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地球与环境
17295100000010

第10章 不见血的伤口(3)

沙尘暴袭来的情景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沙尘暴虽是一种发生在沙漠和干旱沙化地带的区域性天气现象,但它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发生在中亚或中国西部的沙尘暴可以影响到东亚甚至美洲西海岸。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报告,半个世纪以来,亚洲沙尘暴的强度增加了近5倍,是全球自然灾害增多的重要方面。仅在亚洲沙尘暴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左右。

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气象学家认为,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呈加重的趋势,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并且危及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

(三)违背自然的“水泥化”

在人类还没有崛起的远古时代,地球陆地被绿色覆盖面达90%以上。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城市化,人们日益大面积拔光地球上的植物及其滋养的各种生物,然后用钢筋浇铸水泥,建造起了一片又一片的水泥丛林,用灰色取代了绿色,而且面积不断扩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速度也随之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城市“水泥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城市的水泥化值得反思

所谓城市“水泥化”,是泛指使用混凝土、沥青、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硅酸盐等建筑材料来硬化城市的现象,硬化的表面包括地面、墙面、屋顶和水体。这种硬化设计的初衷本是希望减少城市粉尘,增加建筑的美感、提高水体的清洁度等。然而,这类硬化设计带来的真实效果却是加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粉尘治理的难度、使水体水质恶化、使雨水资源流失、使城市植被不健康、使城市的噪音污染加剧、使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变差。

与其他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因素相比,“水泥化”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所涉及的方面是最广、最为多样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水泥化建材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在夏季的阳光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可比气温高8℃,屋顶和沥青路面高17℃,因此水泥化会使城市热岛效应重,悬浮颗粒物沉降难,使空气质量难以改善。

2.水泥化表面会反射辐射热和噪音,进而加重城市的热效应和噪音污染,直接影响城市居住的舒适度和居民的健康。

3.水泥化衬砌河道、河岸和湖体会使水体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水体因此而丧失自净功能,其结果是水质下降,水体出现发绿发臭,甚至病菌和蚊蝇大量滋生等问题,使水体污染加重。

4.水泥化铺路会使城市地面吸收雨水和雪水的机会被阻,城市的地下水位回升难。这样的地面不下雨时极为干燥、尘土飞扬,而一遇下雨就满地积水,地表径流污染严重,进入雨水排放口后,这些污染的径流会直接进入河道或湖体,从而污染河水、湖水。在冬季,水泥化地面易结冰,引发行路和行车的安全问题,为化雪需要大量使用融雪剂,使雪水受到污染。因此水泥化会严重危害城市的水资源。

5.水泥化铺路还会减少土地中微生物的生存机会,因而毁灭地表生态、减少地面土层补充有机质的机会,从而加重城市土地的沙化。

6.水泥化铺路还阻断了城市地面的生物通道,对城市的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十分有害。硬化的铺地方式会直接影响城市植被的根系发育。在栽种了树木的地面进行水泥化铺设会使树木最终因树根不能呼吸而死亡或倒伏。

7.水泥化城市难以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观。

遗憾的是,“现代化就是水泥化,世界化就是高楼化”的错误理念在我国的城市设计中还大有市场。城市大地的水泥化,已是普遍现象。这些年每个城市都在快速扩张,扩到哪里,水泥就铺到那里。据统计,2000~2004年间,全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净增30%多,达7,967平方千米。这是多么巨大的一块“水泥板”!

有一个城市在进行城市水系整治时,将河道底部全部用水泥板铺装起来,然而完工没有多久,河道却变成了“无法呼吸的死河”。水是活的有机体,水体必须与土壤进行有机交换才能保持其活性,而水泥板河底使这种交换被阻隔,无法呼吸的死河最终使活水变成了死水。

城市大地本来有如湿润的地毯,冷暖调节有致。水和热量因此跟大气、土地直到相当深的地下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而裸露的地面戴上水泥面具之后,则割断了大气和大地的热循环交换,产生了“热岛效应”。城市大地的“硬化”,给城市铺了水泥底,封死了雨水和地下水的水循环交换,原先该渗透进地下的雨水无路可走,排水管来不及排,自然下雨即淹。而更大的隐患是,雨水都顺着水泥板流走了,地下水涵蓄不够,地下水位越来越深。因为地表盛不住水,于是又搞防渗,人为隔断水体和土壤的交流,于是水质发臭变质,生物消亡。生态系统被破坏,恶性循环遂愈演愈烈。

水泥化的水沟让水生植物找不到家

虽然,从空间的功能和用途乃至经济效用上看,城市化为迅速扩大中的都市人口提供了新的住宅区、写字楼和商业购物中心、道路和立交桥等。然而,从物质环境的角度来讲,这些不同的空间都是用同样的形式和材料,即以水泥化的形式来体现的。为了省工省料,原有的砖瓦兼水泥的房屋变成了全部水泥的房屋。为了汽车的方便,住宅密集区原有的红砖灰砖路统统变成了水泥路沥青路。就连北京园林里的路,只有颐和园和景山公园还保持了原有的青砖路,大部分都变成了水泥路。

城市中的土壤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全部被压在一个个商业购物中心写字楼居民小区的大片水泥板块下面。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仅2006年,中国就消耗了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0%,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5%,其中大部分建成了房屋公路,成为中国城市化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水泥是一种需要千百年才可能变回土壤的材料,沥青则可能根本不能变为土壤。水泥和沥青都是无法再生出任何有机物,而且还释放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压在沥青水泥下面的土壤,在既不透气又不透水的情况下,逐渐沙化的可能是很大的。

城市化除了带来过多的水泥外,还永久带走了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土地和生机。城市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一个吞噬土壤和生机的不可逆过程。我们知道,中国的可耕地面积相对于人口数量和整个国土面积而言是偏低的。中国国土面积同美国差不多,人口却是美国的七倍,而可耕地面积则仅仅是美国的一半。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低,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尽管如此,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每一年都在大量流失稀缺的可耕地。从《中国环境公报》上的数据看,从1992到1999年之间,可耕地每年净减几十万公顷,2000年以后每年净减一百至两百多万公顷。

其实,“城市化就是水泥化”这一观念在国际上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新趋势是:尽量建造能让自然重新回归城市的环境模式。

为建设环境质量高的生态城市,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把彻底拆除城市中不必要的水泥化地面与河道,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德国著名的生态城市弗莱堡,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把城市中所有的小街、广场、社区、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等,都改造成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砖地、石块地、孔型砖地、碎石地、树枝屑地等等。地面透水改造,给弗莱堡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善:首先,大量的雨水有了渗透入地的通路,地下水位得到了迅速的回升,也有效缓解了雨季时城市的防洪问题;其次,回升的地下水位又使城市的植被能完全脱离人工浇灌而郁郁葱葱,城中的泉眼、水道与河中也能够清水长流。另外,由于透水地面能保护地表生态,使地表土层富含有机质和植被,解决了地面扬尘问题。而且,弗莱堡城中的水泥墙面都由爬藤类植物所覆盖,大大增加了降尘功能,提高了空气质量。

其实,我国曾经是一个在建造透水性地面有很高技术的国家。比如,传统的园林、庙宇、宅院、街道,其铺设都是透水的。从江南古镇中的卵石街巷,到北京北海边上的团城,都足以说明:中国古建筑中对透水地面的设计和铺设已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水平。中国保留至今的传统建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具有生态设计思想、原则和技术的实例,这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走出水泥化的误区,找到最适合国情特点的设计和建设方法。我们要有能够看到它们价值的眼光,再把我们做错了的事情纠正过来,使城市建设模式既能极好地保留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又能真正达到国际生态城市的检验标准。

中国需要尽快走出水泥化的误区,用生态设计的原则指导城市建设,这就是:尽量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高效利用自然界的资源、能源和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以及自然界自身形成的景观,来建设我们城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