署的战略在世界34个国家的首都同时展开。它意味着人类走向自然保护的新步骤,并显示了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从这一战略开始,50多个国家已经制定出各自的国家战略。一个通俗的版本《如何拯救我们的世界》也已用多种语言发表出来。

1985年,该组织促使国际社会延缓捕鲸行动,并争取在南极洲为鲸鱼建立一个海洋保护区域。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功地开展了限制象牙交易的国际活动。1992年,它与其他组织共同促使各国政府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化和气候公约。世界自然基金会同时还与其他民间环保团体保持着联系。它尤其重视与当地居民合作,解决各地迫切的自然保护问题。

在赞比亚卡富埃平原地区,世界自然基金会帮助当地政府成功地处理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地居民接受训练,成为保护野生沼泽羚羊的一支力量,他们看护并报告不断锐减的羚羊的数量。由于当地居民保护措施得力,羚羊的数目如今不断增多,并可以通过捕猎淘汰一些弱者。通过向打猎爱好者收取费用又重新用于社区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上。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它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成立北京办事处,此后陆续在全国八个城市建立了办公室,共拥有80多名员工,项目领域也由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野生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实现减少中国对全球的生态影响和改善人民生计的双重目标提供解决方案。截至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共资助中国开展了100多个重大项目,投入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

大熊猫保护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将大熊猫列为“濒危动物”,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栖息地减少、退化和破碎化;人与大熊猫的冲突。为了缓解大熊猫生存的压力,保护大熊猫这一珍贵的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对大熊猫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岷山景观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项目和秦岭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

岷山山脉位于甘肃省南部和四川省西北部,是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山系,因此也是大熊猫生存繁衍至关重要的区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岷山的15个县和19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位于甘肃省文县境内面积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保护区和位于四川省北部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县——平武县。199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四川省平武县启动了“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2002年7月,在四川省平武县“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的基础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岷山景观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项目。这是超越行政地域界限、以完整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保护为目标的保护项目,最终目的是增加大熊猫的数量和扩大大熊猫受保护的栖息地面积,并促进岷山大熊猫保护的网络化。针对大熊猫生存面临的主要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三项核心工作:新建保护区和走廊带;建立岷山北部大熊猫保护行动和信息网络,即保护区联合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反偷猎活动的行动,同时建立县级野生动物保护站信息交流网络;推动社区保护项目的经验在区域内的推广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