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中国环保先锋
17291900000002

第2章 提出一个新词——“环境保护”

1972年,周恩来总理派出了中国政府代表团去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曲格平也参加了那次会议。回国后,他与代表们把大会列举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环境现状进行对照。结果发现在很多方面,中国的环境问题并不亚于资本主义国家,原来认为没有问题的领域,比如海洋、森林、天空。却在一夜之间成了大问题;原来认为只是局部的问题,却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全国性的、必须从发展战略和全局上采取措施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对会议情况进行总结时,代表们才发现,当时的中国连环境问题的科学定义都搞不清,当时中国所理解的环境问题和世界所谈论的环境问题并不一样——中国认为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而世界谈论得更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物圈、水圈、大气圈、森林生态系统等“大问题”。在对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认识上,斯德哥尔摩大会也让中国人出了一身冷汗。

这次会议改变了曲格平一生的命运,从此他加入了一个全新而神圣的事业——开创和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并且在这一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人们只知道“环境卫生”和“环卫工人”,却并不知道还有“环境保护”这一概念。对环境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到底应该怎么称呼,专家们的意见很不一致。最后,曲格平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议就照英文直译过来,叫“环境保护”。这是中国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和“保护”这两个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组合在一起。

1973年8月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中国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从此,环境保护在中国被正式列入议事日程,中国的环保事业终于蹒跚起步了。

参与制定“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1976年,曲格平来到了内罗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首任代表。在那里,他废寝忘食地查阅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资料,思考着中国的环保之路究竟该如何走。

曲格平注意到,工业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他们的环境保护都是以巨额资金和人民健康为代价的。在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贫乏和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国,“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曲格平认为,中国应该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

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大会上,“环境保护”被正式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距“环境保护”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只有10年时间。在这次会议上,“走有中国特色的环保之路”的思想以会议文件的形式被确定下来了。同时,会议还总结了10年来的经验,制订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及“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体系,使“有中国特色的环保之路”这一精辟的思想有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市场经济还是一个敏感而危险的禁区。在曲格平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下制订的“谁污染、谁治理”这一政策,把许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思想糅合到中国的环保工作中。在全国推行的八项环保制度中,有一半是从市场经济中借鉴来的。这在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下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

今天,人们对“有中国特色”这样的思想早已烂熟于心,可是在当时中国的环保事业刚刚兴起不久的情况下,发现这一道路并拟定出可行性方案需要何等的远见和卓识!

发起“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

曲格平常说,中国的环境保护是从宣传开始的。因此他非常重视宣传,在他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通过新闻媒介,用舆论工具向破坏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行为宣战,让环保意识深入到各级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心中。1993年,曲格平调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他开始将这一酝酿已久的想法变为行动,这就是后来在全国各地开展实施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

“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是在1993年启动的,当年的主题是“向环境污染宣战”,次年的主题是“维护生态平衡”,第三年的主题是“珍惜自然资源”,其后是“保护生命之水”、“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等等。

“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一开始就一炮打响,抓了很多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有很多外国使馆人员都对中国如此声势浩大的环保举措表示钦佩。曲格平说:“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但在国内普及了环保意识,而且在国际上也为中国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成为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进步的一种表现。”

创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由于曲格平在参与和领导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1992年6月,曲格平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获得了“联合国环境大奖”和10万美元奖金。获奖后,他建议,以这笔奖金为基础成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誉和支持,在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1993年4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了。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基金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

曲格平成为第一个捐款者并出任理事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人类”的原则广泛筹集资全,并将之用于奖励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资助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和项目。

中华环保基金会成立以后,在曲格平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993年,出资表彰和奖励了120名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工作者。

1994年,组织举办了青年环境论坛并表彰100名优秀环保企业家。

1995年,组织举办了首次在中国召开的(第五届)太平洋环境会议。

1995~1996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民环境意识调查”。

1996~1997年,组织了长江源区环境与生态考察。

1998年,组织召开了“长江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全国防治汽车排气污染研讨会”和“国外垃圾处理新技术报告会”等会议,与全国妇联等单位共同发出了提倡绿色消费人人参与“减卡救树环保行动”的倡议书等活动。

1999~2000年,举行了“消除白色污染,提倡绿色消费”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召开了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与挪威环境大臣弗耶兰格女士和美国国家环保局局长卡罗布兰娜女士的座谈会,举办了“中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和中英“企业与中国环境”高级研讨班等国际会议。

2001~2002年,组织了首届中华环境奖的评选和全球500佳的推荐工作,组织开展了“绿色版图工程”、“绿色使者”等环保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曲格平在“山西绿色公益行动”活动现场讲话

2009年3月22日(第十七届“世界水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北京节约用水管理中心主办,TOTO水环境基金、北京市崇文区节水办承办的主题为“珍惜水保护水让水造福人类”的水环境保护和节水知识宣传活动在新世界商场举行。

2009年6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了环保嘉年华公益活动,活动在全国首创环保教育主题乐园,以更轻松的方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打造都市绿色新时尚,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2009年6月5日,中华环保基金会与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大城建环工委、山西省政协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山西省环保厅、山西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山西太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山西绿色公益行动”启动大会在山西太原市南宫广场举行。该活动是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格平绿色行动”在山西的实践。曲格平在会上说,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曲格平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为山西代表处揭牌“其实我个人的生活很平淡,而整个中国的环保事业却波澜壮阔。应该说,是环保事业给我的人生增添了光彩和乐趣。”“在我国,月饼的包装恐怕是世界上最豪华的包装了。一个大盒子里套着一层又一层,到最后也就是一小块月饼。这种做法是否有必要?在国外有些国家是根本不准许这样做的,因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这只会给人类带来灾害。”“改革开放使得人们打开思路,敢想一些事,敢做一些事。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格外警醒,学到了他们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