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环保与人类生活
17315400000044

第44章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

工业是现代化经济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通过原材料开发和提取、能源消耗、废物产生、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和废弃这一循环过程,工业及其产品对文明社会的资源库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提高了资源质量或扩大了资源利用范围;也可能是消极的——即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过程中产生了污染、导致资源耗竭和资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如果工业发展要长期持续,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发展的质量。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报告,如果发展中国家工业品的消费水平上升到目前工业化国家的水平,则世界工业产量必须提高2.6倍。如果人口增长按预计的速度发展,到21世纪某一时期世界人口大致稳定时,世界工业产量预计需要上升至现在5~10倍。这种增长将给未来的世界生态系统及其自然资源基础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工业和工业过程应该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少地产生污染和废物;更多地立足于可再生资源而非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和地球环境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2.适度的消费模式

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较富裕的人们能够根据地球的生态条件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当各地的消费模式重视长期的可持续性,超过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才能持续。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这样的观念,即鼓励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的消费标准和所有的人可以遵从的标准。这些话看起来有些晦涩难懂,但核心只有一个:人们的消费方式应该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一致,发达国家高消费的生活模式对资源施加了太大的压力;这种消费模式不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而应该予以改变。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的某些消费方式也是需要改变的。

3.综合决策机制

许多需要对人类发展问题进行决策的机构,基本上都是独立且分散存在的。它们往往只考虑部门内部的职责,按照各部门的要求而行事。例如,负责管理和保护环境的机构与负责经济的机构在组织上是分开的。有些部门的政策对部门的目标有利,对环境却是有害的。政府往往未能使这些部门对其政策造成的环境损害负起责任来。举例来说,过去工业部门只负责生产产品,而污染问题留给环境部门去解决。电力部门只管发电,酸性尘降等问题也让其他专门机构去处理。国家实行一项政策措施,也很少考虑该政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一旦产生不良环境影响再做修补工作。这些事后的修补常常需要很高的费用,而且,一些生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各个部门行使自己的职责时应该将生态和环境的利弊综合考虑进去,进行综合决策,就可以避免可能的环境后果。这种综合决策机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极大重视,研究者和决策者都在试图通过这种综合决策机制,寻求一种既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又能对环境进行妥善保护甚至是改善的“无悔政策”或“双赢政策”。

4.人口问题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口的高速增长超过了环境能够长期支持的数量。粮食、能源、住房、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就业等都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现在的问题不在于人口数量多大,而在于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率怎样才能与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相协调。人口控制对一定生态环境和减缓资源基础耗竭非常重要。政府应该制订人口政策,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并通过社会、文化和经济手段实施计划生育,不仅控制人口的数量,同时改进人口的整体质量。

5.粮食保障

该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的人均粮食产量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高,但由于粮食生产和分配的不均衡,仍然有11亿人无法得到足够的粮食。通过充分利用人类已经拥有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制订粮食供给和生活保障的新政策,可望实现保障世界粮食充足供给的目标。

6.能源消费

取暖、煮饭、制造产品、交通运输等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服务都是能源提供的动力。目前,人类主要依赖于矿物燃料和薪柴。矿物燃料的使用面临着枯竭的困境,据估计,石油可利用50年,天然气可利用200年,煤炭可利用3000年。同时,矿物燃料燃烧还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酸雨问题、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与矿物燃料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相关。因此,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如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等)将会帮助我们解决能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还探讨了国际经济对发展和环境的作用,如何管理人类的共有资源(海洋、外层空间、南极洲),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国际秩序,国际机构在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公众参与的必要性、环境投资等问题。

可以说,《寂静的春天》掀起了第一次环境革命,辩论的焦点是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重视环境污染,并努力采取技术措施减小环境污染的损害。《我们共同的未来》则标志着第二次环境革命的到来,它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概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人类发展模式,并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第二次环境革命中最引人注意的词汇。它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与环境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辩论的焦点则转移到怎样达到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增长的讨论上。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倡导保持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环境与发展展,号召人们在增加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它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决策机制,调整现行国际经济关系,并大声呼吁旨在动员民众参与的环境运动。在报告的最后,委员会宣称:“以后的几十年是关键时期,破除旧的模式的时期已经到来。用旧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方式来维持社会和生态的稳定的企图,只能增加不稳定性;必须通过变革才能找到安全。”

这场变革已经开始,为了拥有一个美好的共同未来,世界各国正在合作中寻找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于是,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树立了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观点,并提出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不仅成为理论学家和政治家必说的名词,而且,通过各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它已经成为当今规模最浩大的实践活动。

桑基鱼塘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鱼米之乡,又都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桑基鱼塘”是该地区著名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易发生水灾的低洼地区挖塘养鱼,在鱼塘的田埂上种植桑树。桑叶用来养蚕,蚕蛹和蚕桑废弃物喂猪,猪粪和蚕沙喂鱼,鱼塘中的淤泥用于做桑树的肥料。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些生态农业的模式,都尽可能地将绿色植物合成的能源和物质进行多次使用,一项农业活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项农业活动的投入原料,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整个生产活动中,投入的原料基本上是自然产品,不会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