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三高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7294000000017

第17章 高血糖实用疗法与保健(5)

2.少食多餐

患者还应尽量少食多餐(每日至少5~6次),这对保持血糖稳定是大有好处的。因为老年人糖尿病多属Ⅱ型,体内尚存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加之活动量减少,耐受低血糖的能力较年轻患者差,少量进食可避免饮食数量超过胰岛的负担而使血糖升得过高。定时多餐又可预防出现低血糖,维持血糖稳定,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进而保证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可将每餐的食物分成三份,主餐时先吃其中的两份,留出一份放到加餐。

为了食用方便,可将食物整体分。如,早餐:牛奶250ml、煮鸡蛋1个、燕麦片50g,可先食牛奶煮燕麦片,加餐时再吃煮鸡蛋;午餐:米饭、蔬菜、鱼或肉等,主餐时可少吃25g米饭,午睡后就可吃一只中等大小(100~125g)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梨、猕猴桃、柚子等);晚餐同午餐,留出的量可根据个人的喜好,睡前半小时加服一小纸杯酸奶(最好无糖的),或者两块饼干加一小杯牛奶,也可吃一只水果。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要加强护理措施。

(1)建立特别护理。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神志、血糖、尿量、尿糖、尿酮体、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每0.5~2小时测血压、呼吸、脉搏一次;记出入量;每2小时查尿糖和尿酮体一次,2~4小时查血糖及电解质一次。

(2)吸痰加翻身。对昏迷病人应注意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勤翻身拍背,以防止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胃扩张者插胃管。

(4)尿潴留者插导尿管。

(5)在治疗上,降低血糖、补充碱液不宜操之过急,以免发生低血钾、低血糖、低血渗透压与脑水肿等并发症。对刚停输液的病人,晚上睡觉前应皮下注射胰岛素,以防止次日清晨出现酮体。

为糖尿病患者施行手术时应该想到的问题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患者合并外科疾病且需手术治疗的日益增多,然而糖尿病人需外科手术时,从外科角度出发,应想到以下问题。

(1)糖尿病患者在手术或麻醉时体内儿茶酚胺、胰高糖素及类固醇激素等分泌增加,血浆胰岛素不足,势必加重糖尿病。

(2)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常合并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手术时应慎重。

(3)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机体抵抗力减弱、白细胞吞噬能力差,且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导致血循环障碍,高血糖有利于某些细菌生长,故糖尿病手术时易并发感染,伤口不易愈合。

(4)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不仅引起糖代谢紊乱,而且同时出现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这给糖尿病患者输液及补给热量带来一定困难。

(5)糖尿病患者不仅易发生动脉硬化,而且糖尿病特有的微血管病变遍布周身,尤其在视网膜及肾小球部位表现最明显,可能导致术后出现必肌梗塞或脑中风。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

总之,由于糖尿病代谢紊乱及全身的血管病变致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损害,故对需要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以保证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

为糖尿病患者施行手术前应该做哪些准备

(1)术前应使患者了解自己是糖尿病患者,并给予合理治疗以使病情稳定。

(2)术前除判断一般外科危险因素外,尚应正确掌握糖尿病合并症引起的主要脏器损害程度,并积极治疗糖尿病。

(3)应在术前3~4天测尿糖、尿酮体、血糖、钾、钠、氯、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及心电图等,通过检查对糖代谢、心肾功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4)糖尿病的控制。轻症糖尿病单靠饮食疗法即可控制;饮食疗法不能控制的糖尿病应改用普通胰岛素治疗;原为口服降糖药者,应在术前1天改用普通胰岛素治疗;原用长效胰岛素者,应于术前改用普通胰岛素治疗,以便调节胰岛素用量。

(5)术前糖尿病控制标准。通常使空腹血糖保持在8.9mmol/L以下,24小时尿糖定量低于10g,无酮症和酸中毒。

(6)手术前也可服用镇静剂及催眠剂,以解除患者的不安。

糖尿病患者如何降低饥饿感很多患者经常因为控制饮食后,感到饥饿难忍,无法忍受而放弃饮食治疗。

如果仍感饥饿,采取以下措施会有所改善。

(1)多吃些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如西红柿、黄瓜、大白菜等各种蔬菜。

(2)少量多餐。将正餐的主食匀出一小部分作为加餐用,加餐时可选用低热能蔬菜、半两主食或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等。

(3)选用粗粮代替细粮,可以产生更强的饱腹感。

(4)将口味变清淡,吃饭速度放慢,做到细嚼慢咽,可降低过于旺盛的食欲。

药物治疗后,血糖达到正常水平是否能停药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服用降糖药等疗法后,血糖可以被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被治好了,一旦停了药,血糖水平很有可能会再次升高。

部分患者如果通过单单控制饮食以及加大运动量就能达到了控制血糖的目的,并且减少降糖药的使用或者停用后血糖没有上升,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降糖药。但不能放松控制饮食和运动,并定期复查,注意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出现血糖再次升高就必须立即开始服用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家属应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的家属对糖尿病人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是病人长期与糖尿病作斗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与糖尿病人有血缘关系的家属,本身也是危险人群中的成员。因此要注意以下事项。

(1)学习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防治常识,督促病人加强信心,配合医生治疗。

(2)在饮食方面密切配合,符合医生要求,饮食讲究多样化,符合病人的口味。

(3)督促病人做适当的运动,在进行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

(4)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学会注射胰岛素。

(5)督促或提醒病人定期去医院检查复诊。

(6)了解低血糖的表现和应急处理,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知道如何采取措施。

(7)细心观察病人的食欲和精神状态,判断病情好坏。

(8)督促病人注意并发症的出现,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9)鼓励病人戒烟、戒酒。

除上述事项外,还应注意与糖尿病人有血缘关系的人,是糖尿病的危险人群,特别是35岁以上者,应注意尽量减少诱发因素,如肥胖,长期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体力活动过少等,定期检测血糖,发现异常及早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与预防

我们都知道一旦得了糖尿病即为终身疾病,治疗起来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日常护理主要靠自己和家人,如尿糖的检测、定期查血糖、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另外对并发症的用药等,都是护理的重点。说到预防,大的方面不外饮食安排、合理运动、保证睡眠、维护心理健康等。

本章对上述问题均有讲述,供读者参考。如能做到,早日康复,远离糖尿病的困扰就不是一句空话。

糖尿病的护理

一、自我护理

糖尿病是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而患者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家中完成必要的治疗。在没有医护人员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自我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四方面问题。

1.学会判断病情和症状患者在家中进行治疗时,若无法辨清自己的症状和病情,则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尤其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症状的辨别。虽然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但低血糖情况在治疗中也极易发生,因而准确判断高血糖或低血糖表现,能够使患者在出现不适表现时及时服用恰当的药物,对于病情的稳定至关重要。

(1)高血糖的症状。发生高血糖后,人体会表现为尿量增大、尿频,总想喝水,总感饥饿,体重下降;同时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疲乏、下肢刺痛、下肢麻木、皮肤瘙痒、易感染等症状表现。

(2)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的症状常表现为头晕、心慌、疲乏、双手或下肢颤抖、汗出不止、饥饿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不集中、意识模糊、不自觉行为、抽搐,甚或昏迷。

2.避免造成血糖波动的因素人体的血糖水平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动态中达到平衡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和敏感性的降低,血糖出现波动后,很难通过正常的胰岛素作用而使血糖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避免血糖波动很重要。可造成血糖波动的因素主要有饮食、运动、情绪波动等原因,同时,应激性疾病或女性月经、妊娠等也可造成血糖波动。

(1)饮食是造成血糖波动的主要因素。饮食不节,过多摄取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高糖食物会造成患者的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再加上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缺乏,则会造成血糖持续偏高而无法保持动态平衡。

(2)运动也会造成血糖波动。一方面,缺乏运动加之饮食不合理会造成人体血糖升高;而另一方面,患者在运动时,如若运动量过大则更会造成低血糖发生,从而很难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3)情绪波动不利血糖稳定。紧张、忧郁、悲伤、愤怒等各种不良情绪因素会造成人体内具有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激素分泌量改变,从而会削弱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并造成血糖升高。

3.协调好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都是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它们之间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如果进食量减少了,那么运动治疗的强度和药物服用量都要相应减少,从而可有效预防低血糖并发症;但如果进食量增加了,那么运动强度或服药量也应有所增加,以避免高血糖发生。

4.正确应用药物无论是口服药物治疗还是胰岛素治疗,不适当的应用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稳定。一方面,对于药物的使用剂量应严格控制,同时要平衡与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之间的关系,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另一方面,药物的服用时间和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也有影响,患者应严格遵照医生嘱咐进行用药。

二、血糖的自我控制目标

血糖的控制目标对于患者病情的稳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血糖控制理想,既能稳定病情,又能积极预防各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而血糖的控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亦很重要。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国际和国内公认的标准为:空腹血糖为4.4~6.1毫摩[尔]/升(79~109毫克/分升),餐后两小时血糖为4.4~8.0毫摩[尔]/升(79~144毫克/分升)。但不同的患者对血糖的控制程度亦有所差别。

1.青年糖尿病患者青年患者,尤其是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的控制应该更为严格;但血糖控制的严格程度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血糖控制得越严格,越易造成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因此,如果青年患者能够良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则可以将血糖水平控制得严格一些,将血糖水平降至更低;反之,如果患者得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糖尿病治疗的相关知识比较薄弱,那么就不要将血糖水平降得过低,以免发生低血糖后无法自救。

2.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来讲,中老年患者将血糖水平控制在空腹血糖6.0~7.0毫摩[尔]/升(108~126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7.8~11.1毫摩[尔]/升(140~200毫克/分升)就比较理想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随心脑血管或肾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极易发生低血糖,因而如果血糖水平已经接近了正常值,或见有低血糖倾向,则应果断减少药物使用剂量。

另外,如果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那么无论是否出现了低血糖表现,都应立即加餐或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以防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此外,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加强对血糖的控制外,还应注意对体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压等指标的控制。这些指标也是人体代谢水平的反映,只有当这些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时,患者的病情才算是真正的理想稳定状态。

三、利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

利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血糖仪不仅使用起来有效、快捷,且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对于患者自我病情的掌握很有帮助。

利用血糖仪监测血糖的优点有很多:①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可以不受。肾糖阈变化的影响,较检测尿糖来说数据更为准确;②血糖仪所进行的血糖测试使用的是全定量的方法,因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的实际血糖情况;③血糖仪既能反映高血糖,又能反映低血糖,因而可有效帮助患者及时发现低血糖。

使用血糖仪之前,患者应首先学会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对仪器的操作方法、校对方法、核对试纸代码的方法等。另外,采血时的正确方法也很重要。采血时,患者首先要学会使用采血针刺破皮肤的方法,这样能够保证血糖检测的准确度。

对于采血的部位也要注意。大部分血糖仪都是使用指端采血的方法,因而在采血前,应先将手指洗净,并用酒精对指端消毒,随后才可以刺破皮肤采集血液。一般来讲,在食指、中指的甲沟两侧采血最为简便,不但血量充足,且不会有强烈的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