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海洋中环环相扣的食物链
17296100000019

第19章 最高级别鲸鱼海兽类(5)

食物

抹香鲸是海兽中的潜水冠军,几千米深的深海可自由出入,而且能待上近一个小时。那么抹香鲸为什么能潜得如此深呢?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它喜欢捕食大王乌贼有关。抹香鲸为了获得这种美味佳肴,不得不经常潜入深海,久而久之形成了对深海环境的适应。

搁浅的抹香鲸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美国军舰在夜间行驶时,忽然舰身强烈地震动起来,不少官兵以为触礁或是碰上了水雷,于是纷纷行动,准备跳水逃命。经过检查,才发现军舰撞上了一头正在酣睡的抹香鲸。

我国古籍《广异记》记载:“开元末,雷州有雷公与鲸斗,身出水上,雷公数十,在空中上下,或纵火、或电击,七日方罢。海边居民往看,不知二者何胜,但见海水正赤。”据估计,这里所描述的正是抹香鲸与大王乌贼搏斗的一个激烈场面,不过文中显然过于夸大其词。抹香鲸最喜食大王乌贼,而这种乌贼身体巨大,目前已发现的最大个体有18米长。据报道,大洋深处也有30~40米长的乌贼。抹香鲸要吞食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恐怕不会轻而易举,需要经过艰苦搏斗,但至多一两个小时,乌贼便葬身抹香鲸之腹了。除此之外,抹香鲸也食鱿鱼和各种小型鱼类,胃容量可达300千克以上,吞食量相当惊人。

一角鲸

一角鲸是一角鲸鲸目的一科,包括一角鲸(独角鲸)和白鲸,是分布于北冰洋及附近海域的鲸类。一角鲸科成员背鳍小或者消失,颈部比较灵活,这一特征和伊河豚(短吻海豚)比较相似,因此有时伊河豚也归入此科。一角鲸最显著的特征是雄鲸有一颗像前伸的长牙,看似独角,其功能尚不明确。有时雌鲸也会有长牙,雄鲸偶尔也会有两颗长牙。白鲸分布范围与一角鲸大体类似,体色潜,能发出丰富的声音。伊河豚外形酷似小型的白鲸,但是分布范围和白鲸相差甚远,分布于亚洲南部到大洋洲北部的海域,并可进入河流中,我国可见于南海海域。

一角鲸

形态特征

一角鲸仅上颌生一对齿,雄性个体左侧的一枚齿呈螺旋形,长可达2.5米,形似角,故名。一角鲸体表光滑无毛,无外耳廓,耳孔甚小,前肢鳍状,后肢退化。一角鲸属于齿鲸类,一般体长为4~5米,体重900~1600千克,腹白背黑,是小型鲸类。它的繁殖率较低,一般3年产一仔,孕期15个月,哺乳20个月。在胚胎中,一角鲸本有16枚牙齿,但都不发达,至出生时,多数牙齿都退化消失了,仅上颌的两枚保留下来。而雌鲸的牙始终隐于上颌之中,只有雄鲸上颌左侧的一枚会破唇而出,像一根长杆伸出嘴外。不过也有人偶然发现有两枚同时长出的,但数量极少。

生物学特性

雄一角鲸会以长牙互相较量,不论在水中或海面上,发出的声音就像两根木棒互击。年轻的雄鲸经常嬉戏打斗,但很少刺戳对方。最强的雄鲸,通常也是长牙最长、最粗者,可以与较多的雌鲸交配。大多数的雌鲸都没有长牙。一角鲸经常为急速结冻的冰层所困,它们不利用长牙,而是利用以头部撞出所需的呼吸孔。当雄鲸浮到海面呼吸时,偶尔可见到长牙,但一般会在水面以下。成群的大型雄鲸大都停留在比雌鲸或仔鲸距离岸边稍远的外海海域。

习性

作为受保护的北极物种,一角鲸是群居动物,主要生活在大西洋的北端和北冰洋海域,在格陵兰海也发现少量的一角鲸。因纽特人喜欢猎取一角鲸的长牙、肉和皮。科学家早就知道,一角鲸可以在海里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下潜大约900米,而且每天多次重复这样的动作,绝对称得上是潜水高手。

一角鲸常是雌雄和幼鲸一起活动。从数头到十几头不等,有时也有数百乃至数千头一起的大群。每年当冰雪消融以后,一角鲸会成群结队进入海湾觅食、交尾和嬉戏。也正是此刻,它们往往要遭到当地人的捕猎。

一角鲸是群居动物

经济意义

鲸油为重要工业原料,肉、尾鳍和背鳍可食用,皮为制革原料,肝脏、胰脏、卵巢和脑下垂体可入药,骨可制骨粉。

一角鲸最诱人之处,是被称为“角”的獠牙。当雄鲸性成熟时,这颗牙齿按反时针方向像螺旋一样朝左扭着向前生长。一角鲸长5~6米,这颗牙可长达3米,它在人们眼中很有神秘色彩。古代欧洲的王公贵族把它看成宝物,用鲸牙做成酒杯以检验酒中是否有毒,或用它做家具、饰物以显示华贵和富有。更有人把它看成灵丹妙药,用它医治百病。其实,最终起使用价值的,还是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用它做鱼杈和矛头,用来捕猎。由于人们对鲸牙的迷信,鲸牙价格昂贵,求之难得,同时也成了一角鲸灾难的根源。许多人为得到獠牙,对一角鲸大肆猎捕,使其数量大减,以至有关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其实,一角鲸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并非是牙,而是皮肉。它那肥胖的躯体皮下,有5~10厘米厚的脂肪可提炼大量鲸油,北极附近的爱斯基摩人以它为食或用来取暖;它的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缺少又不能合成的物质。据分析,每100克鲸皮中含维生素C31.8毫克,而一个人每天只需要50毫克。其他地区的人大多从鲜菜、水果中摄取,北极高寒,果菜奇少,爱斯基摩人就生吃一角鲸的皮和肉来做补充。有人译出“爱斯基摩”就是“吃生肉”的意思,所以爱斯基摩人吃生肉就不足为奇了。

许多人为得到獠牙,对一角鲸大肆猎捕

长牙的用处

事实上一角鲸的长牙十分脆弱。雌一角鲸也有20厘米长、手指那样粗的牙杆,不过隐于上颌而不见。当一头雄性幼一角鲸长到1岁时,左牙便刺破上唇向前翘出,最后长出一根长达3米,基部周长为20厘米、空心、螺旋形的长牙,在自然界独一无二。

一角鲸的长牙对一角鲸来说起什么作用呢?对此,人们纷纷提出假设或推测:有人说它是进攻或防御的武器,有人说那是凿冰用的冰凿,有人说它是雄性一角鲸的第二性征,有人说它是雄性一角鲸“声音决斗”的工具……种种猜测,目前尚无法实验证实。不过一角鲸的角的药用价值却广为传颂并得到认可,一角鲸长牙的价格因此而急剧上升,同时也因此而遭到人类的大量捕杀。

白鲸

成年白鲸体长约3~5公尺大小,体重约0.4~1.5吨。幼鲸体长约1.5~1.6米,体重约80千克。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它的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白鲸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

白鲸

白鲸体色是独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难认出它们,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见浮现、变大、缩小而后消失的白色物体,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鲸喜欢生活在海面或贴近海面的地方。它们游动时的动作很柔和,偶尔会将头扬出水面。白鲸的“嗓门”很大,在平静的海上,一百公里以外都能听到它的喷气声。

白鲸的一个族群大约5~20只不等,夏季时,河口附近聚集量约有数百甚至数千只。白鲸的性格较温和,人们非常容易接近。白鲸分布在北极和亚北极的季节性覆冰水域中,现存5~7万。

分布范围

白鲸大致呈环北极区分布,主要集中于北纬50~80度之间。白鲸有高度的恋出生地性,会有每年回到当初母鲸生产的地方的习性,这一特性在雌鲸身上尤其明显。到了秋季,白鲸因为浮冰层扩张的关系会远离海湾与河口,冬季主要在冰层边缘或仅有少量浮冰的开阔海域形成大群体。它们无论是在容易搁浅的河口,或是中深层海域的海沟皆能自在游泳,估计可潜至800米深处。

白鲸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

外形特征

白鲸的身体中央横断面大致呈圆形,往两端逐渐变细,当它们在觅食时,其躯干尤其显得肥胖圆润。白鲸的头部与其他鲸目动物大不相同,额隆极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学者形容为“充满温暖油脂的气球”。白鲸可以自由改变额隆的形状,推测可能是借着移动内部气窦的空气来产生形状上的变化。因为它们的颈椎愈合程度比其他鲸目动物来得低,所以能以较大的幅度转动头部或点头。白鲸的嘴短而宽,不像许多海豚一般有突出的嘴喙,嘴部可产生皱褶。它的腹部与侧面凹凸不平,内部充满脂肪。白鲸不具背鳍,但在背鳍的位置有狭窄的背部隆起;胸鳍宽阔,大型雄鲸的胸鳍尖端上翘;尾鳍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得华美,成年雄鲸在后缘有明显如凸面镜般的凸起。白鲸上、下颌各有8~9枚似钉状的牙齿,但年老个体有时会磨损至隐没于牙根之下。年轻白鲸浑身呈灰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转淡,最终除了背脊、胸和尾鳍边缘有暗色沉积外,全身皆为白色。成鲸的白色皮肤有时会在夏季发情时带有淡黄色色调,但在蜕皮后即消失。

生活习性

白鲸具高度群居性,会形成个体间联系极为紧密的群体,通常由同一性别与年龄层的白鲸所组成,另外也有规模较小的母子对白鲸族群。没有猎人或天敌威胁时,白鲸可在河口三角洲水域聚集达数千头以上。白鲸能发出多种变化多端的声音,包括旋转的颤音、嘎嘎叫、似钟声、尖锐的啪啪声(可能由拍击颌部所产生)与近似推动生锈门板的声音。一位早期的鲸类学者曾如此描述它们:“高音的共鸣哨声与尖叫,多变的滴答声与咯咯声,让人联想到一队交响乐队,有时又有如猫叫或小鸟的啁啾声。”它们的声音有时会让人误以为远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嚣。对野生白鲸而言,最大的天敌是虎鲸与北极熊,也包括人类。北极熊会快速地跑到白鲸受困于冰层的地区,以其强有力的前掌给予重击后再把它们拖到冰上食用。白鲸是相当好奇的动物,常会浮窥与鲸尾击浪,但似乎从不跃身击浪。它们充满雾气的喷气低矮而不明显。

白鲸具高度群居性,会形成个体间联系极为紧密的群体食性白鲸的食性随地区与季节性猎物的数量不同而有不同。检测各地区族群的胃内容物发现,白鲸会食用各种生物,包括鱼类(鲑鱼、鳕鱼和鲱鱼等)、头足类(鱿鱼、章鱼等)、甲壳类(虾、蟹)、海虫甚至大型浮游生物。不过他们可不像虎鲸那么凶残。它们几乎都在海床附近觅食,深度至少达300米以上。白鲸具褶皱的嘴唇在觅食时可产生吸力,也能对海洋世界的观众喷水。

生长繁殖

白鲸的繁殖期会随所处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普遍来说,白鲸的受孕多发生于冬末或夏季,阿拉斯加(Alaska)族群为二月底至四月初;东加拿大与西格陵兰族群为五月。据可信的统计资料显示,白鲸的怀孕期可能自不满1年至14.5个月之久。白鲸的哺育期长达2年,之后仍会待在母亲身边相当长的时间。白鲸的生殖间隔平均约为3年。

白鲸最大的天敌是虎鲸与北极熊

种群现状

虽然现今北极地区仍有100,000头以上的白鲸,但过去在商业捕鲸灭绝部分族群之前,它们的数量比现在要多得多。今日白鲸数量最多的地方包括波福海,约40,000头;加拿大东部的高纬地区,约28,000头;哈德逊湾西部,约25,000头;还有白令海东部。上述四个地区虽然仍有当地居民的捕猎,但其数量大致仍保持稳定。相比之下,其他族群已面临危险且仍遭猎杀,这些地区包含巴芬岛东南部分与西格陵兰。生活于圣劳伦斯河族群体内有高污染物的积累,罹癌率也高,部分过去为重要白鲸集散地的河口三角洲,现今为乘快艇的猎人所占据,已不再能支持大族群的分布。为了白鲸的保护,大多数地区都已有严格的捕猎管制。

小白鲸

保护等级

华盛顿公约组织认定为CITES附录二的等级,全球白鲸的数量只有约10万头,被认为目前日渐递减的物种。

白鲸与人

对爱斯基摩人来说,白鲸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因为其肉好吃,而且它们的油用来点灯不仅明亮,还能释放出大量热量,使简陋的冰屋保持温暖。除此之外,白鲸的皮也很有用,还有一种香味,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

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洁白无瑕。但个体比较小,远没有弓头鲸那般庞大。

1535年,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发现圣劳伦斯河时,他的船队受到白鲸的迎候。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百里以外,其美妙悦耳的声音令船上队员们惊叹不已,他们便亲切地送给白鲸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科学家们经过尸体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于受到一系列有毒物质的侵害,白鲸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白鲸患上了胃溃疡穿孔、肝炎和肺脓肿等疾病,更有甚者患了膀胱癌,这在鲸类动物中真是闻所未闻的。

白鲸

白鲸的一个族群大约5~20只不等,夏季时,河口附近聚集量约有数百甚至数千只。白鲸的性格较温和,人们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极和亚北极的季节性覆冰水域中。现存约50,000只到70,000只。

成年白鲸体长约3到5公尺大小,体重约0.4到1.5吨。幼鲸体长约1.5到1.6公尺。体重约80公斤。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