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生长在海洋中的植物
17305200000016

第16章 褐藻(2)

鹿角菜属属于无孢子纲,有2种。本属的鹿角菜属温带性海藻,可食用,为中国黄海的特有种。多固着于浪花冲击的岩石上,藻体褐色,软骨质,高6~15厘米。基部为固着器,是圆锥状的盘状体,中间为扁圆柱状短柄,上部为二叉状分枝,可重复分枝2~8次,下部分枝比较规则。生长在水浪冲击的岩石上的藻体分枝较少,而生活在较平静的水中时,分枝较多。短柄及上部的分枝分化有表皮、皮层和中央髓。皮层和中央髓都有类似筛管的构造。枝上无气囊。

鹿角菜鹿角菜的植物体是二倍体,生殖时在枝顶端形成生殖托,生殖托有柄呈长角果状,较普通营养枝粗,生殖托的表面有明显的结疖状突起,突起处有一开口的腔,叫生殖窝。雌、雄同容,即在1个生殖窝内产生精囊与卵囊两种雌雄生殖器官。精囊长在窝内生出的分枝上,每个分枝上有2~3个精囊,旁有隔丝。精囊是单细胞的,核的第一次分裂是减数分裂,以后都是有丝分裂,形成多数精子。精子有鞭毛2条,向后伸的1条比向前伸的1条长。卵囊也是单细胞的,经过减数分裂,最后发育成2个卵。成熟的精子和卵结合后发育成二倍体的植物。

褐藻中常见的藻类在等世代纲中有黑顶藻属和网地藻属,在不等世代纲中有裙带菜,在无孢子纲中有马尾藻属。

海带属

海带属属于不等世代纲海带目。孢子体大,长达1~4米,分固着器、柄和带片三部分。固着器呈分枝的根状,把个体固定于岩石等基物上;柄粗短呈叶柄状;带片扁平,无中脉,是人们食用的部分。柄和带片组织均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3个部分。髓部中央有筛管状的喇叭丝,具有输导有机养料的功能。孢子体成熟时,在带片的两面丛生许多棒状的游动孢子囊,囊内的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及多次普通分裂产生很多单倍的侧生双鞭毛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后,分别形成体型很小的雌、雄配子体。雄配子体产生具精子的精子囊;雌配子体产生具卵细胞的卵囊。卵成熟后逸出,在母体外与精海带子结合,合子即萌发成幼小孢子体(新的海带)。这样的生活史称异型世代交替。海带是经济褐藻,原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北部,现不仅在我国渤海湾地区,在浙江舟山地区和江苏、福建、广东等省沿海也有大量栽培。

绳藻属

绳藻属是褐藻门、褐藻纲、海带目、绳藻科的1属。

绳藻属全是海产。有2种,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北美太平洋岸和北大西洋东西两岸等地。中国只有绳藻1种,主要产于黄、渤海沿岸。

绳藻绳藻属植物在生活史中有孢子体和配子体2个世代,孢子体褐色,长绳状,黏滑,单条,不分枝,有时扭曲呈螺旋状,下部中实,上部中空,但有横隔膜把中空的部分分隔成许多体腔,基部具有盘状固着器附着在基质上。体壁为纵向延长的细胞紧密结合而成,内侧有疏松的丝状细胞相互结合形成横的隔壁。居间生长,分生组织位于藻体基部即固着器的上部,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大,有数米长,只产生单室孢子囊。配子体小,为具分枝的丝状体,肉眼见不到。

绳藻属的藻体呈绳状,有1~3米长,直径有2~3毫米,下部和上部逐渐变细。单室孢子囊椭圆形,生在隔丝之间,隔丝棍棒状,顶端膨大,比单室孢子囊稍长,毛无色或淡黄色。藻体成熟时,单室孢子囊、隔丝和毛分散在藻体表面。绳藻主要生长在风浪较小的低潮带石沼中和潮下带2~3米岩石上,可食用。

翅藻科

翅藻科是藻类植物,属褐藻门。

褐藻的共同特点:藻体为黄褐色,多细胞体。含大量墨角藻黄素。贮藏物质为褐藻淀粉和甘露醇。多海生。

本科特点:藻体无类似茎、叶的分化,生活史中有配子体和孢子体2个世代,配子体与孢子体异形,孢子体大,配子体小。孢子体由薄壁组织构成;居间生长或顶端生长。孢子体大型,但短于海带科;分化为固着器、柄和带片3个部分,带片常羽状裂,孢子囊群生于柄部两侧耳状的孢子叶上。配子体微小丝状。雌雄异株;卵式生殖。

代表种类是裙带菜属:藻体褐色,叶状,中肋隆起,两侧羽状分裂。柄部扁圆形,成熟时两侧生有耳状重叠褶皱的孢子叶。以假根固着于低潮带以下岩石上。

裙带菜结构示意图裙带菜属

裙带菜属为海带目的1属。孢子体黄褐色,幼期卵形或长叶形,单条,在生长过程中不断羽状分裂成数个裂片,有隆起的中肋,有毛窠,无黏液腔,但有点状黏液细胞。藻体由假根状固着器、柄部和叶片3部分组成。成熟的藻体在柄部两侧延伸出折叠状的孢子叶,肉厚且富黏质,其上密生孢子囊、隔丝和孢子囊间隔,和海带一样,叶片有表皮、皮层和髓部3种组织。居间生长,生长区位于叶片和柄部相接处。配子体小,具有分枝的丝状体。

裙带菜本属有3种,全是海产。主要分布于日本和朝鲜,中国只有裙带菜1种。主要产于浙江省嵊泗列岛和黄渤海沿岸。

裙带菜藻体两侧羽状分裂呈掌状,宽50~80厘米,高约1米,主要生长在风浪较大、潮下带1~4米深的岩石上,低潮带石沼中也有生长,可供食用。

黑顶藻属

黑顶藻属是褐藻门黑顶藻目黑顶藻科的1属。藻体呈丝状,为黑褐色,直立,簇生,借助于基部的假根状丝体或盘状固着器附生在潮间带大型海藻上。直立丝体具有分枝,圆柱形,分枝和主枝顶端都具有黑褐色、原生质体明显加厚的顶细胞。藻丝的顶端部位由单列细胞组成,丝体下部由多列细胞组成。每个营养细胞含有几个盘状色素体,无淀粉核。多数藻丝上部具有侧生的毛。营养繁殖很普遍,由藻体产生不同形状的繁殖枝脱离母体,形成新植物体。无性生殖是由孢子体产生单室孢子囊;有性生殖由配子体产生多室配子囊。

三叉黑顶藻

本属有25种,中国有9种。除了河生黑顶藻生长在淡水外,其余8种均为海产。主要附生在低潮带大型海藻的藻体上,尤其是马尾藻上更普遍。中国沿海都有生长。常见的有:①黑顶藻,主要产于黄、渤海和东海。藻体较小,有2~3毫米高,营养繁殖的繁殖枝二叉或三叉状。②三角黑顶藻,主要产于福建、台湾和广东沿海,它的繁殖枝为三角形。

羊栖菜

羊栖菜藻体为黄褐色,肥厚多汁,高15~40厘米,可达2米以上。叶状体的变异很大,形状各种各样。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多分布于我国沿海。

羊栖菜每百克含水分175克,蛋白质209克,脂肪37克,碳水化合物29克,钙329毫克,磷203毫克,铁994毫克,褐藻胶227克,甘露醇66克,碘63毫克等。

羊栖菜

羊栖菜性味甘咸寒,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泄热化痰的功效。用于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肿、浮肿、脚气等。脾胃虚寒者忌食用。

《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称羊栖菜主治“瘿瘤结气”、“利小便”,有治疗“本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化”等功效。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生物钙以及各种维生素,对防治甲状腺肿大、高血压、风湿病、大肠癌以及消除大脑疲劳、促进皮肤光滑等均有显著疗效。

羊栖菜藻体还含有丰富的褐藻胶、甘露醇、碘等,它们均可作为工业原料。食用方法主要为炒制,可制成调味晶和海藻凝胶食品。

药用可作为治疗风湿病用的含脂多糖药物;制成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消化道溃疡用的植物和微生物脂多糖;抗疱疹药;胆固醇下降剂;抗糖尿病剂以及治疗弓形体感染用的脂多糖。

化工上可作为香皂原料的添加剂和家具板的黏合剂。

受到国外尤其是日本民众的青睐,故誉为“长寿菜”。

萱藻科

萱藻科是藻类植物,属褐藻门。

褐藻的共同特点:藻体呈黄褐色,为多细胞体。含大量墨角藻黄素。贮藏物质为褐藻淀粉和甘露醇。多海生。

本科特点:藻体无类似茎、叶的分化,生活史中有配子体和孢子体两个世代,配子体与孢子体异形,孢子体大,配子体小。孢子体由薄壁组织构成;居间生长或顶端生长。孢子体体圆柱状或球状,中空或中实;配子体微小丝状。同配生殖或异配生殖。

代表种类有萱藻属:藻体圆柱状或压扁形,单条,幼时中空,常缢缩成节,基部具盘状固着器。生中、低潮带岩石或石沼中;囊藻属:藻体黄褐色,膜质,球形,中空,幼体内充满水分。生中、低潮带岩石或其他藻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