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尊敬师长
17297600000093

第93章 崔小萍不忘恩师曹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曹禺,是台湾崔小萍的老师。

1989年春天,曹禺先生因病住院时,收到一封国立剧专21位毕业学生(在台湾)的来信。信中写道:“老师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我们心里非常挂念,真诚地为老师祈祷,敬祝老师早日康复。学生们因工作羁绊,脱离不开,不能一一前去问候老师,心里感到无限歉疚,近期一有机会,一定推派代表专程赶大陆去看望您。”洁白的信纸,潇洒的行书,多姿的签名……令曹禺先生心潮澎湃!

转眼到了秋天,剧专六届校友崔小萍女士返回大陆探亲,在台湾的剧专校友纷纷托她一定要当面向曹禺先生问安。

一天下午,崔小萍女士带着台湾众多同学的祝福,到医院看望了老师曹禺先生及师母李玉茹。

曹先生身着病员睡衣,身体显得很虚弱。但当他听说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学生时,精神仍相当亢奋。

见到老师虚弱苍老的容颜,崔女士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急忙奔上前去,握着先生的手,真情地说道:“老师,我早就想来看您了,现在终于能见到您了!”

“谢谢。”曹先生凝视着崔小萍女士,心里努力追忆着这位近半个世纪前的学生的样子。

崔小萍接着说道:“我来的时候,台湾的校友都托我向您请安!他们都非常、非常怀念您!我能回来见您,他们都非常‘嫉妒’,说我独占了会见老师的幸运。”

“我在台湾没有改行,教书、导戏、写剧本,还是按照您当年教给我们的内容去教学生。”

曹先生接道:“过时了,怕不行了。”

“有一些演变,可主要内容永远有用,我就一直在用,有人把我看成是‘老派’,但我的戏一贴海报票就卖光了,只要观众欢迎就行。”

曹禺点头道:“观众是最公正的审判官。”

“老师,您的剧本《雷雨》、《日出》、《家》、《北京人》都非常受台湾读者欢迎。您的作品深刻,人们看后都觉大开眼界,非常钦佩,评价极高!”

崔女士把一批自己导演的戏的说明书送给了曹先生。见他似乎仍在回忆,就拿出了一张自己当年在江安剧专时的照片给老师看,问道:“老师,您想起来了吗?”

曹先生点头说:“想起来一些了,是个小孩子么!”

崔小萍也调皮地说:“当时老师年纪也不大呀。”

“对,大概30岁,不,不到,20多岁吧!”

一幕幕对往事的追忆,一句句暖人的话语,犹如一股暖流冲进了曹先生的心田。

崔小萍女士取出一件真丝衬衣送给老师说:“老师,我看了您的照片,想象着估计了尺寸,买了这件衣服给您,我想一定合身的。”

“你真细心,谢谢!”曹先生的眼眶湿润了。他的思绪已远远超过了衬衫本身。

“上次,我托人求您题的字,我已经把它作为我的一本有关表演的书的书名。”

时间渐渐逝去,崔小萍不得不起身告辞,临行时她说:“明年我还要再回来,一定再来看望您!”

“回去向台湾的同学问好!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曹禺先生吃力地要站起身,崔小萍轻轻把他按在沙发里,又向老师注视良久,才拖着依依惜别的脚步慢慢离去……第100章杨振宁不忘恩师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波莉亚

1986年7月的一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获悉,他的指导老师吴大猷教授正在台北进行学术访问,他屈指一算,7月正好是吴教授80大寿。他思绪翻滚,想到去年教授在北京住院,自己抽不出时间去看望,这次去参加台湾研究院院士会议,正可以到台北去为教授祝寿。

坐在飞往台北的飞机上,杨振宁博士想起了48年前在昆明读书的往事……1938年,即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杨振宁以优异成绩破格考取了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三年级时,吴大猷教授给他讲课,使他对理论物理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年,他去吴教授家希望教授能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吴教授欣然同意。吴教授的悉心指导,使杨振宁更加坚定了今后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里的主攻方向,甚至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杨振宁去美国继续深造,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有了不少突破。1957年,他与李政道博士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此时,他想到了青年时代的导师,在给吴大猷教授的信中他写道:“学生这次获得殊荣,是过去先生悉心引导的结果,今日是学生感谢先生最好的时机……”

飞机降落,杨振宁走下机舱,看到迎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向他频频招手。“啊,吴老师,您身体还好吗?”杨振宁深情地紧紧握着吴教授的手。“振宁,想不到我会来台北与你相见吧!”吴教授又对他的学生说:“听说你要在台北组织一批朋友给我祝寿?”

“恩师80大寿,是学生应该做的。”

“不,不,我已向朋友们宣布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祝寿活动。”

师生俩走进机场餐厅休息时,一批新闻记者围上来进行采访。杨振宁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一边忙着给吴教授端茶、递餐巾纸。他向记者们说:“吴老师是我一生研究领域中最早的领路人,没有吴老师在大学里对我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第二天,台湾一家报纸在报道中这样写道:“杨振宁博士对他的恩师情谊之深,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