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世界环保组织
17291800000006

第6章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1)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简称IFAW,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其最初的使命是制止加拿大东海岸大规模商业性猎杀白袍琴海豹的残酷行为。随着不断的发展,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物福利组织之一。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制止濒危物种非法贸易来避免对野生动物的商业剥削;救助处于自然或人为灾难中的动物并帮助它们重返自然;支持政府机构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保护动物;开展公众教育宣传,传播爱护动物、尊重生命以及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主要活动有护鲸活动、护象活动、制止野生动物贸易、拯救琴海豹活动、救助伴侣动物等。

护鲸活动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进行制止捕鲸的活动,同时建立新的鲸保护区,力图拯救全球濒危的鲸。为此,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反对日本大规模的捕鲸行动,为制止日本残酷性的捕鲸行动寻求法律上的援助。

1963年,国际捕鲸委员会禁止在南半球捕杀座头鲸,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颁布全球性的商业捕鲸禁令。然而日本这40多年来无视国际社会的禁令,打着“科学捕鲸”旗号,截至2009年4月份,在南极海域捕杀鲸的总额达9408头。

2007年11月,日本政府无视国际捕鲸禁令和国际社会的压力,继续打着“科学捕鲸”的幌子扩大其捕鲸计划,派遣捕鲸船进入南太平洋鲸类保护区捕鲸,并计划在4个月内捕杀超过1000头鲸。其中包括40多年来一直受到保护禁止商业猎杀的濒危物种座头鲸,而且计划猎杀的数量达50头之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委托一些国际法学专家组成三个独立调查小组,对日本捕鲸展开专项调查。调查显示,日本捕鲸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极条约体系》《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捕鲸公约》。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也委托澳大利亚顶尖的国际法学专家组成独立调查小组(悉尼法律调查小组)对日本捕鲸相关议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澳洲政府可以运用国际法这一有力武器,来阻止日本在南太平洋继续屠杀鲸类。日本捕鲸船队公然违反国际法规和当前国际捕鲸委员会达成的协议,200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性捕鲸的残酷行为,2009年第一季捕杀680头鲸后于4月14日返回日本港口。由此可见,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还将继续在反捕鲸的残酷行动上努力。

护象活动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还进行了制止象牙从业者、从盗猎者手中保护大象、重建公园以保护所有物种、必要时营救和重新安置大象的活动。

2009年6月7日,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马拉维政府合作下,救援人员已启动对非洲南部国家马拉维受到人象冲突威胁的大象的迁移工作。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马拉维政府合作,将人和动物从费里朗维地区(地处马拉维湖的南部)激烈的人象冲突中解救出来。这里生活的绝大多数是以务农为生的农民,人口的不断增长破坏了大象的栖息地,迫使这些濒危动物去采食庄稼、毁坏当地村民的谷仓。大象面临激烈的人象冲突威胁。马拉维政府采用了既人道又注重实效的解决办法,通过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合作,将大象迁移到玛杰特野生动物保护区,解决了濒危大象带来的两难问题。

制止野生动物贸易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致力于拯救大猩猩及其他濒危物种、终止丛林动物肉类贸易、拯救藏羚羊、制止将野生动物作为伴侣动物的贸易。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禁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然而每年现实中的国际野生动物黑市贸易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其规模与非法毒品和武器贸易不相上下。在这种巨大利益的驱动下,由于网络贸易难以监管、快捷便利的先天“优越性”,互联网迅速成为许多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平台,给濒危物种保护和生态环境带来新一轮的挑战。针对这一挑战,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对互联网的野生动物贸易行为进行了调查。2008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3个月的调查,发布了《点击即杀戮——全球网络野生动物贸易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为期3个月的检测期内,全球11个国家的183个在线交易网站上共有7122件非法野生动物制品在出售。估算到的标价贸易总额近3800万美元,已成交的金额为45万美元。此外,由于还有许多网站并不标明售价,且不提供最终成交的方法,以至于实际成交额将远超过当前数额。交易的物种包括许多濒危动物:大象、大型猫科动物、鸟类和灵长类动物;贩卖的制品种类也复杂多样:有骨骼、皮毛、器官、标本甚至是动物活体。其中,美国的问题最为严重,在美国完成的网络野生动物贸易量排名第一,是中国和英国总和的10倍,占据了世界前8位的国家总和的70%。

拯救琴海豹活动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主张制止:残酷的猎杀和获得免费参观海豹之旅、终止资助和支持猎杀、改革加拿大渔业政策。

2009年3月,在经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10多年的努力下,俄罗斯颁布海豹猎杀禁令。这一禁令的颁布,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为制止猎杀琴海豹取得的巨大胜利。2009年5月,欧盟颁布海豹制品销售禁令。禁令将禁止在欧盟范围内进行以牟利为目的的海豹制品销售,因纽特人及其他土著居民例外。这项决定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40年来为终止加拿大商业海豹猎杀而取得的重大胜利。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致力于提高全球的动物福利,救助陷于危机和苦难中的动物,同时也注重为伴侣动物(猫、狗)提供援助。

2008年,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帮助下,由动物管理部门在澳大利亚偏远原住民社区开展了“爱犬总动员”伴侣动物健康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使科托尔土著社区的狗的健康得到改善,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社区人员合作,通过改善动物的健康来提高社区的医疗水平。

从1993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进入中国,它始终致力于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来帮助中国开展野生和伴侣动物(即猫和狗)的福利与保护工作。1999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签署了为期5年的合作备忘录,从那时开始,双方就共同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支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行国际公约等方面的工作。2002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签署了为期3年的合作备忘录,承诺共同为提高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加强野生动物贸易信息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推动中国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而努力。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主要是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救助陷于危机和苦难中的动物;制止野生动物的贸易;提倡加强动物保护立法;以及提高公众动物保护意识的教育。

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认为,野生动物同人类一样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繁育发展,而造成某些野生动物灭绝的最大威胁是其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在人口激增、城市化、工业、贸易全球化及与其他优先用地的竞争中受到极大的威胁,它们被迫离开原来的栖息地,同时迁徙路线被扰乱,繁殖地遭到破坏。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主张通过采取直接有效的行动为野生动物争取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和安全保障。其中在中国的行动主要有保护藏羚羊和亚洲象栖息地。

藏羚羊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的保护动物,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每年这种珍稀的动物仍数以千计地遭到猎杀,人们用其绒毛织成精美、柔软的“沙图什”披肩从事非法贸易。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对生活在中国西部高原上的这种珍贵特有动物的保护包括:支持藏羚羊栖息地保护和反盗猎巡逻;发起沙图什贸易市场调查;组织面向消费者的教育活动;支持各有关国家濒危物种管理机构在藏羚羊绒非法贸易源头、流通渠道和消费市场各个环节中的执法行动。在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栖息地及周边地区,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向当地的自然保护区和反盗猎组织提供通讯器材、野外装备和资金,印制宣传品等各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组织巡逻,同时也注重对周围群众进行教育,有效地支持了反盗猎巡护工作。

2001年5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国家森林公安局在南京联合举办藏羚羊保护与执法研讨培训班,来自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的三十名森林公安干警对藏羚羊保护三省联防机制的建立达成共识。自2002年至今,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及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合作,每年一次召开“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藏羚羊保护研讨会”。研讨会对进一步加强各省区保护区之间的合作、有力促进藏羚羊反盗猎执法活动及栖息地保护、保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1年6月27日,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印度野生动物基金会在北京、新德里和伦敦三地同时举行《终止罪恶的贸易——拯救濒危藏羚羊的国际行动》新闻发布会,披露了国际藏羚羊绒非法贸易现状的最新调查结果,呼吁国际社会联合努力保护藏羚羊,这些努力包括:专门针对时装界开展的终止市场对沙图什披肩需求的公众意识宣传,并为加工地印度的织工寻求替代产业;在藏羚羊的栖息地青藏高原坚决、持续地开展反盗猎行动和公众意识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