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约·华德
约·华德的妈妈对他说:“成功并不仅表现在会赚钱,成功意味着多做有益于他人的事。”
1976年8月,约·华德从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毕业了。在毕业典礼上,当他被点到名字时,起身走到台上去领取毕业证书。院长把证书递给他之前,请他的父母站起来。妈妈和爸爸惊异地从观众席上站起来,互相看了看,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院长告诉在场所有的人,约·华德的父母是来自意大利的移民,他们是从芝加哥城外的一个农场赶来的,他们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六个孩子都送进最好的大学和研究生院读书。院长说完,人们大声欢呼起来:“真了不起!”
母亲满脸喜悦,得意洋洋。约·华德明白,他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该归功于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他们小时候,她就是他们的辅导老师。长大以后,他才感觉到母亲是那么得了不起。
母亲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上。16岁时,她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从中学毕业,随后进了一所文秘学校,后来在一家铁路公司担任行政秘书。
约·华德的父母是1944年结婚的。父亲是个性情温和又头脑聪颖的人,他17岁就离开了意大利。
结婚后,母亲就辞职了,她把心思都放在了家里。到了1950年,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父亲把家搬到离芝加哥40英里的一个农场里。到1958年,家里已经有了六个孩子,妈妈每天都乐呵呵的。
妈妈没有读过如何做家长的书,但她知道怎样养育孩子。她使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她还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
那年秋天的一天,约·华德坐在餐桌前,妈妈正在削土豆皮。她起身望着窗外正在开拖拉机的爸爸,自豪地说:“你爸爸真能干,他太了不起了!”
母亲也希望家里每个孩子都能了不起。她总是说:“你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我呢,就是助你们一臂之力。”
她每天都念书给孩子们听。她还用自己制作的卡片教他们发音。孩子们取得了哪怕是一点点成绩,她都要给予表扬。约·华德10岁时,把一堆木板条刷成白色,然后钉在一起做成了一个书箱。母亲称赞说:“太棒了!我们正缺这个。”这个书箱她使用了好多年。
在他们的餐厅里有两幅填色画,是约·华德的姐姐格洛里亚和哥哥利奥小时候画的。几年前,利奥议论说这些画画得不太好,主动要求取下来,但是母亲不答应,她说:“这两幅画挂在那里可随时提醒你们,小时候你们就很能干。”
从小,母亲就激励孩子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她对他们充满了信心,使他们深受鼓舞。
约·华德的姐姐卡拉12岁时,宣布说,长大了要当一名律师。母亲说:“没问题,只要你尽心尽力,任何事情你都能办到。”
母亲认为,良好的教育在取得成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里四个兄弟姐妹上了附近一所只有一间教室的小学。母亲为孩子们制作教具,给他们讲述历史、政治和时事,辅导他们做功课,以此来弥补学校条件简陋所带来的不足。在得到优秀的成绩后,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听到她的极力称赞。
上三年级时,她建议学校的老师给孩子们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去参观芝加哥博物馆。母亲协助老师租了一辆大轿车,和老师一起制定参观计划,还自告奋勇地当向导,指出哪些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详细讲述当地的历史。
到了该上大学的时候,孩子们全都上了大学,这从来就不是个问题。父母为他们做出的牺牲,激励着他们刻苦学习,争取得到奖学金、助学金和学校的其他经济资助。
母亲从不为自己提出任何要求。有一次她对约·华德说:“你不必给我买生日礼物,最好还是给我写封信谈谈你自己,把你的生活情况告诉我,让我知道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你过得是否愉快。”
母亲把家庭的荣誉变成了有形的东西。在约·华德上中学三年级时,一次学校要排演音乐节目,他在里面的角色是微不足道的,他只是在乐队里拉低音提琴。他对母亲说:“你不用来看我表演了,我只是一个小配角。”
母亲说:“哪儿的话呀!我当然要去,因为有你的表演,我就要去看。”结果全家人都去观看了演出。此后第二年,约·华德被选为学校“国家优秀学生会”的主席,母亲把他上小学的弟弟迈克尔和妹妹玛丽亚从学校接出来,带他们来参加典礼。其他学生的家长也来了,可只有他有弟弟、妹妹在场。
母亲总是让孩子们挤在一起吃早饭和晚饭,一定要他们每个人都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母亲总是建议孩子们玩一些每个人都能参加的游戏,她还常常和他们一起玩。约·华德记得有一天晚上,她让孩子们迈开大步围着餐桌走,他们一边走一边大笑,电唱机里放着约翰·菲利浦·苏萨的进行曲。母亲说:“步子要跟上,无论是行军还是做别的事,都要竭尽全力。”
1977年,当利奥获得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时,母亲给他写了封热情的长信,对他多年来的刻苦学习加以赞扬。她像往常说的那样,提醒利奥要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她强调:“想一想,你拥有了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你真是前途无量。”
在母亲的巨大影响下,约·华德才决定要当一名医生的。母亲对他说:“尽你所能,为别人服务。”母亲一生都保持着一往无前的精神,一直到她去世。
母亲去世时,有200多人前来参加她的葬礼。利奥在致悼词时说:“妈妈为我们倾注了全部心血,她为我们献出了一切,她心里总是想着我们,而唯独没有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