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中国环保先锋
17291900000019

第19章 为荒山披上绿衣——贾晓淳

贾晓淳,1956年生于北京。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5年投身商海。1998年成立北京世纪天达商贸责任有限公司。后患上严重的类风湿疾病,手足变形,行动困难。在生活自理都极为困难的情况下,1998年,贾晓淳放弃当时正红火的生意,毅然离开都市生活,带着早年积攒的数百万元,来到距京70公里的顺义贫困山区龙湾屯镇,租下3,000多亩的荒山秃岭植树造林。她没向国家要一分钱,没占一亩耕地,没享受任何优惠政策,封山育林绿化植树10万余株,荒山秃岭披上绿色,三沟四梁八面坡植被得到恢复,濒临灭绝的野生中华环颈雉已增加到200余只,喜鹊、苍鹰、鹞子、猫头鹰等野生鸟类也增加到十多种,沉寂的荒山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她将庄园取名为“归真园”。2002年,贾晓淳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2005年6月20日,贾晓淳因病情恶化去世。2005年10月26日,她被评选为首届“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现在,她的“归真园”已成为著名的生态庄园,被中华环保基金会列为“生态建设基地环保教育中心”,曲格平多次前往视察并题词,给予了她高度评价。

贾晓淳的改造荒山事业,不仅恢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她吸纳了二十几户农民参加到绿化事业中来,使他们有了稳定收入,解决了他们的温饱与子女上学问题。2005年6月20日,贾晓淳因病情恶化,在满目青山的“归真园”去世。她独身一人,没有子女,她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和全部积蓄,都投入到绿化荒山的事业中。她的事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环境报》、《人民中国》以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上世纪80年代初,贾晓淳从学校辞职下海经商,前往深圳。90年代初,贾晓淳回到北京,创办了一家物流公司,生意日见红火。就在贾晓淳的事业逐步平稳上升的时候,她被查出患有严重类风湿疾病,浑身疼痛,关节变形。贾晓淳是一个对生活比较讲究的人,她总觉得城市里空气质量不好,食品卫生也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她被查出有严重类风湿疾病之后,一直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养养鸡,种些瓜果蔬菜,一家人到了周末也可以有个休闲的地方。1994年,得知《北京市农村集体所有荒山荒滩租赁条例》出台的消息,贾晓淳决定放弃已步入正轨的事业,她找到哥哥贾如锋,告知了她想去郊区租一处荒山,过“田园生活”的想法。这是贾晓淳当时租赁荒山的初衷。

而真正让贾晓淳走上环保路的是一篇新闻报道。1994年,一名外国人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你们中国人一点环保意识都没有,只知道砍树浪费资源,没有人愿意栽树。”这让贾晓淳颇为恼火,她一气之下就说要带头种树。从这之后,贾晓淳四处拜托朋友帮她找寻荒山信息,一方面是为了圆她多年的梦想,同时也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改变“中国人只会砍树”的形象。

从1995年开始,每逢周末,只要有空,贾如锋都要陪着贾晓淳去各个郊区考察荒山。几年下来,他们跑了好些地方,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1998年,农历正月初二,有朋友告诉贾晓淳,顺义龙湾屯镇有片荒山。她立马约上哥哥匆匆赶了过去。当时的那片山一眼看上去光秃秃的,十分荒凉,她向当地村民打听得知,50年前这山还是一片原始森林。“既然以前是原始森林,我就有信心让它恢复成原始森林。”贾晓淳当天就决定投资300万元,租下这座3,000多亩的荒山。

在与当地镇政府签订租赁协议后,贾晓淳缴纳了70年的租金,并逐步变卖自己公司的资产。随后开始量地、盖房、买树籽,1998年11月,贾晓淳入住山下,并将此地命名为“归真园”,有返璞归真之意。为了节省开支,贾晓淳自己动手培育树苗,刚种下的树苗只有几厘米高,由于荒山缺水严重,她雇了几个工人浇水,光把这些树浇一遍就需要4个工人3个月的时间。

1998年3月,贾晓淳虽然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去参与种树,可仍然每天一大早就起来,顺着山面视察,树该浇了、鸡该喂了、该去工商了、该去交税了,整天就没闲着。当时,很多朋友来到顺义看到这片荒山之后,都说这分明是一片石头山,还说贾晓淳疯了。贾晓淳找来专家,经过分析,专家说这里是柯斯曼地貌,石头底下含有丰富的水汽。

从1999年到2002年,由于病情的加重,轮椅成了贾晓淳的代步工具。很多时候她坐在轮椅上,被人推到山上指导工人栽种每一棵树。最严重的时候,她躺在沙发上不能动弹,工人们只能用被子裹着她到山上工作。但在那几年中,14万棵小树苗在山下培育好后,陆续移植到了山上。为解决浇水问题,她还投资在山上建了一个100吨的水塔。贾晓淳为建水塔想的十多个办法都一一被否决掉,最终集思广益想出了“无轨道平衡上料法”,才算建起了海拔170米的高位水塔。没有设备进行整体浇铸,他们完全靠着双手连续作业36个小时。这是现代都市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这些荒山是近百年砍伐的结果,它们一点点被贾晓淳重新披上了绿装,树苗还小,生长缓慢,但山体的破碎与风化被毛茸茸覆盖了,绿化的第一年就有些鸟类前来落户,她喂它们,结果第二年鸟骤然增多。

几年过去了,当年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色,许多动物在这里安了家。而“归真园”只有投入,几乎没有产出,贾晓淳的财力出现了困难。14万棵树苗一年的维护费用就要10多万,几年后,贾晓淳花光了自己的积蓄。据统计,贾晓淳至去世前已在“归真园”投入580余万元,而其中近半数的钱都是向别人借的。

2002年下半年,“归真园”二期发展规划出台:1,000公顷生态林、一个大型生态养殖基地、一个可容纳200人食宿的环保教育中心等。按预算,要完成这个庞大的发展规划,贾晓淳需筹措数千万元资金。而此时,贾晓淳的身体每况愈下,“归真园”的日常维持都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2002年,贾晓淳获得了“福特汽车环保奖”,当时颁奖典礼上是这样介绍她的:贾晓淳在不愿听到“中国人不搞环保”的指责的激励下,将个人的全部财富与心血都投入到了绿色事业中。多年来,贾晓淳没向国家要一分钱,没占一亩耕地,没享受任何优惠政策,封山育林、绿化植树10万余株。而评奖机构在她的“获奖理由”一栏中写道:“贾晓淳的人格与实践对人的心灵极具震撼力。将绿化荒山的个人行为,延伸至荒山资源的理性操作,启示人们调动城市的力量,把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注入荒山建设,减轻政府负担,加大加快生态建设的力度与步伐,对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6月20日,贾晓淳因病情恶化去世。贾晓淳生前一直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可为了那片荒山偏偏隐居在一个那么僻静的地方,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到去世时她仍然是一个单身女人。

墓碑是哥哥贾如锋为她定制的,一部洁白的

展开的书,简单镌刻着她的生平

贾晓淳在7年间,把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色,三沟四梁八面坡植被得以恢复,一些地方已郁郁葱葱、飞鸟投林。原来几乎绝迹的野生中华环颈雉现在已有200余只。喜鹊、苍鹰、鹞子、猫头鹰等10多种野生鸟类也在这里安了家,沉寂的荒山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归真园”里养的鸡也是自然的,可以轻而易举从地面飞到一人多高的树上,都市里价格昂贵的柴鸡蛋,在这里是三餐的日常食品。“归真园”的苹果也是完全绿色的,不用化肥农药、不喷激素生长素,山泉灌溉,生态灭虫。

就在贾晓淳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她还与身在外地的哥哥、嫂子通了电话,讨论培育树苗的事。贾晓淳下葬后的第二天,很多人来追债。如今的“归真园”基本由贾如锋管理,贾如锋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妹妹留下的巨额债务,还有“归真园”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他知道无论再难也舍不得把妹妹含辛茹苦绿化的座座青山推给别人。贾如锋清晰地记得年轻貌美的妹妹7年来是怎样创造奇迹的。贾晓淳7年几乎没下过山,山上那十几万棵树,光是浇一遍水就得20天。病重的时候,手都不能握东西,甚至不能自己从凳子上站起来,而山上的每只鸟全是贾晓淳——一个重病缠身的弱女子带着几个工人喂养的。

2005年10月26日,贾晓淳被评选为首届“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

“听到一个数字,一个人在20年中要用0.7吨手纸,相当于消耗15棵大树,我就萌发出要植树的理想。”“8点半,我走进办公室,打造我身处的正在发生变化的荒山。阴天下雨时,我会把自己没入浴桶,看着窗外变幻的天空、摇曳的树。雪后风停,带着爱犬去晒山上暖暖的太阳。满山的小树,竟在冬日里被皑皑白雪映出勃勃的绿来。落日余晖,山风徐起,正是骑马的时候。因这病,我只能坐在池塘边,爱犬小翠伴我看着霞光是怎样在骏马驰过眼前的瞬间,把它镀成金色。”“在雄鸡唱早时起床、沐浴、出门,坐在半山屋前的廊下,新茶一杯,看那如画的田园在阳光下将昨夜蒸腾得如雾如纱后的新颜。爬上东山顶的太阳看着我的早餐:刚挤出的牛奶、新生的鸡蛋和被昨夜浸凉的刚刚还在枝头的水果。常伴我的,还有那只小鸟,它落在电线上,倏地,仿佛太阳的金光在它眼中一闪,它便箭似的飞去了,不见踪影。田野的尽头,是如黛的树林,那后面就是我生活了太久的都市。”“当时觉得食品安全问题太重要了,于是想干脆弄一块地自己种。而且很长时间以来,我觉得作为一个人而言,也应该对大自然有个交代,种点无污染的菜、养些鸡,就算死了也不愧对谁。上山之后,才发现我们对荒山资源的认识太欠缺了,我们这些号称喜爱大自然的人事实上太不了解大自然了。大自然到底能给你什么,你真的不清楚。于是,我开始大量地付出,时间过去了,我发现只要你与大自然生存与共,它就绝对不会辜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