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出游,绿色假期
17293600000017

第17章 近观中华第一瀑(2)

根据有关报道,在2001年“五一”黄金周期间,黄果树瀑布却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为失望。常年被飞瀑急流冲刷的断崖上,只有“一股细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旅游手册中“远隔五里,即闻瀑声”的介绍成为历史。据有关部门介绍,在此期间,黄果树瀑布上游的河水平均流量仅为1立方米/秒。据估算,流量至少要达到4立方米/秒,瀑布的水帘才能覆盖1/3的瀑面,形成最一般的景观。

那么,瀑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瀑布,地质学上叫做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总是透过侵蚀和淤积过程来平整流动途中的不平坦之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淌以后,河流长长的纵断面形成一条平滑的弧线。由于地表变化,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或较大落差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形成了瀑布。对于瀑布来说,源源不断的水流“供给”是其长存的基本保证。总而言之,要形成一道壮观的瀑布,除了需要高低突变的地形,还需要有足够的水才行。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黄果树大瀑布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暗河与伏流、地表水与地下水明暗交错。地处分水岭,又属于河源瀑布,水流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加上是岩溶地貌,漏水、跑水多,所以瀑布水量保持长期丰沛较难。

黄果树瀑布的壮阔与纤细、奔流与断流,是由地面河打邦河和岩溶地下河的水流量大小决定的。黄果树上游段由白马河、镇宁河、桂家河、大抵拱河、打邦河等5条地表河,从安顺西秀区渗流下来的对门寨河、宁谷河、桃水河、小屯河等地下河,及白马水库、桂家湖水库、杨家桥水库、蜜蜂水库、娄家坡水库、虹山水库等水库组成供水水源,流域面积2100平方千米。其河流流量决定瀑布的水量,而降水的多少,又影响河流流量。黄果树流域年降水1500毫米,一年的降雨日数占全年的50%,也就是说,黄果树瀑布水量有半年是自然雨水,有半年是靠自然生态调蓄供水。如果出现大雨、暴雨的时候,瀑布就会出现洪瀑;不下雨时,瀑布水量就小,或者断流。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即使降水量很大,但降到漏水、跑水的岩溶地貌中,也容易造成水量流失。由于该地区是100%的碳酸盐岩石分布,拿黄果树瀑布流域来说,该流域石山裸岩占总面积的13.73%,可以称作是一个“下雨水往地面走,无雨水往地下流”的地区。

概括来说,造成黄果树瀑布水流量减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聚湖泊水、水库拦截水源直接影响瀑布的水源来源。

瀑布上游的湖泊、水库由于农业灌溉和自身旅游发展的需要,在枯水季节要开闸灌溉或关闸保水,都会直接影响黄果树瀑布的水量。

第二,耕地栽培作物面积的改变影响瀑布的水量。

在流域内,栽培的水稻、玉米等作物,通过耕地的作用,能在夏季留蓄雨水,减缓降水的流失速度,让瀑布的“急流”变为“长流”。豆类、薯类、麦类、高粱、油菜、烟草等作物,则在秋、冬、春三季根据生长的需要,以根部抽取地下水,加上湖泊水库储蓄灌溉水等方式,向流域内的河流进行补水,增加瀑布流量,让瀑布在旱季也能流淌。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流域内的耕地,冬春季土地裸露面积达2000多公顷,既增加了蒸发量,也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

第三,流域内森林面积的减少影响地表的保水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乱砍滥伐,致使黄果树周围森林植被面积大量减少。造成了“夏季下雨留不住,旱季没水补瀑布”的局面。2002年,黄果树景区规划面积为115平方千米,加上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共310平方千米,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0.3%,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大瀑布和天星桥两个核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只达15.6%。黄果树景区的植被为次生植被,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被破坏殆尽。如今,原生常绿阔叶林已不复存在,现有植被为次生类型,并正沿着森林—灌木—草丛—裸岩的方向逆向发展。

森林的日渐稀少,植被的贫瘠,大量山石、土壤的裸露使得土地涵养水分功能大幅降低,通常会出现大雨时河水浑浊,小雨时瀑布细小,天晴日久则水源枯竭,甚至出现瀑布断流的现象。

第四,岩溶地貌的改变使供给瀑布的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发生了变化。

黄果树景区进行的坡改梯改变了地表土壤、岩石分布,使得原有的水系分布改变了。某些地区的坡改梯爆破震裂了地下河道的岩石,使地下水流淌方向和深度发生了改变。

第五,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增加了农业灌溉的用水量。

黄果树所在的打邦河上游地区,多年平均流量为30立方米/秒,径流量为9亿立方米,因该地支流较多,流水往往从支流渗入地下,影响瀑布的总水量。其支流桂家河,流域面积为361平方千米,按理来说,仅靠桂家河5立方米/秒的流量,已能形成瀑布。但是,由于土地荒山承包到户,人们为了占地的需要,使得大面积的草地、灌木树林变成了广种薄收的耕地。然而对这些耕地进行的灌溉大量地浪费了水,引流灌溉又改变了流水路径,影响了瀑布的流量。

据当地群众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前,黄果树瀑布是不分丰水、枯水季节的,没有出现过枯水的状况,哪怕是在冬季,水流量也相当可观。2000年至2002年,黄果树瀑布因水量不足,一度瀑布变为细流,甚至断流。在2001年,暴发了多年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成为黄果树瀑布历史上一个最为干涸和苦涩的5月,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枯水现象,由于瀑布景观“受损”,造成“五一”黄金周旅游团首次出现退团的难堪局面。然而现在,瀑布不仅有枯水期,而且枯水期呈明显的逐年延长的趋势,黄果树区域内的一些村庄也会出现井水枯竭、山泉干涸的状况。目前,枯水期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每年2个月延长到5个月,甚至半年之久,尽管上游建了水库,采取夜蓄日放的手段进行缓解,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关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后预言,如果不下大力气进行生态重建,50年后黄果树瀑布将不复存在。

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流域内是岩溶地貌,上游长期不降雨是客观的自然因素。但上游森林植被减少,农作物植被改变,使得保水能力差;石漠化进程加快,蓄水的水库水量太少,大降水留不住;垦耕面积扩大,农业灌溉用水增加等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瀑布断流的直接原因。

1992年,当地在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后,黄果树瀑布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该组织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之后,指出,景区植被覆盖率低、环境差、人工痕迹和商业化气息过重,希望黄果树景区加快绿化和保护生态的步伐……但是,同期申请并接受考察的张家界和九寨沟却一次过关,“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冠使得当地旅游经济大幅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