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海洋中环环相扣的食物链
17296100000022

第22章 最高级别鲸鱼海兽类(8)

特点

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潜游20分钟,潜水深度达500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1500米的深水层,大大超过了一般军用潜艇,后者至多可下潜300米。海象在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而且无需减压过程。

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

海象之所以具有如此惊人的潜水本领,主要得益于它体内极为丰富的血液。一头体重2~4吨的海象,血液占整个体重的20%。而人类的血液,仅占体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2/3。由于海象体内血液多,含氧量也多,在海洋中下潜的深度大、时间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海象习惯生活于海洋中的深水领域

海象习惯生活于海洋中的深水领域,阳光无法射到这里。像蝙蝠和海豚那样,海象并不具有特异的视觉功能,它是靠声音定位进行捕食。海象喜群居,性情懒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据记载,海象寿命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懒觉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头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长期生存斗争的经验,使海象时时刻刻也不放松警惕。这时,便有一名海象担任起警卫员的工作。一旦发现敌情,警卫员便会大声唤醒沉睡的伙伴,或用长长的牙撞醒身边的同胞,并依次传递下去。有时为了防御更加周到细致,它们还会在水中暗里安排了第二个警卫员。

海象形似笨重,但却十分灵巧。当它潜入海底觅食时,巨大的牙被运用得得心应手,不断地翻掘泥沙。同时,敏感的嘴唇和触须也随之探测、辨别,碰到食物,便用齿将其喜食的乌蛤、油螺等的壳咬破,然后将其肉体吃掉。

北方海象主要生活在美国西部海岸。它时而出现在大陆沿岸,时而又出现在夏威夷群岛。原来,它们在作往返漫游,其漫游的行程因雌雄而不同——雄海象漫游约2.1万千米,雌海象漫游约1.9万千米。南方海象群的漫游路线是往返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海象虽为庞然大物,但它对北极鲸和北极熊却望而生畏。北极熊可用力大无穷的熊掌将其脑壳击碎,然后美美吃上一顿。当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鲸时,双方便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这时海象便采取集体防御的策略,奋起进行自卫。道高一只,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鲸则采取分而歼之的方针。

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为了获取海象的油脂,曾对海象大肆进行捕杀。后来,由于美国和墨西哥政府的严厉禁止,这种势头才得到遏制,逃避于太平洋墨西哥沿岸的小部分海象才幸免于难。如今,海象曾被列为濒危动物,它的命运正发生转机,美洲南部沿海已时有成群海象出没。

习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象的习性了解很少,尤其是那对大獠牙的作用,使科学家困惑不解。如果说獠牙是一种自卫的武器,可是在高纬度地区,海象并无劲敌,白熊对它敬而远之。凶猛的逆戟鲸可能会追击它,然而,海象总是“走为上策”,它绝不会以那獠牙与逆戟鲸比高低。那么獠牙莫非为了加重海象头部的负荷,使它便于往深水潜泳?如是,这种假设不就增加海象浮游的困难吗?海象有时也借助獠牙攀登冰山,或用它与情敌决斗,可是这还不能说明獠牙的主要用途。为了弄清这一个个的谜,国外科学家到海象的故乡——哈德逊湾进行考察。

海象

原来那獠牙如耕犁般在海底辛勤耕耘着,犁过之处显出两道约50厘米深的垄沟。当犁过2~3米时,海象就伸展前肢向上游,它的两只前鳍足紧紧合拢,捧着收获物边游边搓,身后拖着一股黑色“烟雾”。当快游到水面时,它把猎获物撒开,又转回头根据下沉不同的速度,捕捉诸如海螺、贝壳类软体动物的肉食。这是多么聪明绝顶啊!还有海象那稠密而坚硬的胡须也帮它在光线不佳的条件下(如极夜季节)准确无误地捕到食物。当然,不是所有的海象都靠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或其他动物为生的。其中一种性情特别凶猛的海象,专吃海豹、海兔的尸体,甚至追逐小船伤人。这种海象獠牙为黄色(一般为白色),爱斯基摩人最怕它撞破船,酿成灾祸。

每当春季,海象开始大迁徙。雌海象产崽,接着进入交配期。初生小海象体重可达40公斤,经过1个月哺乳期后其体重可猛增到近百公斤。到2岁,它的身长可达2.5米,体重达500千克,从此开始独立生活。雄海象对小海象是漠不关心的。在交配季节里,它们只顾争风吃醋,为争夺情侣互相残杀,有的丧命,大多数留下累累伤痕。但是,难能可贵的是,雄海象一旦与雌海象分居后,昔日情敌之仇全被忘得一干二净,它们很快又形成一支单独的,友好的雄性群体。

雌海象虽然并不像海豹那样视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妈妈用前鳍抱着孩子,有时让小崽骑在背上,搂住脖子或睡在妈妈身上。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猝不防遭到后面窜出的雌海象袭击;当他转身弄清是怎么回事时,雌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雌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海象妈妈和幼仔

海象还有其他习性,比如在陆地上,它是实行“斋戒”的,不吃任何东西,表现出其独特的新陈代谢。还有雄雌海象的体重相差悬殊,一只2.5米长的雌海象,体重约700千克,等于同样的雄海象体重的一半,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海象习惯于回到“老家”繁殖,每胎产一仔。它们年年如此,从不会迷路。海象的长牙有何作用海象是生活在海里的食肉类哺乳动物,属于鳍脚目。它的躯体呈圆筒状,全身皮肤又厚又皱,脑袋扁平而前探,脸上长满刷子般坚硬的胡须,有四只肉乎乎的灵活的鳍状的脚,两后鳍脚还可向前弯曲,一对小眼睛埋在皮折里面。

海象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对长在上颌,从两个嘴角伸出来的长牙。成年海象,无论雄性、雌性都有长牙,每根达70~80厘米,重达4千克多。

海象的长牙有什么作用呢?有人说,长牙是海象攀登高耸的浮冰或山崖的工具,是和对手格斗的武器,也被用来破碎冻得尚不坚实的冰层。但这些毕竟还都是次要的,它的这对长牙最重要的用途是:用它来挖掘海底以获得食物。所以海象被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水下耕耘者”。

海象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所以它在潜入大海挖掘海底之前,必须先在水面上舒展呼吸,让肺里吸足了新鲜空气后,垂直地潜入海底,紧接着便开始翻地。海象挖土很有特色,它将整个长牙插进土里后,或是在原地有力地运动脖子,或是用力向前推进。看上去有时像用铁锹铲地,有时象用牛在耕地。当它们用长牙翻开土层时,周围便泛起一团团的泥沙。海象耕完二三米,甚至更长的海底之后,蛤蜊等食物便被从泥土中掘了出来,它便用灵活的前鳍脚将食物收集在一起,其中还夹带大量泥,海象便携带食物浮上海面,用鳍脚来回揉搓,将介壳搓得粉碎。而后海象松开“双手”,残碎的介壳就和肉分离出来,并竞相沉入海底。清除了介壳的净肉则慢慢下沉,海象便重新下海将肉捕而食之,当它饱餐一顿之后,又潜出水面,让肺呼吸新鲜空气。

海象的牙是非常珍贵的,海象牙除用于雕刻外,还能加工成各种制品,例如,早在中世纪,海象牙磨成的粉末就是十分重要的药材,还可用海象牙制成刀和匕首等饰物。

海象与海豹的区别

鳍脚类包括海豹、海狮和海象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类动物。与其他很多分类单位相比,对于鳍脚类内部的分类划分争议不是很大,基本上都一致认为现存的鳍脚类可以划分为海豹科、海狮科和海象科,其中海狮科和海象科被认为关系非常密切,被统称为“有耳海豹”,而海豹科和它们关系稍远,又被称为“真海豹”或者“无耳海豹”。“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有很多明显的不同,除了“有耳海豹”有可见的外耳,而“无耳海豹”没有可见的外耳这个明显特征之外,二者最显著的区分在于走路和游泳的方式不同,其中又以海狮科和海豹科之间的差异最大,而海象科大体上类似海狮科,但是也有些介于二者之间。

“有耳海豹”类的鳍脚较长,海狮科的前肢在指骨的末端被软骨进一步延长,形成宽而大的鳍脚,而爪子只是位于鳍脚上面的退化的残余,毫无用途。“有耳海豹”类的后肢可以向前折叠,在陆地上走路的时候四肢可以将身体支离地面,比较灵活,有些种类如南极海狗在陆地上的速度几乎可以赶上人类奔跑的速度。“有耳海豹”在水下主要靠前肢推动,海狮科在水下动作快速而灵活,而“有耳海豹”的所有成员都不擅长深潜。“无耳海豹”的后肢不能向前折叠,在陆地上后肢使不上劲,肚皮贴着地面,走路靠前肢和肚皮的蠕动,显得很笨拙。有耳海豹类的前肢则通常保留有较发达的爪子。这可能和“无耳海豹”类的生活方式有关,因为“无耳海豹”类的很多成员是在冰上繁殖,几乎不用上陆地,在光滑的冰上行走并不需要把身体直离地面,但是需要爪子来帮助固定。不过“无耳海豹”并非都在冰上繁殖,所以这个特征虽然和在冰上的活动有关,但是并不能视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无耳海豹”水中主要是靠后肢推动,其中有些种类和海狮类一样游泳灵活但不擅长深潜,而有些种类则是深潜的专家。“有耳海豹”类的雄兽要比雌兽大很多,而“无耳海豹”则通常雌雄差异不大,而雌兽甚至体型更大些,不过也有例外。和进入海洋的另两类哺乳动物鲸类和海牛类相比,鳍脚类不能算是彻底的海洋动物,还没有摆脱对陆地的依赖,并保留有一定的陆地动物的特征。不过如果仅看在水中的运动能力,鳍脚类则已经对海洋有了很好的适应,有些种类在水中有非常高超的灵活性,另一些种类的潜水能力则可以和鲸类媲美。鳍脚类这几个科内部的中属划分虽然有争议,但是争议也不是很大,然而其本身的地位却并不明确。鳍脚类长期以来都被当做一个独立的分类单位,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和食肉目有亲缘关系;或者就是被列为食肉目中的一个亚目,和其他食肉目成员并列。但是鳍脚类实际的分类地位并不足以和食肉目其他成员并列,而且鳍脚类是不是一个自然类群也尚不确定,很可能是“有耳海豹”和“无耳海豹”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是分别演化的。食肉目可以划分成猫形类和犬形类,犬形类又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包括犬类,一类包括熊类和鼬类等,鳍脚类就是属于后一类。现在一般认为,“有耳海豹”和熊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和熊类属于同一支系。“无耳海豹”的地位则不很明确,尚不清楚是属于熊类这个支系还是鼬类这个支系,如果是属于鼬类这个支系,这样就和“有耳海豹”有完全不同的起源,鳍脚类也并不属于一个自然的类群,二者的相似只是进化上的趋同而已。作为海洋哺乳动物,鳍脚类的化石不是很多,不过还是有些比较完整的化石被发现,其中以太平洋地区的“有耳海豹”类化石最丰富,这一带可能正是“有耳海豹”类的演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