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认识海洋系列丛书: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
17305300000055

第55章 父爱母爱都是爱

鱼类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鱼采取不同方式,五花八门,各有巧妙不同。多数鱼是卵生,在生殖季节,雌鱼把卵产到水里,雄鱼随之为其授精。受精卵随水漂浮或附着于某些海藻等基质上自然孵化,其死亡率很高,但鱼的产卵量也大,如翻车鱼能产3亿粒卵,弥补了这一不足。

鲇鱼

有些鱼能对自己的受精卵给以精心照料,如有一种鲇鱼把卵含在口里孵化。卵受精以后,雄鲇鱼把40~60粒很大的卵含在口里,孵化达9周之久,其间雄鲇鱼不吃不喝,对身体消耗很大。卵孵化出来以后,小鱼还和大鱼待在一起达一个来月。其间一有危险,小鱼就立即钻到大鱼口里寻求保护,直到小鱼长大纷纷自动离去,大鱼才得以休养生息。还有一种鱼叫钩背鱼,是因雄鱼的头部背面有一个特殊的钩而得名。这个钩能钩住卵块,让卵在头上孵化,其间雄钩背鱼可以正常摄食,要比雄鲇鱼轻松得多。海马、海龙同样是雄鱼尽孵化的义务,但孵化技巧略高一筹。雄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袋,和澳大利亚袋鼠的育儿袋有些相似。雌海马把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中,雄海马给卵受精后,卵就在袋中孵化,营养由父亲的血液提供。到卵发育成小海马以后,雄海马多在黎明之前扭动身体,屈曲育儿袋肌肉“产出”小海马,让它们去独立谋生。在鱼类约有1/3种类的雄鱼积极参加育儿,这有利于提高仔鱼的成活率。

霓虹雀鲷

另有些鱼是建窝孵化,如雀鲷。一到繁殖季节,雄雀鲷都变得体色鲜艳,换上婚姻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并忙忙碌碌地在近岸礁石中用红藻建一个窝。建好后摆动带白边的尾鳍积极招亲,被吸引而来的雌雀鲷,把卵产到窝里,同时雄雀鲷为卵授精,然后雌雀鲷就离去,更常见的是雄雀鲷把它赶走。雄雀鯛独自用几周的时间精心守护着卵的孵化,不断地用鳍扇动海水,保持着窝内的清洁和良好的氧气供应,赶走来犯者,直到小鱼孵化而出。美洲近海有一种鱼叫光颌银汉鱼更有趣,把卵产在岸边的沙子里,靠太阳能进行孵化。到了春、夏季,在大潮之夜,雄雌鱼都趁着岸边最高潮时的波浪,爬上岸去,雌鱼扭动着身体把尾巴插进沙里,把卵产在一个隧道式的坑里,一条或几条雄鱼围绕着雌鱼并给卵授精,然后亲鱼趁着下一个大浪游回大海,产卵坑也被海浪冲起的沙子埋好。距下一次大潮有10~12天的时间,其间不会有海浪冲到产卵窝处,卵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温暖的沙子里慢慢孵化。等下一次高潮到来,海浪又爬到产卵窝的高处时,小鱼正好破壳而出,扭动着身体钻出沙坑,正好趁着海浪游进大海,到第二年长到15厘米长时,也开始重复其父母的行动。因此光颌银汉鱼要获得繁殖上的成功,必须和潮水时间巧妙地配合一致,产卵的时间不能早不能晚,恰好在大潮时才能爬到高潮线以上,卵才不会被浪冲走。卵孵化的时间不能长不能短,正好在下一次大潮到来时孵出,小鱼才能顺利地趁海浪入海。

有些鱼到生殖季节,要长途跋涉,进行生殖洄游。有的鱼是河里生海里长,还有的是海里生河里长,生殖时都溯河而上或降河入海。最典型的要算大马哈鱼,它们在河里孵化出后,降河入海,在海里度过2~4个春秋以后,都先后性成熟,雄鱼背高高弓起,嘴也弯起来,开始溯河而上。此时它们都停止摄食,逆流而上,非常吃力,有时还需跃上河闸,战胜湍流和瀑布,费尽千辛万苦,最后到达其出生时的黑龙江上游的小河支流中,其间有的要经过1500海里的漫长路程。到达目的地后,雌鱼在浅水底的砾石间建窝,产下约3000多粒卵,雄鱼同时进入窝中授精。以后疲惫至鳗鲡极的亲鱼再用砾石把卵埋好,随后就相继死去了。卵第二年春季孵出,在淡水中生活1~2年,长到约15厘米长,然后纷纷入海生活。

鳗鲡鳗鲡则是另一种类型的代表,雌鱼在河里生活8~12年,雄鱼在河里生活5~7年之后,接近性成熟时,浑身变成银白色,闪闪发光,眼睛长得大而突出。秋季它们就离开江河,出海旅行,开始了海上冒险生活。正值新春之际,鳗鲡便沉到大海深处,产卵生殖。孵化后,小鳗鲡边生长边游向海面,然后又踏上父母走过的老路,向江河游去。一年要漂游1800千米,三年后终于回到父母生活过的江河里。

生殖上最先进的鱼要算海鲫。它们是胎生,雌雄鱼经过复杂的交配过程后卵子在雌鱼的卵巢内发育,胚胎的营养靠母体分泌提供,胚胎的鳍很大,且血管丰富,就是用于获得营养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