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人类危机之温室效应
17294200000035

第35章 温室效应与传染病

瑞典两名医学研究人员近日通过调查指出,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气候变暖正在造成传染病激增的恶果。

据瑞典通讯社报道,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林德格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古斯塔夫松在调查扁虱脑膜炎在斯德哥尔摩地区的发病率时获得了这一结论。他们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时,斯德哥尔摩地区每年每百万人中大约只有10人传染上扁虱脑膜炎,而到90年代时这一数字却增加到30人左右。

他们认为,最近20多年来,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暖,使扁虱脑膜炎的传染体扁虱在斯德哥尔摩地区增加得很快,如在过去10年里其增幅达到了16%。此外,在瑞典北部沿海地区,以往很难见到的扁虱在过去10年里却增加了40%。

人体对气候变化程度和速度非常敏感、脆弱,曾经蔓延的“非典”就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直接影响来自于温度和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而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可能扰乱自然生态系统,改变传染病的生态环境,损害农业和新鲜水的供给,加重空气污染,引起动植物群落大范围的重组。这些间接因素对人体健康有更大的累积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世界各国不能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世界气候正常,到2020年,每年将有70万人死于非命。

对地球升温最敏感的是那些居住在中纬度地区的人们,暑热天数延长以及高温高湿天气会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持续性炎热比之瞬时高温对死亡率有更大的影响。由于“热岛效应”,城市市区不仅高温而且持续时间长,热浪又与高污染水平相联系。因此,气温增暖给许多疾病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适宜的温床。例如在纽约和上海,一旦温度超过一定的阈值,日死亡率就显著增加。1995年7月发生在芝加哥的热浪,4天里死了726人。

在人类历史上,几次难以控制的瘟疫暴发迅速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史。虽然疾病的蔓延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有关,但是迅速变暖的气候也许会成为全球范围疾病扩展传播的刺激因素。气候变暖会改变气候带的界线,这就会给许多“喜热病菌”提供更广阔的生存、活动空间。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发病率产生影响。

在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疾病控制的效果,当前全球范围的暖化趋势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面对许多新疾病的侵袭。外来传染病一旦传入某地,就几乎不可能再将其完全清除。

“非典”时期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报告说,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传统的传染病登革热曾在西半球销声匿迹,但现在又在美洲传播开来。非洲中部的高原地带竟然流行起了疟疾。全球范围的疟疾、登革热和霍乱等疾病卷土重来及新的传染病出现,已经影响到全人类的健康,影响到国际贸易、旅游业、农业经济的发展等领域。1991年,秘鲁因霍乱流行使海产品出口和旅游业损失了10亿美元。印度航空业和饭店业因1994年鼠疫流行损失了20亿美元。游船不敢靠近受到登革热肆虐的加勒比海国家,致使该地区损失120亿美元的收入,50万旅游业雇员失业。

曾有科学家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融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据俄罗斯《真理报》披露的消息说,1999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大陆的永久冻土带上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神秘病毒”,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对它都没有足够的免疫力。由于该病毒“休眠”在南极永久冻土带底层,暂时还不会对地球上的人类形成威胁。然而美国科学家警告,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到一定程度,那么这种未知病毒可能会复苏并四处散播,到那时,地球上成千上万的物种将面临灭顶之灾。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人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融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杀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