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哲人一起思考哲学
17315700000028

第28章 伟大的探索者康德

康德(公元1724年—公元1804年),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担任过家庭教师9年,又在大学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道德哲学、火器、筑城学等。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话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

启迪人生的经历

在贫困中奋发

1724年4月22日5时,德国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马鞍匠约翰·乔治·康德家中生下一个男孩。按旧普鲁士历法,这一天是圣伊曼努尔节,虔诚的马鞍匠夫妇依这个含有“上帝保佑我们”之意的节日名称,为儿子取名伊曼努尔·康德。

康德像上帝确实保佑了小康德,使他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得非常侥幸!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兵连祸结,灾疫流行之年,竟有60%的欧洲人死于天灾人祸!其余的人也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以手工业为生的康德一家,生活尤其艰难:面包和牛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梦。嗷嗷待哺的小康德真是生不逢时!

然而,贫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这个虔诚的、具有苏格兰人血统的家庭放弃求生的信念。他们靠着从祖先那里承继下来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自己的诚实劳作,顽强地与饥寒搏斗。康德的母亲生怕这个瘦小孱弱的孩子像先前已经夭折的俩孩子一样,在成长中会有什么意外。她总是尽一切可能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得到健康发展,想方设法唤起他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她常常领着小康德到田野散步,告诉他注意那些自然景物与现象,教他识别一些有益的植物,并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关于天体构造的知识讲解给他听。小康德所具有的那种惊人的智慧与理解力,常常使他的母亲处于尴尬的地步。

该是上学的时候了。可是,一贫如洗的家境,使做父母的深感为难。要不是教区牧师、神学博士舒尔茨的鼎力资助,也许日后的康德最多只能像他父亲一样,做个合格的马鞍匠。1732年,8岁的康德终于走进了哥尼斯堡城唯一的一所官立学校——腓特烈中学。

学校生活并没有给康德带来多少乐趣,这是一所过于强调宗教熏陶,而不注重科学知识教育的学校。它的办学目的是“向学生的心里灌输真正的耶稣教义”。康德对宗教没有多大兴趣,他需要的是真正的科学知识。他反感学校的办学目的,厌恶老师那种教会式的问答教授法,对繁琐的宗教仪式、疲劳轰炸式的传经布道和做不完的祷告,更是深恶痛绝。康德在日后回忆说:“一旦想起幼年时代那种奴隶般的待遇,总觉得浑身战栗,害怕起来。”幼时对宗教的反感,使他在成年后也一直拒绝去教堂听道。正是在那个时候,康德立下宏愿,要用他的行动去推翻他的一位老师曾说过的“我宁愿拯救一个灵魂,也不愿制造一百个学者”的鬼话。

康德没有辜负恩师舒尔茨的期望。8年的学习,他除了毕业考试名列第二外,每年都名列第一。16岁的康德升入哥尼斯堡大学,家庭的贫困不允许他的大学光阴付诸东流。他的父亲,非常希望他学有所成,将来做一个传经布道的牧师。牧师这个行当,在虔诫的马鞍匠的想象中,可以说是最好的职业。然而康德没有选择他父亲所希望的神学系。比起那些仅仅为谋生而学习的其他同学来说,他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他选择了众人所轻视的哲学。

引导康德选择哲学的人是仅比康德年长10岁的副教授马丁·克努真。他是一个兴趣广泛、既擅长和精通哲学、又对其他自然科学颇有研究的年轻学者。作为康德的老师,他知道这位学生的天赋极高,绝顶聪明,因此,常常把牛顿的著作借给他看。渐渐地,学生看遍了教师那丰富的藏书。同时,克努真也常鼓励他不断进取,努力向上。正是有这样一位值得崇拜的好老师,康德抛弃了中学时的文学爱好,而把在一般看来枯燥无味的哲学作为研究对象。

13岁时,深爱他的母亲就因伤寒热离开了人世;可怜的父亲虽然勤劳,但也是病魔缠身,自顾无暇。康德常常为了面包而犯愁,有时则挨冻受饿,使他一筹莫展。好在童年时代的贫苦生活,早就像火一般为康德炼出了一颗坚强的心灵。他从父母那里也学会了用丰富的精神力量来解决物质生活的贫乏问题。他经常用一些名言来激励自己:“要使财物受你的支配,而不要使你受财物的摆布。”“不要绕着困难走,而要迎着困难行。”实在迫于无奈的时候,他能想出各种巧妙办法来缓解囊中羞涩的窘态。成绩优异的康德常在课余时间,为那些天赋不高而又偷懒的同学补习功课,并适当收取一点报酬;偶尔也凭玩台球游戏的高超技术,赢一点他老师的小钱。康德讨厌任何人的怜悯,决不收取别人的施舍。本来,当时大学校章规定:“家境贫寒的学生,可以免交学费。”可是康德拒绝了公家的这种津贴。

康德十分爱面子,也很讲究穿戴的整洁,但是,他的衣服常常是破旧不堪的。买新衣服不可能,偶尔必须外出时,便将自己的衣服拿到裁缝店去补缀一番。有时则借用同室学生的衣裤、皮靴,而他的同学就只得整日地坐在房子里。大概是穷则思变吧,他居然还搞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独特发明:用附有弹簧的绷带撑起他那破旧的裤管,以保持裤子的平整。

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他却毫不犹豫地购置了大量哲学书籍。受生活所迫,1747年康德从大学毕业后,就去凯瑟林伯爵家做家庭教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