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海洋中取之不尽的宝藏
17304400000013

第13章 海洋中的奇珍异宝(1)

由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的泥沙和尘埃含有各种不同的元素。不同成分的尘埃颗粒,密度、比重不同,粒径大小不同,扁、圆形状也有差别。千万年来,这些特征各异的矿物碎屑,在波浪、海流作用下,分别聚集沉积在一起,就形成了海滨砂矿床。

海底环境多种多样,海底矿产业丰富多彩。如果从海岸带出发,向海洋方向走去,经过大陆架、大陆坡,一直到大洋盆地,海底会向人们展示出几大矿藏类型。

海洋石油勘探(1)海滨砂矿

在海岸带的海滩堆积物中,已探明的各种砂矿60多种,其中金、铂等金属,金刚石、红宝石、锆石、金红石和独居石等宝石,以及钛铁矿、磷钇矿、磁铁矿和砂锡矿等16种极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我国的海砂储量十分丰富,已探明各类砂矿床191个,总量达16亿吨。几乎世界上所有海滨砂矿的矿物在我国沿海都能找到。

(2)大陆架和大陆坡矿产

在近海陆架底床基岩里,蕴藏着各种和陆地一样的层状、脉状矿藏,如煤炭及铁、铜、铝、锌等金属矿床;在大陆架和大陆坡的沉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据不完全统计,海底蕴藏的油气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油气储量的1/3。法国石油研究机构的一项估计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极限储量为1万亿吨,可采储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储量约占45%,即可采储量为1,500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140万亿立方米。中东地区的波斯湾,美国、墨西哥之间的墨西哥湾,英国、挪威之间的北海,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极其宽阔,上面铺盖着亿万年来的沉积物,蕴藏着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矿藏。经过初步查明,我国已发现300多个可供勘探的沉积盆地,面积大约有450多万平方千米。从6亿岁的老地层到最新的地层中,都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近海已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有10个,已探明的各种类型的储油构造400多个。据科学家估算,我国的海洋石油储量可达22亿吨,天然气储量达480亿立方米。

(3)海底可燃烧的“冰块”

近几年来科学家在海底的考察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矿藏——固态天然气矿。由于这种固态天然气矿的外表同冰很相似,其晶体结构是6个水分子包围着一个可燃气体分子,在晶体中的可燃气体四面受压,气体分子处于紧密的压缩状态,变成固态气体,因为这种固态气体可以作为燃料,所以就叫做“可燃冰”。那么,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地壳中分布着碳氧化合物,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分散在地壳中的碳氧化物会聚集起来,生成气体水合物矿层。生成和蕴藏气体的水合物在地壳中广泛存在,在海洋底部,更适合可燃冰的生成和贮存。日积月累,海底的可燃冰便一层层地生长,从而在海底形成大片的可燃冰矿藏。现已探明,可燃冰的分布很广,据初步估计,储量可达2,500万亿~5,000万亿立方米,为目前世界所探明的天然气储量76亿立方米的近百倍。

(4)深海矿产——锰结核

大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锰结核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其中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锰、铜、钴和镍等。

大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锰结核广泛地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深海底的表层,而以生成于4,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质最佳。锰结核总储量估计在30,000亿吨以上,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面积最广,储量占一半以上,约为17,000亿吨。锰结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面积上有100多千克,简直是一个挨一个铺满海底。

海洋石油勘探

(5)海底热泉

随着深潜器的发展,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类似陆地温泉的海底热泉。与陆地温泉相比,海底热泉数量要少得多,但能量却大得多。在海底,热液从海底的喷口溢出,形成热泉,它在海水中如滚滚浓烟,呈柱状升起,蔚为壮观。科学家发现,在热泉喷发的地方有丰富的钙、钡、镉、锰、铁、铜、锌和铅等金属元素,这就是由海底热液形成的多金属热液硫化物矿床,为人类开辟了新的资源领域。迄今为止,已发现热泉的海域不到60处,据调查统计,这些海底热泉每年喷入海洋的热水约150立方千米。海底热泉的水量并不多,可每年带入海洋的矿物质却不少,例如,仅钙、钡、镉和锰等金属输入海洋中的数量每年就达几万吨至几十万吨。另外,还带有大量气体,如二氧化碳、氦气、氢气和甲烷气等。海底热泉多数分布在大洋中脊,也常在有水下火山的海域发现。

随波逐流的浮游生物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显微照片海洋鱼类及各种海洋动物都是以漂浮在海水中的微小的植物和动物——浮游生物为食物的,就像我们人类是以农业生产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的家畜为食物一样。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可以分为海洋浮游动物和海洋浮游植物。它们能够随着波浪和海流一起移动。海洋浮游植物是自养生物,主要包括海洋细菌和一些单细胞藻类,它们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氧气。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其他生物才能够生存,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五花八门的棘皮动物

海洋中有鲜红色的长棘海星、体型硕大的面包海星,还有那美丽的壳形海胆,身体呈紫红色,花辦似的棘上有美丽的花纹,其棘粗壮而且颜色变异很大,可制作烟嘴,故又名“烟嘴海胆”。

颜色艳丽的海百合在很深的海底还生长着一种“植物”,你看它那挺拔的“茎秆”节节生枝,顶端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由于它的形状像百合,所以人们就称它为“海百合”。科学家们早已剥去了海百合的伪装,原来它和海葵一样也是十分凶残的动物。海百合属于棘皮动物,它和海参是近亲。

颜色艳丽的海星美丽的有柄海百合,固着于较深的海域,伸出的腕好像风车,迎着水流捕捉食物,好似那陆生的颗颗葵花。无柄海百合又名“海羊齿”,它既可固着又可靠其腕划动,色彩绮丽,在海中的游泳动作像蝴蝶在翩翩起舞。还有那体大肉厚、红色的梅花参,身上的棘状突起像朵朵盛开的梅花,鲜艳夺目。

顶盔戴甲的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是动物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在目前已知的100多万种动物中,它约占85%。该门类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附肢分节,故名节肢动物。目前,在中国海共记录节肢动物4362种,约占中国海全部海洋生物物种的1/2。海洋中的节肢动物有肢口纲、海蜘蛛纲、昆虫纲和甲壳纲四大类,其中甲壳纲是很重要的海洋生物类群,像我们平常喜爱吃的虾和蟹就属于这个纲的生物种类。

动物和腔肠动物

海兔海洋中的软体动物,俗称海贝。海贝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广,寒、温、热三个海域,上、中、下三层水深,都有它们的踪迹。尽管海贝的形状各不相同、色彩各异、生活习惯不一,但总的来说,它们的共性是身体柔软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组成。

鹦鹉螺由于海贝与人们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大家对它们并不陌生。例如,形如扇面的扇贝,壳面有虎纹样斑点而得名的虎斑宝贝;素有“贝王”之称的砗磲;世上稀有之宝玛瑙贝;洁白如玉兰的白玉贝;雪白似银的日月贝;还有珍珠母贝、珠耳贝、贻贝、沙蛤、花蛤、西施舌、蚶、蛎、米螺、角螺和伞螺等不下10余万种。光听这些别致的名字,你就知道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海贝有多么漂亮。

腔肠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低等的原生动物。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它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因此腔肠动物又被称为刺胞动物。

美丽的小丑鱼在海葵中游动目前,在中国海记录到各种海洋腔肠动物,共计是1,010种,它们分别属于腔肠动物门的三个纲。第一个纲是水螅水母纲,典型代表动物是水母,中国海已记录456种;第二个纲是钵水母纲,典型代表动物是海蜇,中国海已记录39种;第三个纲是珊瑚虫纲,典型代表动物是珊瑚和海葵,中国海已记录515种。

水母的身体呈盘状或古钟状,分为伞盖体和垂管两部分。伞盖体上方隆起的一面称为外伞,下方凹入的一面称为内伞,伞缘有一圈触手,伞管呈长管状,位于内伞中央,其末端有口。这种体型非常适合漂浮生活。

海蜇的身体分为伞部和口腕部两部分。伞部是个体的上半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50厘米,最大可达1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部为伞部以下部分,由内伞中央下垂的圆柱体和口柄组成,口腕8枚,缺裂成许多辦片。海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其中以浙江沿海最多。海蜇可供食用,并可入药。捕获后以明矾和盐处理,除去水分,洗净后再用盐渍,伞部称为“蜇皮”,口腔称为“蜇头”。

珊瑚是生活在温暖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适宜的海水温度在25℃~29℃之间,盐度在2.7%~4%,水深在20米以内,海水的透明度要高。它与晶莹透明、在海洋中过着漂泊生活的海蜇以及素有“海底菊花”之称的海葵都是本家。

珊瑚虫的身体呈辐射对称状,体壁具有石灰质的外骨骼。与水母和海蜇不同,珊瑚虫均在底栖生活。若按形态特征分,可将珊瑚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两大类。造礁珊瑚因为有单细胞的虫黄藻与之共生,钙化生长速度快,所以能造礁;而非造礁珊瑚由于没有虫黄藻与之共生,钙化生长速度慢,所以不能造礁。造礁珊瑚仅生活在热带浅水海域,故又称浅水珊瑚;而非造礁珊瑚多栖息于世界海洋的深水区,则称为深水珊瑚或冷水珊瑚。

种类繁多的游泳动物

鳐鱼善于游泳是鱼类又一重要特征。鱼在海水中游泳轻松自如、姿态优美,令人羡慕不已,人们希望也能像鱼儿那样,在水中生活。有些鱼长有像鸟儿一样的翅膀,可以飞到水面上空,滑翔数百米。如果你有机会到中国的南沙群岛海域去航行,在船头便会不断地有成群的飞鱼飞翔两侧,就像马车走在田野里不断哄起成群的麻雀一样。有些鱼类有着灿烂的七色花纹,在海水里优雅地跳着舞步;有些鱼能够发光,为自己在黑暗中照明。

鳗鱼海洋鱼类的生存区域遍布海水的各个层次。生活在海洋中上层的鱼是人类捕捞的主要对象。底栖鱼类在海底烂泥上觅食,渔民的网具不易捕捉到它们。深海底层的鱼类必须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寒冷、黑暗以及食物缺乏等严酷的环境。有些鱼从生到死整个生活区域分成海洋和内陆淡水区域两部分。鳗鱼又细有长,像蛇一样,没有鳞甲,但是,鳗鱼实实在在是鱼类大家族的一员。雌雄成年鳗在海洋里交配产卵并双双死在那里。鲑鱼(大马哈鱼)正好相反,它们在江河、湖泊淡水中产卵并孵化出幼鱼,再游到海洋中生长。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都是北太平洋鲑鱼的产卵地。

海洋鱼类因繁殖(产卵、育幼)、觅食和越冬需要追逐适宜的海水温度环境,而作有规律的远距离迁徙的现象叫做“洄游”。鱼类洄游的时间、路线和目的很有规律。鱼类洄游是成群结队的,便于捕捞获得丰收,形成“鱼汛”。因此,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捕捞生产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