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世界环保组织
17291800000015

第15章 国际鹤类基金会

国际鹤类基金会,简称ICF,是由一些鹤类爱好者在1973年成立的,其创始者希望它能成为全球领先的鹤类研究和保护中心。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宗旨是保护各种鹤类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湿地和草地,通过提供经验、知识和鼓励,让人们参与到解决生态系统的危机中来。

尽管关注点非常单一,但该基金会指出:鹤类的兴衰是鹤类生存的湿地和草地的生态系统整体是否健康的绝佳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讲,鹤类是一种“旗帜物种”。

在国际鹤类基金会的总部,美国的威斯康星,该基金会保留了一套被捕获的各种鹤类,以供科学研究之用,也用来繁育鹤类并放归野外。此外,该基金会也支持研究公众教育活动,以及全球的湿地和草地保护。

黑颈鹤

国际鹤类基金会在中国大陆开展工作始于1997年,从那时起,国际鹤类基金会多次主办了水鸟种群和栖息地的调查,还支持了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培训。

1992年,国际鹤类基金会与美国渐进组织和贵州市环保局合作,在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开始了一个社区发展和自然保护项目,为数以万计包括黑颈鹤在内的水鸟提供冬季栖息地。为了让当地农民不侵害水鸟的栖息地,项目的各合作方为当地农民自己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国际鹤类基金会还设立了多个社区基金以支持当地社区发展的多个计划。草海项目,已经被广泛地赞誉为将环境保护和当地社区发展很好的协调起来的样本,该项目也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的资金支持。

2003年,在全球环境基金会的资助下,国际鹤类基金会开始与国家林业局合作进行了一个项目,以保护白鹤在俄罗斯和中国两地间的迁徙通道。该项目覆盖了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位于江西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的向海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以及位于内蒙古的科尔沁自然保护区。在项目区开展的活动有:培训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的社区发展项目。

中国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鸟类课题组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国际鹤类基金会等机构合作,从2005年开始,首次利用卫星跟踪技术,追踪东部黑颈鹤的迁徙。研究人员将卫星发射器绑在黑颈鹤背上,利用卫星接收黑颈鹤所在位点的数据,采用GIS技术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通过3年的观察研究,获得了黑颈鹤从越冬地飞往繁殖地的10条迁徙路线,以及从繁殖地飞往越冬地的5条迁徙路线,并评估了黑颈鹤重要停歇地点栖息地状况,以及现有保护区对黑颈鹤保护的效能。该研究结果为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衡量物种保护和实施国家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时,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