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中国环保先锋
17291900000017

第17章 沙漠植树人——米启旺

米启旺是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端毛乌素沙漠地带的麻黄套村的一位农民,24年来,他带领全家治沙造林27,000亩,已控制流沙面积达到37,000亩,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绝大部分收入及贷款都用在了造林治沙项目上,先后投入近50万元,欠外债10万元,治沙造林不仅没有致富,反而让米启旺的家境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他仍不改初衷,米启旺坚持治沙到底。米启旺造林治沙事迹惊动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领导,成为鄂托克草原上家喻户晓的治沙英雄。

由于米启旺因地制宜种植各种树木,成活率较高,初步控制了“沙进人退”的局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了地表水资源。以林促林,以林促牧,项目规划较为科学,具有可持续性。2005年,米启旺获得第六届“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保护类三等奖。

米启旺居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端毛乌素沙漠地带的麻黄套村,那里居住环境恶劣,十年九旱、沙近人退,米启旺决定通过治沙造林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1985年,从米启旺把鄂托克前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交界处的7,000亩沙地承包下来开始,他就带领全家开始了大规模治沙造林。到了1986年春天,他种下的柳苗有80%发芽抽绿。在劳动实践中,他不断总结和摸索,寻找到了既省力气,又提高效率的新方法。

鄂尔多斯市西部(包括鄂托克旗大部和鄂托克前旗、杭锦旗的部分)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占鄂尔多斯市总面积的24%以上。该区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海拔高度1,300~1,500米。这里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半荒漠草原,部分地区有不少风积沙。后来,国家农村金融政策调整后米启旺贷到9,000元的贷款,他把全部的贷款都投在了造林上。就这样,米启旺和家人含辛茹苦的劳动没有白费,流沙控制面积已有37,000亩,实际造林面积已扩大到27,000亩。昔日的荒沙已经变成了绿洲,而且已有三四万株的成材林,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然而,二十多年来,生态环境虽然改变了,但米启旺一家人不仅没有因为植树造林致富,反倒因为植树投入欠债近10万元。市林业局领导和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高锡林考察完后指出:米启旺这种植树造林行为对他本人来说,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这是一场只有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劳动,我们各级政府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关怀和支持。副市长杨占林望着米启旺已经成林的绿洲和那破烂不堪的住房感慨地说,老米的这种精神,不仅要宣传,而且还要从物力和财力上支持他。

而米启旺无怨无悔,他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找到了一条合作治理、互助发展的新路子。总结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米启旺深刻地意识到在产生环保效益的同时,必须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让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真正为未来项目的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米启旺组织注册了“二道川乡启旺治沙协会”,在自身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米启旺依然无偿提供树苗给加入协会的农民,带动当地群众共同治沙,治沙协会已拥有会员200多户,扩大造林面积达6万亩。在整个内蒙古,米启旺种植的树木有效地保持了其所承包沙地的水资源储备。因地制宜,以林促林,以林促牧,如今米启旺的成材林不仅面积可观,而且沙柳等植物的经济收益也指日可待。

米启旺一家人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和代价。他的治沙事迹和治沙协会受到各大媒体的重视与宣传,也受到原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等领导同志的赞扬,这些荣誉极大地鼓舞了内蒙古农牧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创建鸟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