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哲人一起思考哲学
17315700000013

第13章 “亚圣”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年少时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启迪人生的经历

孟母三迁

孟母带子迁家图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当时他和母亲住在离墓地不远的地方。孟子和邻居的小伙伴们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学着大人跪拜、哭叫。

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里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孟母毅然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着商人做生意。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规矩、懂礼貌、喜欢读书。这时候,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丢了书包就要出去玩,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不好也不坏。”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难过,孟母教子塑像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惊惧不已,就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德行,增长知识。这样他们平时就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大悟,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奉为老师,最终成为天下有名的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