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哲人一起思考哲学
17315700000005

第5章 墨家(2)

犬儒主义者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提倡回归自然。他们认为,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他们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人毋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

住在桶里的狄奥根尼

据说狄奥根尼住在一个桶里,他像一个印度托钵僧那样地以行乞为生。他宣扬友爱,不仅仅是全人类之间的友爱,而且还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据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拜访过他,并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随着犬儒理念的流行,犬儒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根本变化。早期的犬儒主义者是根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主义者依旧蔑视世俗的观念,但是却丧失赖为准绳的道德原则。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说来颇具讽刺意味,早期的犬儒是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可是到后来,犬儒一词正好变成了它的反面:只认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否认内在的德性与价值。到现代,“犬儒主义”这一词在西方则带有贬义,意指对人类真诚的不信任,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主要在欧洲得以传播。它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经验主义。

笛卡尔像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区别在当时并没有被哲学家予以区分,而是后代进行了区分。事实上,有时两者之间的区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显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义者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都认同经验科学的重要性。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笛卡尔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柏拉图,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要借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尔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

现在理性主义者表达了一种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的观点,这种观点被理性主义者以及类似的经验主义者所普遍认同。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从恩培多克勒开始,经验主义学说渐渐兴起。

经验主义怀疑理性所依赖的先天印象,认为它们纯属想象出来的幻象,并力图表明,正是观察才引起了知识。针对理性主义者放弃感性经验的主张,经验主义者声称唯有观察和感觉是唯一有效的知识源泉;事实上,人的感觉经验能够发现和揭示真理。由此,便推动了经验主义研究感知系统。这也是心理学的开端。

洛克像

纵观经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官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则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习得的。

自16世纪起,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再次爆发。培根依据实验科学,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他并没有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经验上,而是承认了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实验和客观分析,才能克服认识上的混乱,推动知识的进步。继培根之后,洛克竭力肯定了经验主义的原则。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说:“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作为经验主义集大成者,洛克完成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从而与理性主义展开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对抗。

古典哲学

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黑格尔像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

它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康德建立了实质上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调和矛盾的哲学体系和不可知论。费希特从唯心主义立场上继承和批判了康德,建立了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谢林改造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继承前辈哲学家的基础上,创建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是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反对把世界看作固定不变、没有矛盾的东西,而把它理解为具有矛盾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以来统治人们头脑的形而上学世界观。

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后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但西方哲学家们完全不能正确地分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精华和糟粕。他们曲解或根本抛弃辩证法,着重发挥了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以及一切神秘和保守的思想。

功利主义

边沁像功利主义是指以超阶级的功利作为人们行为标准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由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边沁创立。

边沁的功利原理有两个出发点和前提:(1)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2)自利选择原理。关于功利原理,边沁认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不仅私人行为受这一原理支配,政府的一切措施也要据此行事。按照边沁的看法,社会是由各个人构成的团体,其中每个人可以看做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的总和。社会的幸福是以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来衡量的。如果增加社会的利益即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倾向比减少的倾向大,这就适合于功利原理。边沁把功利原理应用于经济学,各种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恰当与否以功利原理作为权衡标准。

所谓自利选择原理,按边沁的说法是: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每个人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什么是幸福也是各个人所知道的。每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同时,各个人追求一己的最大幸福,是具有理性的一切人的目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利的选择占着支配地位。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边沁以所谓功利原理和自利选择原理为依据,在经济方面鼓吹自由放任主义。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以个人的活动自由为原则,国家应为之事,只限于保护个人活动的自由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安全,除此之外,不应作任何干涉。按照边沁的解释,在经济上实行自由放任,生产上将会得到最大量,分配上将会趋于平等,从而使幸福也达到最大量。如果安全与平等不能两立,就必须放弃平等,而维护私有财产的安全。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深深影响当时和以后英国及欧洲大陆上许多经济学家,对西方经济学研究曾产生过很大影响。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并且蔓延到欧洲大陆。创始人是皮尔士,将其推向大杜威像众的是詹姆士,而将这种哲学思想推广到更广领域的是杜威。

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没有反对神学的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上,降格到更个性主义的地方,但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认达尔文,又承认宗教,但不承认是二元论,既唯物,又唯心,认为自己是多元论的。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是: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

在实用主义大旗下派生的分支有“人本主义”、“工具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神奇学派”、“逻辑学派”等。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将实用主义哲学家奉为良师,他声称从这些人的学说中发现了“行动的信心,生活和战斗的坚强意志,而法西斯的成功大部分得力于此”。

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了,但仍然是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它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一种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以科学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准则。它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密尔和斯宾塞。它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它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融入科学之中。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于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