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公共道德、知识与责任
17295200000004

第4章 校园生活(2)

(四)仪容仪表

某家招聘单位根据收到的求职材料约见两位女大学生作为预选对象,见面时,这两位女同学的着装风格截然相反。一位浓妆艳抹,穿着时髦;另一位却穿得整洁、大方。应聘结果是打扮入时的女大学生落败了,落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她的着装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

仪容仪表既是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素养的具体反映。

中国以“礼仪之邦”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自古对读书人的仪容仪表就要求极为苛刻,儒家甚至主张“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很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风度,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宿舍大立镜旁边糊了面纸做的“镜子”,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一个人的仪容表现的是自己的个性,但同时也要被社会所认可。也就是说仪容仪表既是给自己看,同时也是给别人看的。只有被双方都认可那才是真正的美。而很多同学只是凭自己喜好,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甚至有的同学连自己那一关都过不了,只不过是跟随别人,别人怎样他也怎样。一个人的仪容必须符合他的年龄、身份、职业以及特定的场合,这才是真正美的仪容。

男生不留长发,不染发,并做到前不扫眉、旁不遮耳、后不盖颈。

女生应该做到不涂脂抹粉,不画眼影、不抹口红,不披头散发、不梳怪头型、不染发烫发,不佩戴耳环、耳钉、项链、戒指等首饰。

仪表美主要体现在服饰和体态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在校学生,穿着要符合身份、符合要求;穿着整齐,舒服自然,是对学生着装的基本要求。

校服是学校的统一标志,在校学生提倡穿着校服。穿着校服是热爱校园、热爱院系的表现,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

一般来说,学生穿着以休闲装、运动装为宜,但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应灵活对待,合理穿着。休闲装、运动装适合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穿这样的衣服进办公室,去上课,去游玩都没问题。除特别规定必须穿特定的服装的场合外,休闲运动装是不会引起争议的。但在一些重要的会议、郑重的场合还是提倡穿正装。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实验室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着装。实验室中一定要穿着简单,穿特定试验服装。宿舍中可以随意一点,但也要视宿舍环境进行着装。

经典语录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弟子规》

解读: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童子不衣裘裳。——《礼记·曲礼上》

解读:衣着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君子的服饰不求华美,但求整洁,因此有教养的青少年不要追求华贵的衣服。

(五)课堂礼仪

课堂上,同学们正在鸦雀无声地抄写笔记,突然,一位同学喊道:“老师,你写错字了!”这一喊弄得大家哄堂大笑,也使老师很尴尬。教室里的秩序被打乱,同学们七嘴八舌,再也没有心思上课了。原来是老师笔误,把“帮助”写成“帮帮”了。但就因为这位同学的“直言”,这堂课就一直乱到了下课……可见,课堂礼仪对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至关重要。

课堂礼仪包括上课礼仪、听讲礼仪、回答礼仪、提问礼仪、下课礼仪。

上课礼仪:

学生应提前进入教室,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恭候老师到来,欢迎老师授课,这是一种起码的礼貌,是对老师的尊重。老师走进教室时,班长要立即喊“起立”,全班同学迅速肃立,敬礼,向老师问好,老师还礼后,再坐下。起立、坐下时,动作要快,但要轻,不要让桌椅发出很大的声响。

学生如遇到特殊情况,不得已在老师开始上课后才进入教室,应特别注意举止的文明和礼仪的周到。在教室门口应先停下脚步,首先喊“报告”。如果教室门关着,那就应先轻轻叩门,在得到老师的允许之后,才能进入教室。要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说话态度要诚恳。在得到老师谅解和允许后,方可入座。在走向自己的座位时,速度要快,脚步要轻,动作幅度要小。走到座位前,在放书包和拿课本时,尽量不要发出太大的响声,更不能有任何滑稽可笑的举止。在坐下之后,应立即将注意力集中起来,端坐静听老师讲课。

课堂礼仪要牢记

听讲礼仪:

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读、写、坐姿应规范统一、科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忌东倒西歪。

严守课堂纪律,不私下说话,不做小动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节课。这主要包括上课不吃东西、不喝水、不嚼口香糖、不听随身听、不扇扇子、不玩东西;不随意下座位、不交头接耳、不打哈欠、不睡觉;不看课外书,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显示对老师劳动的尊重,不影响他人听讲,不影响教师讲课情绪。学生上课,衣着要整洁:不穿拖鞋、背心,不敞胸露怀,不穿大衣,不戴帽子、口罩、围巾、手套。

课堂上被批评或受了委屈,不当场顶撞,更不要强词夺理,要冷静。若老师错怪了自己,要等到课后再解决。

回答礼仪:

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切不可坐在座位上,就七嘴八舌地发言。在老师未点到自己的名字时,不要抢先答话。发言时,要立正,态度要端正,不要搔首弄姿或者故意做出滑稽的举止引人发笑。回答问题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说普通话。有时,对老师的提问自己回答不出来,但又偏偏被点到名,这时,自己应该站起来,以抱歉的语气向老师实事求是地表明,这个问题自己回答不出来。

在别人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应随便插话。如别人回答错了,或者回答不出时,切不可在旁边讥笑。当老师问“有哪个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自己可以再举手,在得到老师允许后,站起来回答问题。

提问礼仪:

老师不是全才,讲课中出现不准确、不严谨乃至错误均不可避免。学生提出质疑是应该的,对老师讲述的内容有异议时,最好下课后单独找老师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尽量不要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缠。老师精力不济时应主动停止交谈,老师若还有上课任务,应留意给老师一点方便的时间。若在课堂上或公共场合非提不可时也要注意方式,不打断老师,先举手经允许后再发言,态度要诚恳谦恭,不可无礼冲撞,不可扰乱课堂秩序。

下课礼仪:

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经典语录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礼记·曲礼上》

解读: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要起立以示尊敬;如果没有听懂,希望老师进一步讲述,也要起立。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礼记·曲礼上》

解读:与师长在一起,师长发问,要等他把话说完再回答。(六)其他场所的礼仪

在学校里,我们需要时时处处遵循礼仪,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只是需要在课堂上遵守课堂礼仪,在课堂以外的其他校园场所,如校园内的道路上、餐厅、图书馆、宿舍等处也需要讲礼仪,因为这些场所都是我们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

道路礼仪:

同学们去教室,去操场,去吃午餐,都离不开行路。在上下楼梯时,或在楼道内行走,应自觉靠右行走。如果遇到低年级小同学,应该主动让他们先走。人多拥挤的地方,要礼让三分。

餐厅礼仪:

在餐厅就餐时自觉按照次序排队,不拥挤、插队。不浪费粮食,不随意倒饭菜。

北京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礼仪:

在图书馆、阅览室应衣着整洁,不要穿拖鞋背心;不吃东西,不嚼口香糖;办理借还书手续及进馆要按次序排队;就座时,移动椅子不要发出声音;不用任何东西占座,不把自己的包放在旁边暂时没有人坐的座位上;走路时要轻,阅读时不要出声,更不能大声喧哗、扔废纸;不要在阅览室睡觉;不说话或通电话,不与旁人窃窃私语;不要经常发短信。

爱惜图书馆的图书,查阅卡片和图书时要轻拿、轻翻、轻放。不能私自剪裁图书资料。不在书上注记或折页。对开架书刊应逐册取阅,不要同时占有多份,阅后应立即放回原处,看完的书籍按照要求放在规定的位置。

宿舍礼仪:

宿舍是学生共同的家,也是反映学生精神文明和礼仪修养的一个窗口,一定要格外重视。要保持宿舍内外整洁,经常打扫,包括地面、桌椅、橱柜和门窗等。被褥要折叠得整齐美观,并统一放在一定位置上;蚊帐钩挂好;床上用品要保持干净、整洁。衣服、水杯、饭盒、热水瓶等,要统一整齐地放在规定的地方。换下的脏衣服、脏鞋袜等必须及时洗干净,以免时间长了影响宿舍里的空气质量。自己重要的书、衣服、用品等,不要乱丢乱放,要放在自己的橱柜内。宿舍内外不应该乱写乱画,乱倒水,要保持干净。

应在有同学相邀,或在得到别的宿舍同学允许时,才去串门。进门后,应主动向其他同学打招呼,并且只能坐在邀你的同学的铺位上,不能随处乱坐。不能乱用别人物品,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讲话声音要轻,时间要短,不能坐得太久,以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作息。到异性同学的宿舍去,除注意上述事项外,还要注意,进门前要先打招呼,在得到该室同学允许后方可进去。要选择好时间,不要选择在多数同学要处理生活问题的时候,更不要熄灯后过去。谈吐要文雅,逗留时间要短暂。不要随便留人住宿,更不要留不明底细的人住宿,以免出问题。

不可以私自翻看别人的日记,不可以私拆、私藏别人的信,不可以打探同学的隐私。在集体生活中,每位同学都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人格,凡是别人不愿谈的事,不要去打听。当同学有亲友来访,谈一些私事时,其他同学要适当回避,不要在一旁偷听,更不要插嘴、询问。

经典语录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