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海洋中取之不尽的宝藏
17304400000011

第11章 巡天遥看四大洋(2)

100多年来,海洋学家把调查船作为调查研究海洋的海上实验室,不上船就不能算海洋学家。现代的海洋调查船能满足海洋学家的需要。变螺距推进系统和侧推螺旋桨使船能快能慢,还能横着走,机动灵活;船上与卫星有直接联系,靠卫星导航、传递信息和测得的数据资料。调查船的最大特点是有宽敞的后甲板和多种起吊机械。后甲板离海面的高度尽量低,可以把各种复杂的设备、潜水器施放到海里,再把它们安全地回收上来。船上配备有测深、测流的声呐,测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的自动仪器,以及各种用途的采水器、采样器、采泥管和拖网。集装箱式实验室可以整个吊上船固定,还可以配备探空的气球、探海的浮标以及测量气象的仪器。较大的调查船上还配备了直升机。

我国海监83海洋调查船装备了直九型直升机我国在1958年进行的全国海洋普查,吹响了近海海洋调查的号角。当时调集了大量船只和人员,把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近海普遍调查了一遍,得到了大量的比较完整的资料。在这以后,对于典型海区、典型航线的调查每年进行几次,一直没有间断。我国的近海调查,开始时使用的是用旧船改装的调查船,后来研制了很多艘专用的海洋调查船,像“东方红”号、“实践”号、“远望”号和“向阳红10”号等,还引进改装了“极地”号、“雪龙”号等极地调查船。我国研制的和引进后改装的大量调查船,设备都相当先进,能承担起远洋调查的任务。我国在太平洋C-C区的调查,发现了锰结核矿区,详查了30万平方千米,使我国取得先驱投资国地位,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矿区;在南大洋调查了南极附近海域,了解了磷虾资源的分布,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两个南极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进行了首次环球大洋深层洋底科学考察。国际上对大洋研究得已经比较透彻,现在又回过头来把注意力转向浅海、近海,而我国对浅海、近海的研究却有独到之处。

发达国家关心近海的目的是划分更多的专属经济区。按照已经批准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可以获得200海里宽的专属经济区。按200海里划分,很多国家的要求都是重叠的,在这方面我国与所有的沿海邻国和相向国都有争议。美国等国在调查船上用多波束测深仪、海底地貌仪等仪器把它附近的海域都调查了一遍,了解了地形地貌、资源情况,也为划得专属经济区找到依据。我国对邻近海域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需要更加迫切,只有查清了海底,才能在与邻国的谈判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海洋调查立体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各国的决策人和科学家逐渐认识到海洋是一个整体,而且是经常不断地变化的,观测海洋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全球一致建立制度共同观测海洋。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是一个立体观测系统,只靠海上实验室——调查船进行海洋观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利用海洋油气开发平台、浮标、潜在海水里的浮标——潜标、放置在海底的仪器舱、潜水器、岸边海洋观测站和岛屿海洋观测站、飞行器以及卫星等进行观测。立体海洋观测系统就是由装在这些仪器平台上的仪器组成的。

中国海洋观测站利用浮标观测是立体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一环。浮标是空心的薄壁金属壳体,做成球形、圆柱形或船形,有浮力,能浮在海面,或潜在海中某一深度,壳体上和壳体里面都可以装仪器,电池和运算用的计算机放在壳体里面,壳体的上部装有天线。有的浮标是锚系在固定站位的,可长期、经常地观测海洋要素,通过卫星与基地联系。有的浮标随着海流漂浮。有的浮标是测专项要素的,例如波浪浮标、污染(或称水质)浮标等。

立体海洋观测系统有集中的信息系统和预报系统。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测到数据,然后集中起来,用计算机按一定的模型计算,得到标准化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在当时用于分析,也可以存在数据库里,供以后使用。

中国海洋观测站观测海洋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实时资料,海洋预报中心就可以发出海浪、海水温度和海冰等海况的预报,我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每天中午都发布一次海况预报。如果发生风暴潮等灾害,可以提前发出预警,使沿海人民及早采取防范措施,以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根据大洋里风浪的情况,可以对远航的轮船进行航线预报,也叫气象海洋导航,使船长能选择最安全、最经济的航线;把海洋观测得到的大量历史资料积累起来,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推算,可以得出某一海区或港口多年一遇的最恶劣的海况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来的海洋工程结构是最合理、最经济、最安全的。因此,可以说海洋观测是海洋工程中最基本的技术。

海洋资源知多少

海洋宝藏概览

海洋里最美的生物之一——海胆海洋不仅辽阔广大、深不可测,而且极为富饶,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海洋资源按成因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生物资源即生活在海洋中可被人们利用的动、植物资源,包括鱼、虾、贝、藻及其他各种野生海洋动、植物。

化石燃料资源主要指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煤矿。这些都是埋藏在海底岩层中的碳氢化合物,可做燃料。通常认为它们是古生物遗体经地质变化生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资源。

深海矿物资源包括大洋锰结核、海底钴结壳和海底热液矿床等。它们都是分布在海底表层,在深海条件下自生成矿的多金属矿产资源。

海滨砂矿资源主要是指因海水流动而使金属或非金属固体矿物砂粒在海滨聚集而形成的次生矿床。包括砂、砾石及其他各种珍贵的金属、非金属砂矿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海水、陆地水和大气中的水构成地球的水圈,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系统。在地球水无限循环过程中,各种物质溶解并富集在海水中。现在已经从海水中检测出80多种元素,占地球上已知元素的80%左右。海水化学资源包括海水水资源、地下卤水资源(渗入地下贮藏起来的浓缩海水)和其他海水化学物质资源(盐、溴、碘、氯化镁、氯化钾、铀、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稀有化学元素等)等。

海洋能源因海水运动和态势而形成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海洋空间资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种海洋空间,例如:港湾、航道、滩涂、湿地和退海荒地等。海洋风景旅游地和可用于科学研究、实验的场地等,也可列入海洋空间资源。据估计,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在海洋中。有人计算过,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够养活300亿人口。在海洋水产品中,人们吃得最多的是鱼类。全世界有鱼类2万多种,中国海域约有2,000种。世界渔场大都分布在大陆架。

海底宝库海洋也像陆地一样,有肥美丰产的地方,也有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全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7%是在只占全球海洋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捕捞的。盛产鱼的海域称为渔场,世界最著名的四大渔场是: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沿海(东太平洋)渔场。这些渔场中出产的主要经济鱼种有:鲱鱼(青鱼)、鳕鱼(明太鱼)、鲭鱼(鲅鱼、马鲛鱼)、大马哈鱼(鲑鱼)、鲽鱼(比目鱼)、金枪鱼、沙丁鱼、乌贼(鱿鱼)、虾、蟹和鲸等。中国沿海,东非、西非沿海,澳大利亚以东的太平洋和以西的印度洋海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南极海域则是磷虾资源丰富的海域和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鲸的出没之地。

海底海洋生物我国东、南两面为海洋环绕。我国沿海自北向南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跨越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四个气候带。我国近海大陆架宽广,有长江、黄河、珠江和辽河等大小5,000多个河流汇入。发源于台湾东南赤道海域的暖流,即著名的“黑潮”,自南向北流经我国海域,与北方的沿岸寒流相交汇。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我国近海的渔场富饶多产。我国近海渔场面积150万平方千米,主要渔场有:黄渤海渔场、吕泗渔场、大沙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东沙渔场、北部湾渔场、中沙渔场、西沙渔场和南沙渔场等。其中的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由于产量高,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渔场。

我国近海渔场有鱼类1,7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70多种,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鲳鱼、鳓鱼、纳鱼、马鲛鱼、青鱼、鳗鱼、马面钝、蝶鱼、石斑鱼、金枪鱼以及墨鱼(乌贼)、对虾、毛虾、梭子蟹和海蜇等。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是我国人民喜欢食用而且产量较大的海洋水产品,被称为“中国四大海产”。

无穷的盐资源

为什么海水又咸又苦呢?这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物质,其中大部分是盐类,如盐酸盐、硫酸盐和碳酸盐,而最主要的盐是氯化钠,也就是我们每天都少不了的食盐,约占78%,此外还有各种镁盐和钙盐。这些盐溶于水中,使得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和镁离子,由于钠离子是咸的,镁离子是苦的,所以海水就又咸又苦了。

我国有丰富的海盐资源我国是海水晒盐产量最多的国家,也是盐田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有盐田3,760立方千米,年产海盐1,5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原盐产量的70%。我国著名的盐场,从北往南有辽宁的复州湾盐场,河北、天津的长芦盐场,山东莱州湾盐场,江苏淮盐盐场以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南方盐场。每年生产的海盐,供应全国一半人口的食用盐和80%的工业用盐,还有100万吨原盐出口。我国海盐业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