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出游,绿色假期
17293600000010

第10章 寻访“世界沙都”(1)

在宁夏中卫境内,如野马般奔腾着的黄河在经过黑山峡时来了一个急转弯,这一个急转弯,使黄河一改往日的汹涌而缓缓流淌;这一个急转弯,造就了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

放眼四望,满目沙丘如虬龙蜿蜒,一望无际;侧耳倾听,金灿灿沙砾在脚下流动,发出阵阵悦耳的清韵。黄河、大漠、沙山,胜景如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治沙成果,交织辉映。这里,是宁夏的沙坡头,这里,是驰名中外的“世界沙都”。

游览指南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中卫县城西20千米处,北接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南抵香山,东邻中卫经济开发区,西达黄河黑山峡。沙坡头在1984年开发为旅游风景区,是宁夏著名旅游胜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4年沙坡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2005年10月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区”。这里的治沙成果曾获得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荣誉称号,而且以其“麦草方格”治沙成果享誉世界,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沙都”。沙坡头计划将建成全国沙漠旅游基地、国际治沙学院、中国沙漠博物馆。

沙坡头古时称沙陀,元代称沙山,《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

沙坡头景区

《读史方舆纪要》载,中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在历史上,它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美名,叫鸣沙山。《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据考证,中卫地区至少在3万年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黄河流经这里,便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沙坡头的正式得名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黄河北岸形成了一个宽约2000多米,高约200多米的大沙堤,人们称之为沙陀头,讹音为沙坡头。

美丽沙坡头沙坡倾斜60度,高大的沙山悬若飞瀑,游人滑沙如从天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人在沙坡顶上顺坡下滑,沙坡内便发出“嗡、嗡”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鸣,悠扬洪亮,故称“沙坡鸣钟”,是中国三大响沙之一。沙坡底下,有三眼清泉,经年累月,源源不断,汇入东南沙坡下的果园内,被当地人称为“泪泉”,民间还流传着泪泉的传说。这片园林古时称“蕃王园”,园林东边有“桂王陵”,桂王陵碑文依稀可辨,大概为明代遗址,如今叫“童家园子”,因曾经为童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园林面积不大,但避风向阳,林木茂盛,溪流潺潺,鸟语花香,既具江南景色之秀美,又兼西北风光之雄奇。被游人誉为“沙海绿洲”。绿洲南临黄河,奔腾的黄河自黑山峡至沙坡头,一路穿峡越谷,九弯八折,在沙坡头形成“几”字形大弯,南岸形成“u”形半岛,似天工巧陈,缔造出了沙坡头胜景。

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悠久的黄河文化和自然地域的过渡性、多样性,使北国的雄浑与江南的秀美和谐地交织于这里。这里有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黄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车、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还有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描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景观。所有这些都为沙坡头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景观和闻名世界的治沙成果,还有独特的游玩方式,共同组成“世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沙坡头景区处于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带,属于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25.1℃。年均降水量186.2mm。旅游时间以春、夏、秋三季为佳。

主要景观

古时沙坡头就有中卫八景中的三大景观,今天的沙坡头又增添了几处壮美的景观:铁龙越沙、古渠流水、黄河弄筏、河湾水车。

滑沙

沙坡鸣钟

《读史方舆纪要》摘引元代史志记载说:“元志: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这里所说的“鸣沙山”,即今之沙坡头。鸣沙山有特异功能。《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说,此地“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于余沙,故号鸣沙”。从唐、宋、元明以来,沙坡头的“鸣沙”成为宇内异景,史不绝书。《弘治宁夏新志·卷三·详异》说:“沙关钟鸣,城西四十里,沙关朝暮有声如钟,天雨时益盛。”

这里的沙子,一年四季都能发出一种奇妙的声音。当然,以夏秋为最响。盛夏,天气晴朗,烈日炎炎,沙丘表层温度可达70度(曾经有人埋下鸡蛋,不到半小时就烤熟了)。如果冒暑登上坡顶,顺势下滑,即刻会听到嗡嗡嗡的轰鸣。起初,那声音宛如古刹钟声,由远及近,悠扬洪亮;继而,又像凌空的飞机,隆隆作响;随后,又像千万铁骑驰奔疆场,吼声贯耳。其实,沙漠“唱歌”是有其科学道理的。1959年夏末,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考察沙坡头时,曾以古稀之年,兴致勃勃地爬上沙堤下滑,体验了“鸣沙”的生活,事后著文说,两千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早已通过实践道破了鸣沙的奥秘。由于坡陡、沙大、沙子里含有很多石英,经阳光照射发热,或风吹或人马走动,加压摩擦,就会发出声音。近年来,不少中外游客结队前来“沙都”观赏,纷纷以身试沙,乐在其中,赞不绝口。

白马拉缰

白马拉缰站在沙坡头沙岭之巅俯视黄河,画图般的美景展现在眼前,自西向东有一长两千米石坝,在水流湍急的峡谷中将滔滔河水劈成两半。河水上涨时,沿石坝一线,奔腾咆哮,浊浪排空,好似黄龙翻滚,势吞斗牛;河水下降时,石坝青苍嶙峋,蜿蜒曲折,如同青龙戏水,悠闲自若。这就是黄河上的第一道无坝引水工程,有名的美利渠口。“天下黄河富宁夏”,就是从这里开始“富”的。远看如巨龙戏水奔腾咆哮气壮山河。黄河从黑山峡至沙坡头60多千米流程中,两岸山峰峭立,险滩幽谷,比比皆是,尤其在沙坡头段,先民们利用黄河水资源,开流挖渠,引水浇田,创造了在河心筑堤分水、自流灌溉的奇迹。沙坡头被称为黄河“都江堰”。为纪念先民的聪慧与伟大而建造的白马拉缰雕塑迎风破浪,巍然耸立。一匹汉白玉马昂首长啸,扑向前方,马尾上翘,踏波斩浪,欲腾空而起,白色的缰绳宛如一条长长的飘带,蔚为壮观,似向游人诉说着古老的黄河故事。

沙岭笼翠

世界上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穿越沙海,畅通无阻,形成人间奇观。这里有为防风固沙保护铁路而建立的“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堪称世界一流的治沙工程——麦草方格沙障,在铁路两侧形成绵延几十千米的绿色屏障,被称为“沙岭笼翠”,是沙坡头新景之一。

铁龙越沙

沙坡头向西的55千米路段,正处于腾格里大沙漠的东南前沿,沿途全是几米到几十米高的流动大沙丘。站在高高的沙丘上,但见一列列火车呼啸穿梭,宛如一条条铁龙在金灿灿的沙海中迎风搏浪、勇往直前,这便是沙坡头又一新景的“铁龙越沙”。

黄河弄筏

黄河从黑山峡进入沙坡头,九曲八折一路奔腾而下。更为奇特的是这里有黄河最为独特的漂流工具——羊皮筏子。这种由14张囫囵羊皮(当地称之为“浑脱”)羊皮筏子漂流做成的筏子是黄河大漠一带水上运输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小者一个人抱一只浑脱在腋下便可泅渡,大的可一百几十只连成一个大皮筏,载重达二三十吨,航程可达数百千米。可惜,我们已看不到那种超级大筏的“壮观”,只能看到农夫驾着小筏子出没在黄河的峡谷河段,还有自己乘羊皮筏漂游去领会古诗说的,“不用轻帆和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

炭山夜照

中卫城区上河沿烟洞沟露天煤自燃的景观。炭山又名小洞山,位于中卫城区黄河南岸常乐镇,其山梁下藏有烟煤,由于地震裂缝、小窑采挖、太阳暴晒等,使浮山煤自燃,经年不息。白天看去烟气缭绕,人行其侧如腾云驾雾:夜间观之,则火焰熊熊,如万家灯火,微风吹动,此灭彼燃,其景殊为壮观。《中卫县志》载:“……未知燃自何时,第见日吐霏烟,至夜则火焰炳然,烧云绚霞,照水烛空,俗呼为火焰山。”古人有诗云:“列炬西南焰最张,千秋遗照在遐荒。因风每似添霄烛,经雨何曾减夜光。隔岸分明沙有路,临流炳耀离为方。万家石火资余烈,雾锁炊烟十里长。”然而,有燃必有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发生了剧烈变化,煤炭不再自燃,缕缕青烟依然如故,但熊熊火焰已不复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常乐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沿小洞山开办了煤矿。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他们又把开采出来的原煤点火炼焦,沿山遍布炼焦煤堆。煤堆点火后,白天望去烟雾锁绕,至晚则火焰腾霄,宛如山城灯火一般,其景酷似前诗所述,故当地百姓称作“夜照明灯”。这样,使中卫原已消失的“炭山夜照”这一胜景又得以延续下来。

河湾水车

黄河老水车

沙坡头双狮山上有两架6米高的黄河老水车。水车是黄河沿岸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据记载在西夏时便开始使用了,而今多被淘汰。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由于沙坡头旅游景区内的水车在造型和原始风貌上是黄河流域段内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由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家斯琴高娃主演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便是在此拍摄的。

堑山堙谷

《史记·蒙恬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堑山堙谷”是指人工劈削山崖墙体。堑山堙谷在历史上一段时间曾被认为消失,是一历史之谜。在沙坡头黄河南岸,位于高山之巅的人工垒砌堵塞豁口墙体、人工劈削山崖墙体、大型烽火台及高山险阻共同连缀构成了一道险峻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秦本纪》说秦国“后子孙饮马于河”,指的就是秦国西部、北部疆界已到达陇西、北地的黄河岸边,即已到达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中卫的黄河东岸、南岸了。秦昭王修筑“拒胡”长城时,必然要将陇西、北地、上郡所辖地域全部包括于他所筑的“拒胡”长城以内。因此,秦昭王曾在今甘肃临洮、兰州、靖远,宁夏中卫黑山峡,沙坡头的黄河东岸、南岸修筑有长城应是必然的。毫无疑问,这是一道古代遗存下来的长城遗迹。与《史记》里“堑山湮谷”的记载相吻合。

沙坡头虽说是沙漠边缘地带,不过还是有自己的特产的。“宁夏五宝”中的红、白二宝就产于此地。

红,指的是枸杞,居“五宝”之首。由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沙坡头出产的枸杞往往较其他地方的枸杞品质优良得多,其营养成分和药理活性成分颇为丰富,被国际上公认为“富集锂”的植物。苏东坡在《小圃五咏·枸杞》中就有“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之句。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

白,指的滩羊皮。宁夏滩羊属羊尾脂、粗毛型。裘皮用绵羊品种,在世界裘皮中独树一帜。白色皮张毛色洁白,光泽如玉,皮板薄如厚纸,但质地坚韧,柔软丰匀,保温性极佳,实为各类裘皮中之佼佼者,很早以来就是传统的名牌出口商品,也是制作毛毯、披肩、围脖等装饰品的高级原料。宁夏产的提花毛毯,便是以此为原料制成的,并以其独特的风格驰名世界。

该地的饮食以面食为主,滚粉泡芋头、漩粉凉菜、硬面干烙子都是面食类的特色小吃。主要菜肴有中卫鸽子鱼、扒驼掌、清蒸羊羔肉、羊杂碎、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油香、清真奶油糕点、马三白水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