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中国环保先锋
17291900000010

第10章 用影像保护自然——奚志农

奚志农,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民间环保组织“绿色高原”创始人。

奚志农1983年,奚志农经著名鸟类学家傅桐生教授引荐参加了《鸟儿的乐园》的拍摄,并由此开始了野生动物摄影的工作。1989年,开始正式以摄影师的身份为昆明教育电视台拍摄了《母亲河在召唤》、《心声》等环保宣传片。1990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任摄影师。1992年,回到云南林业厅工作。1992年到1995年期间,六次进入白马雪山保护区拍摄滇金丝猴。1995年,致信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并联系民间环保组织,阻止了滇西北原始森林被商业采伐的计划,从而拯救了滇金丝猴的栖息地。1996年,加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1997年,进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拍摄报道藏羚羊。1998年,辞去中央电视台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的环保志愿者和自由摄影师,之后他和妻子史立红一道回到云南,创建民间环保组织“绿色高原”,致力于推进滇西北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002年,成立“野性中国”工作室,以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野性自然,努力推动中国自然影像记录的发展;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获得了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WildscreenFestival)“TVE奖”。2004年,创办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2005年年底至2006年年初,先后赴新疆帕米尔高原考察拍摄马可波罗羊,前往可可西里拍摄藏羚羊,至云南高贡山保护区拍摄白眉长臂猿,取得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

奚志农连续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他将鲜为人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在他之前,人类甚至不曾拍摄过一幅清晰的滇金丝猴照片。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首倡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和设备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大量发表,并且成为各大国际环保组织宣传资料。

1964年,奚志农出生于云南大理的古城巍山,从小在草木葱茏、山川秀美的环境中长大,使他对大自然由衷地热爱。1983年,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鸟类专家王紫江的引荐下,19岁的奚志农参与了纪录片、科教片《鸟儿的乐园》的拍摄,那是他第一次接触野生动物摄影。摄制组从动物园请了位技师,让他负责抓鸟、弄顺鸟毛、用绳子将鸟拴在树上,以保证鸟儿暂时不动。当时奚志农就觉得,为什么要这样?旁边也有飞的鸟,为什么不拍?那时候他就立志要拍自由飞翔的鸟。从此,他开始学习摄影。

其后两年间,身为学生的奚志农利用假期多次回到家乡研究鸟类的迁徙,并推动中国鸟类环志中心在巍山设立了一个鸟类环志站点。这是中国唯一一个由民间人士推动建立的鸟类环志站点。

1989年,奚志农为昆明教育电视台拍摄了《母亲河在召唤》、《心声》等环保宣传片。他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大众的视线引向生态环保。

1990年,奚志农成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的摄影师,曾两次进入滇南、滇西北的保护区拍摄野生动物,在这段工作经历中,他看到了许多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这也让他坚定了保护自然的意识。

1992年,奚志农到云南省林业厅宣传处工作,这一年,时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的龙勇诚启动了一项为期3年的滇金丝猴生物学研究项目。

1992年11月,奚志农开始上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初次进山,他没找到猴子。后来,他仍然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一趟趟上白马雪山,一待好几个月,从海拔2,000多米爬到4,000多米。

1993年9月,奚志农又上了白马雪山,透过落叶松枝,他看到对面坡上一棵突出的冷杉树上有个猴子家族,大公猴端坐在树干上,慢条斯理地啃松萝,两只母猴依偎在它两边,其中一只母猴抱着一只可爱的婴猴,而两只幼猴在玩着它们灵巧的游戏,不时还发出叫声。他将摄像机架在石头上,开机将焦距推到最长。拍下照片的时候奚志农已经泪眼模糊了,他说:“找了两年,今天终于找到了!”而在此之前,人类甚至没有拍到过一张清晰的滇金丝猴图片。

1994年7月,他第二次拍到滇金丝猴。经过三年努力,他献出一部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这部片子是人类第一次用摄影机记录滇金丝猴的活动状况,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这部片子获得全球多个大奖。

1995年5月,任职于云南省林业厅的奚志农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德钦县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砍伐1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在奚志农看来,这片世界罕见的高海拔暗针叶林的毁坏,不仅对滇金丝猴,而且对生长在这里的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类都是灭顶之灾。那时的奚志农刚刚结束对滇金丝猴的艰难追踪拍摄,深知对滇金丝猴保护工作的重要,为了挽救这片森林和金丝猴,奚志农多方奔走。可德钦县的同志们说,他们连工资都发不出了,谁想制止,谁给钱。奚志农给不了钱。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著名环保作家唐锡阳,与唐锡阳一起致信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并联系“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他们将此事披露给媒体,终止了德钦县的商业砍伐计划。这件事使奚志农成为中国环保界的英雄,同时也使他失去了在云南省林业厅的工作。滇金丝猴11996年5月1号,《东方时空》三周年特别节目,奚志农成为嘉宾,愉快的合作后,《东方时空》栏目邀请奚志农加盟,于是他来到了北京,在《东方时空》做记者。

1997年12月,奚志农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跟随“野牦牛队”在零下几十度的恶劣环境下进行了20天的跟踪拍摄,滇金丝猴2他在格尔木看到了野牦牛队缴获的一批小山一样的藏羚羊皮与头颅。他采集并拍摄了大量关于藏羚羊盗猎和反盗猎的影像资料,并制作成纪录片在《东方时空》播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是第一个全面、真实地表现藏羚羊现状和反盗猎行动的电视节目。其后,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藏羚羊盗猎、贩运、贸易情况的报告,并努力促成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和制止藏羚羊绒贸易的国际研讨会,创办了藏羚网。

1998年夏天,作为自由摄影师,奚志农参加了由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和香港中国探险学会联合举行的对藏羚羊繁殖地的考察,他再度深入可可西里,拍摄了惨遭偷猎者猎杀的成堆血淋淋的藏羚羊,有的小藏羚羊还未出生,就被秃鹫从母亲体内拖出来。奚志农用镜头记录了藏羚羊遭偷猎的惨状,这些照片被“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展示给英国首相布莱尔看,布莱尔决定支持国际性的反盗猎藏羚羊行动,随后全国性反盗猎、保护藏羚羊的活动也展开了。从可可西里回来后,奚志农又带着他的藏羚羊照片到大学演讲,接受媒体采访或是亲自撰写文章,继续着保护藏羚羊的工作。这一年,奚志农在雪山考察营中,结识了比他小7岁的《中国日报》随营记者史立红。后来他们结婚了,结婚后的奚志农夫妇努力营造着自然的生活。他们不用空调、骑自行车、随身带着筷子。虽然,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关注环保,但他们的心仍然渴望回到真正的自然。

出生不久就倒在血泊中的小藏羚羊

1999年4月,奚志农从《东方时空》辞职,带着妻子史立红回到云南。回到云南后,夫妇俩着手创办了滇西北的非政府组织“绿色高原”。不久他们就有了一个女儿,孩子不满半岁,就被夫妇俩带上了海拔3,000米高的高原。

2000年,奚志农获得中国环保界最高荣誉奖“地球奖”。他是唯一一个评委全票通过的获奖者。他也被评为“2004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

2002年,奚志农和妻子史立红再次回到北京,创办“野性中国工作室”,以拍摄记录中国野生动物为主要任务。宗旨是抢救性地记录中国的濒危物种和自然环境的变迁,提高公众和政府的自然保护意识,推动中国自然历史题材影像的发展。

2004年,奚志农创办了“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并捐出了他代言佳能摄影产品的酬金,全部用于购买摄影装备,向无力购置摄影装备和接受专业摄影训练的野生动物工作者、研究者和摄影师提供装备和专业指导,通过他们在中国推广野生动物摄影,借此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

“其实我也正在努力正在摸索,因为事实上,在国外在西方发达国家,自然和野生动物的这种拍摄,也就是中国的观众看了20多年的世界顶级野生动物节目,就是一种产业。如果没有这个产业,没有野生动物制作人以及片商,我们怎么能看到世界顶尖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节目?中国多年以来,很少有人在这个地方拍摄,这和我们的国情是有关系的。过去饭都吃不饱,而且我们的拍摄,是宣传舆论问题的。”“这就是影像的力量。用影像保护自然,是我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