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中国环保先锋
17291900000015

第15章 淮河卫士——霍岱珊

霍岱珊,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创始人。

霍岱珊

从2004年开始,霍岱珊先后成为央视“十大法制人物”候选人,获得“第二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称号、“中国民间环保优秀人物”称号、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十大贡献人物”奖。2007年底,他获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个人奖。

霍岱珊原是一名摄影记者,他为了考察淮河污染问题辞去工作,独自走过淮河沿线20多个县市,自淮河源头到淮河尽头行程4,000多公里;他自费拍摄了15,000多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他义务向淮河两岸的农民宣传环保知识,在全国各地办图片展览和讲座,频频在全国各地呼吁拯救淮河。1999年,他拍了一张沙颍河岸边一所中学里学生们因抵御臭气不得不戴着口罩上课的照片《花朵拒绝污染》,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这张照片向全国揭穿了淮河治污达标的谎言。2000年,他拍摄的《污染造成肿瘤村》照片引起了外界对沙颍河污染的关注,因此淮河治污10年后又重回起点。他的努力引起了政府和国内外环保组织的高度重视,从而加大了对淮河的治理力度。在他的监督下,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偷排放的企业被政府关停和整改;在他的呼吁下,政府拨专款给污染区域的村庄打了深井、安装了滤水机。

2003年10月,他创办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并建立了“淮河水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长年监测淮河水质。10多年来,他用尽了20多万元的家庭积蓄,投入淮河水污染治理的各项环保活动。国家环保总局称霍岱珊是他们“放在淮河的一双眼睛”。

霍岱珊是河南周口市沈丘县人,沈丘曾是灌溉工程示范区,只要开闸,沙颍河里的水可以流到每一个村庄的每一片土地。霍岱珊的家就在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畔,小时候他经常在河里洗澡,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沙颍河河水开始变黑变臭,再往后,死鱼死虾开始成片地漂在河边。当时那个四通八达的水利网络成了沈丘的噩梦。沈丘一个村的两条巷子里家家都有癌症病人。从80年代末开始,霍岱珊就不断向有关部门反映沙颍河的污染状况。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出1997年污水排放达标和2000年水质变清的治理目标。

1997年底,在《周口日报》当摄影记者的霍岱珊在报纸上看到淮河流域治污达标的报道。然而霍岱珊在实地考察中却发现污染并未缓解,沙颍河依然污染严重,河里仍是黑水、死鱼和臭气。对谎报达标的内幕,知情人很多,但大多都是私下议论,霍岱珊也觉得是一些反映渠道出了问题。当时,担任沈丘县某基层领导的倪安民是霍岱珊少年时的伙伴。倪安民曾在乡镇长会议上拍案而起,拒绝执行县里规定的统一口径,痛斥弄虚作假,并为水污染一事多方奔走。有一天,上访的群众带着被污染的淮河水去找他,倪安民说他正在向上级反映,但是百姓非让他亲口尝尝污染后的水。倪安民当众喝下了黑乎乎的被污染的水。后来,倪安民就患了食道癌,霍岱珊去看望倪安民的时候,他要求霍岱珊全身心投入地为老百姓说话。霍岱珊答应了,再后来倪安民就去世了。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西部的桐柏山,流经豫、鲁、皖、苏等省,全长1,000多公里,汇集58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亿,为中国的第三大河。淮河的水污染是与工业发展同步产生并渐进式加剧的。过去,淮河流域以农业为主,河水清澈见底,随时都能饮用。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淮河水的污染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生态灾难成为淮河新的最主要的灾难。淮河上游的沙颍河、涡河等支流相继开闸放水,滔滔黑水,浊浪翻滚,臭气冲天,在淮河干流形成155公里的黑色污染团,造成河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在平时的基础上增加了7倍。污水团所到之处,一切生物遇毒皆亡。其实早在1995年,国家就决定要治理淮河,到1997年实现沿岸企业排污达标,2000年水质变清。霍岱珊认为,如果任由这种弄虚作假之风蔓延,整个淮河流域水质会越来越坏。作为一个记者,他知道,揭露真相需要铁证。1998年,霍岱珊从报社辞职。辞职后,他开始对淮河全流域进行摄影考察,他依靠乘车、徒步以及骑自行车走过了淮河沿线20多个县市,自淮河源头到淮河尽头行程4,000多公里,走遍了淮河流域大大小小200多个村庄,他自费拍摄了15,000多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考察当中,霍岱珊成了当地许多村民的好朋友,通过这些朋友,霍岱珊也掌握到了大量淮河受污染的信息。如当地百姓在反映水污染问题时,几乎都提到了日常喝水难的问题。当时很多年轻人在外上学、打工时身体正常,但每逢回家后,就开始拉肚子。霍岱珊的调查表明,治污达标是一个由很多人联手制造的大谎言:有的工厂直接抽取地下水,冒充已经处理过的污水应付检查;有的地方从集市上买来活鱼,放到河里,然后再用网捞出来,以证明水生态已经恢复。霍岱珊把这些记录下来,向当地环保部门反映,但有些部门很不重视。

1999年冬天,在离沙颍河不足百米的一所中学,臭气熏天,霍岱珊拍下了孩子们为抵御臭气而不得不戴着口罩上课的照片《花朵抗拒污染》,其后来被多家媒体转载。触目惊心的照片通过媒体进入人们的视野,淮河治污达标的谎言在事实面前被揭穿了。随后中央电视台做专题节目报道,将淮河污染非常严重的事实进一步向公众披露,引发社会各界关注。2000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特意邀请了照片中那位戴着口罩上课的小姑娘乔佩冉,让她面对全国亿万观众控诉水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000年6月7日,河南省一位副省长从电视上看到《花朵拒绝污染》的照片后,轻车简从来到沈丘,到照片中的那所学校和学校附近的村子进行暗访。暗访结束后,他当场表示:一是加大淮河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和环保投入;二是从省里拨资金,尽快为村里打一眼深水井,让村民都能喝上自来水。

后来,霍岱珊在考察的过程中到了一个叫黄孟营的村庄,当地老百姓反映水污染之后,地下水因为污水渗透已经严重污染,但这种散发着恶臭气味、含大量致癌物质的井水仍被居民饮用。几年下来,该村成了“癌症村”。2000年,霍岱珊以这个村庄为题材拍摄的一组《污染造成肿瘤村》的照片获得由中宣部、环保总局等主办的“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展”大奖,引起了外界对沙颍河污染的关注。和黄孟营村情况相似的,还有北郊乡的东孙楼村、孙营村等10多个行政村。

2001年,霍岱珊成立了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志愿者里有农民、退休老干部、教师、专家学者、律师和大学生。

从2003年开始,霍岱珊挑选了淮河生态图片120多幅,制作成105块展板,以“淮河家园的呼唤”为主题,先后在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高校和沿淮城市进行展出,看过这些照片后的淮河流域的人们知道,污染已经到了非彻底治理不可的时候了。同时,他还举办了“淮河——两亿人生命之所系”的演讲,受众超过100万人次。

2003年10月,霍岱珊成立了“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从此掀起了淮河环保热。“淮河卫士”环保组织每到一地都有志愿者加入。后来在做淮河水污染公众监控网络时,每个地方都有当地人成立小组,他们每天都会到河段去查看工厂的排污情况。志愿者以大学生、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为主,各行各业的都有。

在霍岱珊和环保志愿者一次次的呼吁下,沈丘县最早关闭了境内15家小型企业,成为当地近年来环保工作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2004年7月,周口市政府出资90万元,为黄孟营村打了一口深达400多米的深水井。美国博爱救助基金会向另一个癌症高发村——东村楼一次性捐赠了350台饮用水过滤器。

在霍岱珊和志愿者的呼吁努力下,国家为沈丘县打深水井46眼,13万人喝上清洁水。他们还为“癌症村”争取到部分救助资金和项目,并且每家每户安装了滤水器,发放了治癌药品,救助癌症患者200多人。国家根据他反映的情况,决定每年拨款4,000万元为污染区打深水井,第一批打井款已到位,数以万计的农民喝上了清洁水。

2007年,霍岱珊获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个人奖,霍岱珊是基层民间环保组织中的唯一获奖者。

在颁奖现场,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宣读的颁奖词是:“10年来,霍岱珊以一个普通公民的力量推动淮河治理,为世人所关注,他对于环境与健康的前瞻式呼吁,也为现实所验证。他的参与验证了民间力量能够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

“我不是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动者。我注重于环境的改变,努力把一切不可能改变为可能。”“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采取合法的环境保护活动。我认为我很温和,但有人还是认为我是一个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