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趣味科学馆丛书:军事世界大扫描
17301200000023

第23章 著名军校一览(1)

军校是教育和培养军官的军事院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指挥与技术型人才的高等学府,同时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在世界军事史上,美国西点军校、中国的黄埔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四大军校”,主要是基于对其建校历史、人才培育和历史贡献三方面的考虑,世界上比较有名的例如西点军校,从那里走出了美军名将如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以及布莱德利等名人。另外,中国的保定军校与法国始建于拿破仑时期的圣西尔军校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

中国第一所军事高等学校:保定军校

中国第一所军事高等学校

保定军校全称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其前身是清朝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和北洋陆军将弁学堂。陆军速成学堂和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从这点来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也堪称中国第一所军事高等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纪念馆

1912年~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9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如果从北洋军陆军速成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10000名军官,其中超过1600人获得将军的头衔。保定军校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驻天津小站的练兵机构——武备学堂,被迫迁到保定。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并设军政司(不久改称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和冯国璋任总办。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1906年,段祺瑞接任总办。1903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又改称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1907年更名陆军大学堂(简称陆大)。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陆军大学堂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与将弁学堂开办的同时,在保定军校的南面创办北洋陆军协和学堂,后改名陆军速成学堂。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末,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都享受公费待遇。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陆军中学。当时全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西安。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入伍生队”,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因此,军校学生的素质较为齐整。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开学,将这一年进校的学生定为保定军校第一期。1915年,四所陆军中学合并为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分别位于北京清河镇和湖北武昌。1917年,最后进入陆军小学的一届学生已升了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失去了新生来源。这一年暑假,清河第一预备学校在普通中学(四年制)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收一批新学员,均经严格的考试后择优录取。1918年春,由原陆军小学升入保定军校的学生已全部毕业,陆军部改变招生制度。保定军校直接由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考了一批学员。先将这批学生送到各师下连队当兵9个月,期满后审核合格,才编入军校学习,这是保定军校第八期学生。陆军预备军官学校于1918年及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在1921年升入保定军校,这是第九期学生,也是最后一期学生。

正规化的训练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和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长为蒋百里。

教官和科队长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学生及陆军大学和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历来按兵科编队,分别进行教育训练。队长为少校级,担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术科教练,军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担任;技术课为劈刺、体操和武术等,由技术教官(一般是上尉)担任,另有技术助教辅助技术训练。至第八期,对学生编队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种混合编队,一般的军事课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队(专科训练除外),队长提为中校级,伙食也改为连队办理。骑兵和辎重科由骑兵科队长兼管,减少了兵种负责人,军事教官由中校降为少校。

课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并增加理化、数学、历史和地理等,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典范令小册子是教练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和外语是辅助教育,聘文职教员担任,以充实学生的军事知识,为逐步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有打靶场,乘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辅助术科如体操、劈刺、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在大院进行。器械操在校后门外的器械操场进行。这些训练每课多为一小时,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组织生活。

优秀毕业生

保定军校优秀毕业生叶挺将军

保定军校以自身较好的军事素质,在军事教育和参谋业务等方面受到民国政府各省军事当局的重视,自成一个军事学术系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时,也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军事教育骨干。自辛亥革命至“七七”事变,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高级指挥官的已占很大比重。尽管蒋介石独裁时代极力培植自己的体系——黄埔系,但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学历仍然是担任军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证。保定军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标榜“军人以保家卫国,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不问政治为高尚”,形成了保定军校学生一种职业军人的特点。

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仅1912年后的毕业生,即达6553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叶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的著名领导人,赵博生同志曾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董振堂同志任红五军团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张克侠和何基丰同志,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分别率领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火线起义,为顺利地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该校的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如李济深先生,在军校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为阻止清军南下攻打起义军,曾冒险去炸漕河铁桥,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军敢死队排长,又投入讨袁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驻武汉第四镇统制张廷辅将军,辛亥革命时率两营军队攻克总督府,后被暗杀。

还有不少人经过曲折的道路后,又投身于革命阵营,如张治中、傅作义、陶峙岳、楚溪春以及刘文辉等。当然,保定军校也有不少学生成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阵营的高级军政重要人物,如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学生蒋介石、张群(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军官学校毕业的白崇禧(国民政府国防部长)、陈诚(国民政府参谋总长)、李树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秦德纯(国民政府国防次长),还有熊式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以及周至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知识点小站练兵

袁世凯在小站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组织编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粮饷制度等为内容的建军方案,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因其队伍训地在天津东南70里的一个铁路站,位于天津至大沽站中间。故被称小站练兵。

亲爱精诚:黄埔军校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近年修复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后,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共办了23期,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所以,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黄埔历史

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和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黄埔军校创办者——孙中山孙中山在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何应钦、王柏龄合影。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的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也纷纷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优秀毕业生赵一曼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926年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