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中国环保先锋
17291900000008

第8章 黑嘴鸥的保护神——刘德天

刘德天,民间环保组织“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创始人、《盘锦日报》记者。

刘德天

刘德天为保护濒危鸟类黑嘴鸥曾个人出资10万余元,发表环保文章300多篇,照片120余幅。他披露开发行为,先后保住2,000亩黑嘴鸥繁殖地、30,000亩丹顶鹤繁殖地免遭践踏。他写文章呼吁保护黑嘴鸥繁殖地南小河,最终促成南小河黑嘴鸥保护站的建立。

此外,他成功地宣传和保护了丹顶鹤,使盘锦有了“鹤乡”的美誉;他举办“珍稀百鸟画巡展·千米长卷十万人签名活动”;他成功地策划了我国第一个“观鸟旅游月”,为我国观鸟旅游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找到了旅游业与鸟类保护的结合点;他还创建了我国长城以北第一个环保民间组织的环境教育基地,这是环保民间组织与企业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2002年,他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后,用奖金召开了全世界第一次民间组织主办的黑嘴鸥保护国际研讨会(中、日、韩三国鸟类专家参加),并建立了有3国5地6方参加的“黑嘴鸥信息网络”。同时,他撰写的大量报道和科普文章也让人们了解到黑嘴鸥的价值,为普及生态保护常识、保护环境价值链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1990年,国际自然基金会鸥类专家梅伟义到盘锦考察黑嘴鸥。通过考察,梅伟义确认双台河口地区就是人类寻找了百余年、濒临灭绝的黑嘴鸥繁殖地。梅伟义经过对盘锦湿地的考察,共发现约1,200只黑嘴鸥,而当时全球黑嘴鸥的数量只约有2,000只。黑嘴鸥主要栖息在盘锦境内南小河湿地、十里西、流子沟、人工岛以及外围滩涂等地,共有9平方公里的面积,超过了世界其他任何一个黑嘴鸥繁殖地的面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繁殖地。

刘德天采访专家后连夜写了一篇有关黑嘴鸥繁殖地的报道——《中国发现黑嘴鸥繁殖地揭开世界百年未解之谜》。次日,刘德天的这篇报道便刊登在《盘锦日报》的头版头条,并随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盘锦湿地的黑嘴鸥黑嘴鸥是海鸥中唯一不在岛上而在陆地筑巢孵化的一种鸟。它们对繁殖环境要求苛刻,不但要有丰富食物的沿海滩涂湿地,还要有低矮稀疏的碱蓬,因为它们的巢需要不遮挡视线的植物依托。由于盘锦市辽河三角洲的过度开发,黑嘴鸥不得不数次迁移家园。

1871年,法国传教士司温侯首次在我国福建厦门采集到黑嘴鸥标本并命名。黑嘴鸥是国际特别保护鸟种,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编写的《濒危物种动物红皮书》中。黑嘴鸥体长32厘米左右,头部上颈和嘴均为黑色,眼下有白色小斑;背、肩、羽和腰为淡青灰色;下颈、胸、腹、尾为白色。成鸟头戴“黑帽”,在阳光下,如同盛开的黑蕊白朵花儿一般漂亮。“黑嘴鸥是全球44种海鸥中人类认识最晚的物种,属珍稀、濒危鸟类,被列入世界红皮书。”“黑嘴鸥是指示物种,它对环境十分敏感,它的数量可以指示栖息地的环境。如果有一天,黑嘴鸥在它的栖息地消失了,那么就标志着当地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甚至人类也要考虑自身的安全了。”种种关于黑嘴鸥的资料都在显示一个问题,这种鸟类如果不妥善加以保护,将很快绝种,这让刘德天忧心忡忡。刘德天认为,大自然就像是一张环环相扣的大网,黑嘴鸥也是这张大网上的一环,一旦此环被破坏,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这种想法让他意识到了对黑嘴鸥保护的紧迫感。从那以后,刘德天便开始频繁地往保护区跑,带着望远镜一观察就是大半天。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保护黑嘴鸥,刘德天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组织起来,并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于199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保护黑嘴鸥的民间组织——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该协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环保NGO之一,是全国第一家为一个鸟种成立的保护组织。

在1991年之前,国内还没有鸟类NGO可借鉴的经验,一切只能靠摸索。创会之初,既没有社会捐赠,也没有环保组织的资助,协会大多数经费靠刘德天自己从家里拿。协会组织会员到野外考察,没有交通工具,他便靠自己的关系,求人、借车,可是到野外考察是个长期的事情,几乎每个周日都要去,后来刘德天和会员自费打车外出。即使这样,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保护黑嘴鸥的信念。

为了让人们了解到黑嘴鸥的价值,普及生态保护常识,刘德天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撰写了大量报道和科普文章。通过几年的宣传,人们保护黑嘴鸥的意识大大增强。但因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制定《中国野生动物名录》时,还没有发现黑嘴鸥在中国繁殖,因而在名录上也就没有黑嘴鸥的户口。为了让黑嘴鸥有名分,方便以后的保护工作,1995年3月,刘德天与有关人士协商到北京协调。

1996年,市里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市鸟后,刘德天先后撰文30多篇,并到处为黑嘴鸥拉票。当他发现在盘锦鹤文化源远流长,如果选一种市鸟只能是丹顶鹤时,他提出了“一市两鸟”的主张。

2000年,刘德天发表《“黑嘴鸥河西飞”现象不容忽视》,指出黑嘴鸥从辽河东岸向河西岸的南小河迁移,一是说明东岸农业开发的影响使那里的黑嘴鸥繁殖地丧失,二是强调黑嘴鸥在辽河西岸落脚的南小河,有潜在的环境危机,不能忽视。

2002年,为了保住南小河,为了引起全社会对南小河这片黑嘴鸥最后的家园的重视,刘德天策划了“送黑嘴鸥雏返回家园”活动,把在南小河发现的一只受伤后经过救治痊愈的黑嘴鸥雏送到它的出生地放飞,举行放飞仪式,以此引起社会各界对南小河的关注。

刘德天正在救治受伤的黑嘴鸥2002年,刘德天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利用这笔奖金,他组织召开了全世界第一次民间组织主办的黑嘴鸥保护国际研讨会(邀请中、日、韩三国鸟类专家),并建立了有3国5地6方参加的“黑嘴鸥信息网络”。

2003年,当地虾农在南小河引海水养虾,使正在孵化中的黑嘴鸥的卵遭淹,致使雏鸟死在卵壳里,刚出壳还不会飞的幼鸟溺水而死。盘锦黑嘴鸥的数量比上一年锐减2,000只,刘德天经过深入调查,在报纸上发表了长篇调查报告《哭泣的南小河》,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强大的舆论给相关部门施加了压力。

刘德天又写信请研究黑嘴鸥的日本鸟类专家武石全慈对南小河的问题发表保护对策。武石全慈在回复刘德天的同时,还就南小河问题致函黑嘴鸥保护协会顾问、盘锦市委书记曾维。曾维对武石全慈不甚了解,对他的保护对策一时无法表态。刘德天向曾维介绍了武石全慈的背景并肯定了他的对策,促成曾维给武石全慈复信,并在信中表态:“要为保护黑嘴鸥尽职尽责。”曾维还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拿出落实日本专家保护对策的措施。

刘德天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促成保护站在南小河的建立,黑嘴鸥由2003年减少2,000只到2004年增加了3,000只。

刘德天带领会员开展了黑嘴鸥北方越冬实验、黑嘴鸥性别鉴定等研究。为了找到红海滩消失、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他多次到保护区考察,甚至不顾生命危险蹲在海水中观察,终于破解了长时间困扰很多科学工作者的红海滩消失之谜。他从国外的观鸟活动中受到启发,提出开展辽河三角洲观鸟旅游——在旅游中走进自然,在自然中熟悉鸟类,在熟悉中增强保护意识。2005年春,他成功策划了辽河三角洲观鸟旅游月活动,为我国观鸟旅游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找到了旅游业与鸟类保护的结合点。

他还用了10年的时间打造具有地方韵味的生态文化。他组织创作歌曲《红海滩·黑嘴鸥》,并且刻录5,000张光盘广为传播。他组织创作了《回家吧,小鸥》、《放心吧!妈妈》等一批以黑嘴鸥为素材的诗歌发表在报刊上。他组织了以黑嘴鸥为题的书法笔会和“珍稀百鸟画巡展·千米长卷十万人签名活动”。生态文化的打造对于增强当地人们的生态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经过不懈努力,盘锦人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黑嘴鸥保护协会也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人。

2006年6月18日,他奔走呼吁15年的黑嘴鸥由1990年的1,200只增加到6,000多只,已占全球总量的70%。

鼎翔风景区过去是盐碱滩、涝洼塘,由于这里的领导者建设环境,保护环境,包括为树让路、为猫发补贴、为鸟建医院等,现在出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向人类回报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在企业的支持下,刘德天把鼎翔风景区辟为环境教育基地——这是我国长城以北第一个环保民间组织的环境教育基地。这也是NGO与企业合作的一个尝试。刘德天以景区为课堂,以景点为教材,寓教于游,3年时间受教育面达40万人次。

刘德天十几年如一日保护黑嘴鸥,不仅使黑嘴鸥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影响和带动了盘锦地区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刘德天最大的心愿是希望黑嘴鸥不再位列濒危物种的名单。国际公认的脱离濒危鸟类种群标准为1万只,而现实正向这个标准逐渐接近。

“环境问题就像有人落了水,此时呼吁是必要的,但都在呼吁,谁也不下水去救人,落水的人就会被淹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要我们努力,是可以挽救一个物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