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危机之温室效应
17294200000010

第10章 日益干渴的地球之肺

雨林是指位于赤道带上雨量丰沛区域的森林区域。绿色植物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再利用水与二氧化碳合成自身需要的养分——葡萄糖。在合成植物自身需要的养分的同时可伴随生成其他生物所需要的氧气,因此,植物对于其他生物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伙伴。赤道带上的森林因为植物的生长特别茂密,在调节地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具有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有些科学家称雨林为“地球的肺”。

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植被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可能颠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在21世纪末将亚马孙雨林将变为热带草原。2007年,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得气象学家说,如果任由全球变暖发展,这一生态丰富地区的降雨会减少,同时气温会升高。最坏的情况是,在2100年气温将升高5℃~8℃,降雨减少15%~20%。这将使亚马孙雨林变为热带草原。最坏的情形是假设是不对气候变化采取任何行动后产生的情况。

亚马孙雨林干旱更胜撒哈拉

撒哈拉的干旱是众所周知的,有谁想到亚马孙雨林会比撒哈拉还要干旱呢?河水断流,12000公顷大的湖几乎全部干掉了,成千上万条死鱼覆盖了地面,游艇嵌在岸边的沙子里,人们在河床上行走或骑自行车,整个河道看起来就像是撒哈拉大沙漠。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场干旱不是发生在沙漠的边缘,它发生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干涸的湖泊是亚马孙的雷湖,断流的河正是亚马孙河,百年以来最大的灾难袭击了亚马孙。

2005年,巴西亚马孙河流域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引发当地森林大火,饮用水被污染,数以万计的鱼类死亡。

干旱的亚马孙雨林席卷亚马孙的干旱是从2005年1月份开始的,最初的表现是西部和西南部的一些区域降雨量严重不足,河流的水量和水平面高度都比历史同期平均量大大降低。雪上加霜的是,大火在干燥异常的森林中蔓延,数千公顷雨林葬身火海。

干旱波及马瑙斯时,旱情发展为近103年来最严重的程度。据科学家估计,马瑙斯地区东部的旱情是近五六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迫使亚马孙州州长宣布该州进入危机状态,其下属62个市中的61个也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几千居民被迫转移至远离雨林的安全地区。紧急应对部门表示,居住在水边的超过1200个社区都严重缺水缺粮。

这场干旱来得十分蹊跷。亚马孙雨林只有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雨季在当地被称为冬季,而相对少雨的旱季则被当地人称为夏季。每年5~10月为旱季。雨季则从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4月。1月份本应该是亚马孙雨林的雨季,却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的科学家认为,亚马孙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有三大原因——大西洋变暖、乔木蒸发量的减少,以及林火释放的烟雾。

首要原因是北部热带海洋变暖,平均气温上升了2℃。海水为该地区提供了可观的降雨量,还有一种向上的空气运动——这在多雨的地方很常见。然而,升起的一切都会下降。降落到亚马孙地区上方的空气干扰了云的形成。这就是为什么这场干旱的范围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严重、持续时间如此之长。

就这场干旱的强度而言,其他两个因素的重要性就弱一些。长时间的干旱使植物蒸发量降低,进而减少了水循环。一些相关研究也显示,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在干旱季节也会干扰云朵的形成”。

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博士,组织了亚马孙生物圈—大气圈大规模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索亚马孙地区气候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和水文学功能,以及亚马孙和地球系统之间交互作用。

由于其生物多样性的脆弱性,巴西是世界上面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国家之一。假如亚马孙的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的数量达到40%,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森林逐渐转变为热带稀树草原的进程就再也无法逆转。

除了以上原因,不少科学家还认为,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也是加重旱情的重要因素。亚马孙生物圈—大气圈大规模实验项目的科学家指出,比如在亚马孙森林东部,本来就比其他地方干燥,现在伐木又使当地生态系气候更不稳定。当地的植物原本会借由蒸发和蒸散作用循环水分,达到维持该地区湿度的效果。但是自从这些植物消失以后,干季就变长了,平均温度也开始上升。

科学家已发现,亚马孙雨林正逐渐消失。他们警告,雨林消退不仅加剧全球暖化,还令众多只能生存在雨林内的生物面临灭绝。

温带森林也不能幸免

天山以北的草原在继续变暖的21世纪,森林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将有相当多的树种面临不适应的气候条件。北半球的树木本来就不够茁壮,因而,一些地区的森林将在暖干气候条件下更容易枯萎。这是由于在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快变条件下,大多数树种难以找到气候适宜的地点,即物种的生境。生境是物种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不同的树木在某些地点重新发现适宜它们特点的气候生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稳定气候。

据我国科学家分析,当降水增加10%时,如温度升高1℃,我国天山以北的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的面积将增加,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将减少,和田河畔的荒漠河岸胡杨疏林将消失,柴达木盆地的大片戈壁、盐壳及风蚀沙地将有50%发展为荒漠植被,青海湖周围的草甸和沼泽北延到祁连山下、西伸到柴达木盆地边缘;当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时,西北地区的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的面积将有所扩大,部分沙漠被荒漠植被代替。而当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时,西北地区的草原和稀树灌木草原、草甸和沼泽面积缩小,荒漠植被将被取而代之,荒漠化严重,农业生产受到威胁。

在平均温度增加2℃,降水增加20%的假设条件下,我国西部森林地带将有所变干,而草原和荒漠地带稍变湿,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带的干旱将变得较为严重,各植被的热带量将北移。寒温性针叶林地带转变成温带区域,温带、暖温带的南部变为暖湿带与亚热带,亚热带除北部地区外,都变成热带。温带草原地带南部积温带东部荒漠地带变为暖温带,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带也都变为上一级热带量。

如果平均温度增加4℃,降水增加20%,各植被地带都将比现在变得干热,森林地带干旱程度增加,但仍能满足森林的水分要求,草原地带将变得干热,西部草原将变为荒漠区,荒漠地带沙漠化加剧。青藏高原各植被地带的干旱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沙漠化趋势加强。

亚马孙河

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是世界流量、流域最大的,支流最多的及最长的河流。亚马孙河流量达每秒21.9万立方米,流量比其他三条大河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的总和还要大几倍,大约相当于7条长江的流量,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流域面积达691.5万平方千米,占南美洲面积的40%;支流数超过1.5万条。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年雨量2000毫米以上。亚马孙河沉积下的肥沃淤泥滋养了6.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著名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就生长在亚马孙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