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古人一起吟诵古文
17300800000008

第8章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1]。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2],塞辕、缑氏之口[3],当屯留之道[4],魏绝南阳[5],楚临南郑[6],秦攻新城、宜阳[7],以临二周之郊[8],诛周主之罪[9],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10]。据九鼎,按图籍[11],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12],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13]。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14],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15]。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16],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17],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18]。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19]。”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20]。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1]司马错:战国时秦将。张仪:战国时魏国人,主张“连横”的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前311年在位。[2]三川: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伊河、洛河,故称“三川”。[3](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北。缑(gōu)氏: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4]屯留:在今山西屯留南。[5]南阳:在今河南焦作、博爱一带。[6]南郑:在今河南新郑。[7]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阳:在今河南宜阳西。[8]二周:战国时期的两个小国,西周和东周。[9]周主:指东周、西周两国国君。[10]九鼎:传说为夏禹铸造,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器,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11]图籍:疆域图和户口册。[12]顾:反而。[13]桀纣之乱:指蜀王弟兄间的战争。桀纣:夏商两朝的末代暴君。[14]缮:整治。[15]四海:指蜀国。这里所说的海,是财富聚积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四海是指四周地区。[16]附:归属。[17]劫:胁迫。[18]与国:友邦。[19]完:万全。[20]陈庄:人名,秦国官吏,前314年守命出任蜀相。

简析

公元前316年,秦王想利用巴蜀发生战乱之机,兴兵伐蜀,不料韩师侵犯秦境。他面对这种局势,举棋不定。于是司马错和张仪在秦王面前开始了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争论。本文记述这场辩论,处处紧扣双方争论的焦点,复杂的问题在作者笔下记叙得简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