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绿色出游,绿色假期
17293600000022

第22章 驶向西沙群岛(1)

我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海岛众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海上旅游设施和项目也逐渐增多。人们到海岛旅游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与海洋的亲密接触也越来越容易。

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与全国34家媒体共同举办了“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对中国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选美,十大最美海岛的评选就是其中一项。最终,西沙群岛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赢得了最美十大海岛中的第一名。

游览指南

在距海南岛310千米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珊瑚礁林立,有8座环礁,1座台礁,1座暗滩,干出礁礁体面积共有1836.4平方千米,其中礁坪面积221.6平方千米,礁湖面积1614.8平方千米。环礁和台礁上发育的灰沙岛共有28座,此外东岛环礁还有1座名叫高尖石的早更新世火山角砾岩岛屿。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在中国南海诸岛中拥有岛屿最多,岛屿面积最大(永兴岛),海拔最高(石岛),为唯一胶结成岩的岩石岛(石岛为晚更新世沙丘岩)和唯一非生物成因岛屿(高尖石),且陆地总面积最大(8平方千米多)。

去西沙最佳时间是每年10月至次年8月,而6月至9月会刮台风和下大雨,海上波浪很大,船舶的行驶会受到很大影响,不适于旅游。

西沙群岛大致以东经112°为界,分为东、西两群,西群为永乐群岛,东群为宣德群岛。西群的永乐群岛包括北礁、永乐环礁、玉琢礁、华光礁、盘石屿等5座环礁和中建岛台礁,其中永环礁上有金银岛、筐仔沙洲、甘泉岛、珊瑚岛、全富岛、鸭公岛、银屿、银屿仔、咸舍屿、石屿、晋卿岛、琛航岛和广金岛等13个小岛,盘石屿环礁和中建岛台礁的礁坪上各有1座小岛。东群的宣德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等3座环礁和1座暗礁(篙煮滩),其中宣德环礁有西沙洲、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东新沙洲、西新沙洲、永兴岛和石岛等12个小岛,东岛环礁有东岛和高尖石2个小岛。

宣德群岛中的宣德环礁和东岛环礁发育不完整,只有少部分礁坪。在西沙礁坪发育较完整的环礁中,永乐环礁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且岛屿众多,礁湖内有大片浅水区域,渔业资源丰富,是西沙重要的渔业基地和渔民居住地。

永兴岛

永兴岛地处西沙群岛中部,是典型的热带风光,椰树成行,风光旖旎。由于位置优越,现为西南中沙群岛工委、办事处岛上办公所在地,每月“琼沙3号”补给船到达永兴岛的时候,全岛人都会去码头卸鸡、鸭、猪、蔬菜、邮件等物资,可以说岛上像过节一样,人们都很高兴。岛上的中心在北京路,这里建有银行、医院、粮站、邮局、小超市、水产、中国移动公司等办公楼。人行道旁是整齐的椰树,树下有碧绿的草坪,环境相当整洁。

永兴岛

北京路上有我国最南端的邮局,那里盖的邮戳非常珍贵。最好在去永兴岛的船上就写好几封信,一到永兴岛就去邮局寄,这样第二天补给船会带走信,如果错过这趟船,就要再等一个月才能被寄走了。这种信的纪念意义不言而喻。

涠洲岛

岛上建有大型机场一座和两座5000吨级泊位的码头,建有渔业补给基地。西北距榆林港337千米,到清澜港344千米,是连接海南岛到西南中沙群岛的主要航道。

石岛位于永兴岛东北约1000米处,与永兴岛同处在一个礁盘上,其间有一石砌通道,低潮时可行驶汽车。石岛岛形不规则,因树木稀少、岩石裸露而得名。岛四周海蚀现象保存清晰,岩溶地貌明显,地面起伏。岛上岩石陡峻,奇石嵯峨,岩洞千姿百态,美景如画。尤其“鹰嘴崖”、“虎头岩”峭壁突起,直指苍穹,崖下惊涛拍岸,白浪滔天,异常壮观,是游人留影、驻足的好去处。石岛面积不大,仅0.08平方千米,但海拔15.9米,为南海诸岛中个头最高的,也是游客欣赏海上风光的瞭望台。夜幕降临,月光如洗,游人还可到崖边观赏海底鹅卵石和游动其间的鱼,斑纹美丽的贝壳、海螺、海洋小动物躯壳等千奇百怪、异彩纷呈。海水清澈,海底生物历历在目,令游人爱不释手。

赵述岛

位于永兴岛的西南方,两岛相距15千米,是七连屿中的一个岛,呈琵琶形,东、北、南三面有海滩岩;岛上遍布草海桐等植物,绿树葱葱。西部有灯塔、瓦房和蓄水池。1935年公布名称为“树岛”。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时改为“赵述岛”,是纪念明太祖遣使者赵述至三佛齐国而命名。我国海南渔民通称为“船暗岛”或“船晚岛”,意即天黑了船只可来此岛避风。岛上热带自然风光独具一格,这里的海水晶莹透明,沙滩绵白细洁,比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沙滩还要洁白。这里的海水是如此的清澈幽蓝,以致整个海面看起南沙群岛来就像一块巨大的深蓝色的绸缎在舒展运动,置身在这蓝蓝的浓色中间,陶醉的感受不禁油然而生。

在水中还可以看到一簇簇的珊瑚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美丽,有金黄色的鹿角珊瑚、雪白的葵花珊瑚和鲜艳的红珊瑚。五光十色的鱼儿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景象很奇异。在小岛上观看日落非常好,晚霞映满天空,大海一片苍茫,归巢的鸟儿从夕阳边飞过,波涛拍打着崖岸,这种意境令人沉醉。

赵述岛的迷人风光

东岛

东岛风光东岛位于西沙群岛东侧,距永兴岛44千米,由上升的礁岩和珊瑚、贝壳、沙体复合组成,是西沙群岛第二大岛。平均海拔4~5米。岛上不同群落、不同生态的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茂密,有连片的抗风桐、海岸桐树林,有花坛状的银毛树灌木丛、马齿苋等草本植物和水芫花岩生植被,植被密度达70%以上,有“海上林海”之誉。林中栖息着十几万只海鸟,其中以白腹红脚鲣鸟最珍贵,被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设立了海鸟自然保护区。这里还有以野草和抗风桐叶为食物的野黄牛数十头,与鲣鸟一道受到保护。登上东岛,可以观赏到大群海鸟早出晚归时那遮天蔽日、蔚为奇观的特殊景象和白鲣鸟群栖树上像一簇簇盛开的腊梅花似的迷人场面。海鸟不畏人,任游人与其合影,共享“海鸟天堂”的乐趣。东岛又有“地名化石”之称,岛名的变迁颇有历史特色。清末李准巡海时,以粤督张人骏之籍贯命名为“丰润岛”;1935年公布名称为“林康岛”;1947年为纪念16世纪末在菲律宾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起义领导人潘和五而改名为“和五岛”。1983年我国正式公布标准地名时改为“东岛”。

澎湖列岛

中建岛

中建岛是西沙群岛的第三大岛,距永兴岛139千米,面积1.2平方千米,四周礁盘宽广,边缘为礁脊环绕,中部为浅水内礁坪,覆盖洁白的珊瑚沙,人工造林繁茂,盛产海龟、海螺、海鸟,故有“螺岛”和“海龟摇篮”美称。

南麂岛

中建岛的岛名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政府派“中建号”军舰接收西沙群岛而起的。岛近岸海域有美国的商船一艘,已有几十年历史,岛上还有炮楼一座。中建岛原为荒岛,被称为“南海戈壁”。20世纪80年代,驻岛解放军部队从海南岛运来土壤和树苗,大力植树造林,把它变成了“南海绿洲”。因此,想来南中国海看红色基地生态景观,读西沙的历史,接受思想教育,西沙群岛是首选。

中建岛荒岛变绿洲

银屿

银屿位于一座新月形礁盘上,岛上覆盖珊瑚沙,中部如浅碟状,常年有海鸥群集,有黑枕鸥、凤头燕鸥、乌燕鸥等鸟类,素有“海鸥王国”之称。

庙岛列岛

除此以外,还有“海鸟乐园”北岛,“海龟乐园”中岛、南岛,“珊瑚花园”羚羊礁和具有特殊地貌和生态的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西新沙洲、三峙仔、全富岛、鸭公岛等10余座海岛,自然风光也极具生态旅游开发价值。可开发的项目还有冲浪、赛艇、海泳、沐浴、滑沙、海上娱乐等等;旅游方式有游览观光、考察探险和海水浴、日光浴、空气浴等类型。

银屿

琛航岛

琛航岛上建有革命烈士陵园琛航岛是纪念清末到此的“琛航舰”而得名。它也是中部凹陷,四周沙堤包绕的岛屿,呈弯曲三角形,面积约0.43平方千米。岛中部平坦,四周砾堤包绕着的浅湖有两个,岛中部挖有水井,但不能饮用。目前浅湖已填平,但是部分仍有积水,夏天为蚊虫滋生场所,湖区鸟粪层厚,松软易陷。因为包绕泻湖的堤围是由珊瑚砾所成,透水性强,故涨潮时,海水可渗入浅湖中,使湖水变咸。今天湖边砾堤仍然低矮,高度才2米,特大台风即可掀起巨浪,打开砾堤,形成缺口。岛西北角和东北角曾有渔民建立小石庙2座,今已拆去。但由西北小庙中供奉的明龙泉窑观音像,可知明代已有渔民来此捕鱼。

普陀山岛岛中部的两个浅湖,在西的较大,呈圆形,直径约200多米,在东的较小,呈长形,长约80米,二者为一低沙堤所分隔。环岛沙堤以东南方为最高大,共有3到8条,且由沙堤渐变为砾堤,条数较多,但短而时断时续。沙堤上的植被以羊角树群为主,茂密难以穿越,低地井边有渔民种下的椰子树一株,高20米。羊角林中有藤本植物攀援其上,如海滨牵牛花等。

珊瑚岛

珊瑚岛因珊瑚多而得名,岛形略方,近椭圆,面积0.31平方千米。清宣统元年(1909年)李准巡海时发现此岛珊瑚极多,命名珊瑚岛。中国渔民向称老粗岛、老粗峙。位于南海珊瑚岛西南2海里,是目前我国最南端的省级文物保护遗址。

大嵛山岛

珊瑚岛四周沙滩上灌木发育,鸟粪层也多,为永乐群岛最丰磷矿岛之一。鸟粪层的存在表示昔日这里林木众多。岛上还有人工种植的木麻黄、椰树等,中部有水井一口,在椰树旁,水甘清可饮,而西部井水受鸟粪污染,有臭味,不能饮用。

珊瑚岛早为我国人民所开发,今天在岛上各处均有清代瓷器发现,且多日常用器,如青釉瓷碗、杯等。建筑物有小庙一间,在岛西南端,为1934年珠海潭门渔民们建立,内有石神像一具。该岛由于地理位置良好,又有井水,故每为外人觊觎,1938年为法国人占领,其后,又被日本攻占。1947年1月,法国海军部队又在本岛登陆,经我方抗议才撤走。1956年4月,越南又占领该岛,直到1974年1月,我国才夺回该岛。

珊瑚岛风光目前岛上有气象台、航道码头等。本岛的地理位置、水道和井泉均为全永乐群岛最好的,水域水产也很丰富。珊瑚岛至少有三十名解放军官兵驻守。

甘泉岛

甘泉岛,面积仅0.3平方千米,南北长800米,东西宽460米,高8米,呈椭圆形,我国渔民称“圆峙”、“圆岛”,因岛上有甘泉井水而著名。

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发现此岛中部低地有淡水井两口,其泉水甘甜可饮用,即称“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过丈余耳,余尝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岛,勒石竖桅,挂旗为纪念焉”,因此命名“甘泉岛”。

甘泉岛1974年3月和1975年的两次考古调查中,曾先后两次在岛西北端沙堤内侧深一丈处发现了唐、宋两代的居住遗址。考古专家在岛的西北部发现一处我国唐宋时期渔民建造的砖墙小庙1座,珊瑚石垒砌的小庙多达13座;出土了50多件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其中有唐代青釉陶双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划花大碗、莲花纹大碗、突唇碗、粉盒等瓷器皿,其质地、林进屿、南碇岛款式与花色和先前广州西村窑址出土的相仿。另外还出土了铁刀、铁凿等生产工具,收集到几件唐代炊具铁锅残片、宋代泥质灰褐陶擂钵残片和几枚宋、明代铜币等遗物。由此,考古专家推断:最早利用岛上淡水的是唐代的先民,使用这些器物的主人也是西沙群岛最早的居民,他们或许就是广东内地迁去的移民。

1994年,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被海南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考古人员在西沙文物普查时,特地在遗址旁立“西沙甘泉岛唐宋遗址”石碑,这是中国在南中国海树立的第一块文物保护碑。

金银岛

金银岛长约1275米,宽560米,四周沙堤比中部要高2米,中部洼地形成泻湖,有井数口,水可饮用。沙堤带以东端为广大,且呈尖嘴状向东伸延。金银岛实为一小环礁西面礁盘上的一个沙岛,在岛东南有两个小沙洲,西南有3个小沙洲。这个小环礁中部有一浅湖,隔着浅湖,东北面礁盘上还有4个沙洲。浅湖并不像羚羊礁那样呈封闭状态,而是有缺在西南面,缺口可入小舟及帆船。低潮时,礁盘水浅,人们可以行走其间。大潮时沙洲每被淹没,因而树木不生,只长耐咸水草。树木只出现在金银岛上,白避霜花与竿海桐丛生,茂密非常,故本岛鸟粪丰富。岛上人工植的海棠树已很高大,树下有水井,井水可供饮用,但味不甘。

金银岛开发历史很早。在岛上发现有元代青釉龙泉窑瓷盘,明代的青花大盘、青白釉盆、青花凤纹盘等,清代的花碗、青花龙纹罐等文物,岛上还有渔民建造的小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