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成语
17311300000075

第75章 鸣鼓而攻

【书证】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儿女英雄传》:“如今见我这等回来,他们竟自闭门不纳,还道我不是安分之徒,竟大家鸣鼓而攻起来?”

【解释】

指大张旗鼓地声讨或谴责。

【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季氏,世代为卿。到了季康子这一代,权高势大,已经快和国君平起平坐了。那时,正是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兴的封建制的矛盾渐趋突出、奴隶主集团内部革新与守旧两极分化的时期。季康子倾向革新,他先着手改革田制,承认田地私有和个体农民的合法,试行按亩收税。季康子有一个得力助手叫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季康子叫冉求去见孔子,想听听孔子对改革田制的意见。

冉求见到孔子,恭敬地拿出准备试行的新法条文,向先生请教。孔子却气愤地说:“我不懂。”就不再理睬他了。冉求再三恳请说道:“夫子,您德高望重,我是诚心诚意地向您请示。”可孔子还是不语。最后,冉求同他个别谈话时,孔子才说:“君子的一切行为都要顾到一个‘礼’字,我们历来的礼法就是王法,怎么能改呢?季康子的改法,只是为了更多的搜刮而已,此为不仁之举。如果他守法,不是早就有法了吗?如果他不守法,为所欲为,又何必再来问我!”

冉求回去后,并没有听孔子的话,反而更加积极地帮助季康子推行新法。孔子对此十分生气,对其他学生说:“冉求不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敲鼓一齐向他发起攻击吧!”这就是成语“鸣鼓而击”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