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17316100000019

第19章 起名的习俗(3)

毛泽东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声韵极其开阔有力,阴平声调又使韵律平稳悠长,富有很强的穿透力。

我国语言的特点之一即是富有变化,要求写诗作词要讲究韵脚,而且骈文、对联等等都要讲究抑扬顿挫,姓名自然也概莫能外。正是基于这些要求,起名时就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个名字是否动听要注意声调的搭配。一般来说,姓名的几个字最好不取同声调的。

另外如果姓是复姓,而且复姓的两个字是同调的,比如,东方,那么起名时若取单名的话,这一个单名用字就不要和姓氏字同调;若取双名,则双名第一个字不要和姓氏字同调。

二要注意声韵母的配合。

我们起名字,自然要力求好读,避免绕口,这就需要加以注意,不使所取的名字的几个字出现上述情况。

文字被人读出来就会有高低不同的发音。有的字音响亮上口,好听悦耳,有的则生涩、拗嘴、刺耳。因此,起名时还要讲究字的发音。名字从字义上考虑还不够,在起名时既要考虑字的意义还要兼顾字的发音,使名字叫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要做到名字动听,具体做法如下:

①尽量避免易误解的谐音。

一字多义,一义多字,数不胜数;一字多音,一音多字,更是难以穷尽。

例如:有的人用杨伟作名,让人联想“阳瘘”。“伟”与“伪”,“死”与“思”,“朱”与“猪”,“石”同“屎”等等。用这些字为人名的字要慎重,否则便会致人于尴尬的境地,使人觉得别扭难堪。比如“徐伟”,听起来竟成了“虚伪”,“吴廉”像“无脸”,“胡莉”变成“狐狸”,“马虎”被戏称“马虎”,“朱非”被谐称“猪肥”等等。因而起名时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局面。

②要避免取用生涩拗口的字词。

有些汉字冷僻拗口,读起来十分费力,听起来也不朗畅。名字作为一种常用的字,如果生涩怪异就易惹人厌烦。这怪僻的名字虽说重复率低,但给人不朗不畅,很别扭的感受,也应该弃而不用。

③要讲究字音的韵律和谐。

中国的唐诗宋词,流传得久远和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有一定关系的。就是儿童背诵起来也是很容易的。汉字的音韵是一门极大的学问,同样一些字,合乎音韵节律地组织起来就会动听悦耳,反之就可能极难听。人们喜欢唐诗宋词,是因为他们在作诗填词时都非常讲究词的声韵节律。词还是根据词牌填写的,用于吟唱,从而使宋词有着极强的乐律性和动感,富有感染力。

起名字的音韵注意避免如下三个方面:

A.力避声母相同。

声母是指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姓名名字的声母相同,读起来就不响亮,而且很绕嘴。例如“李梨”这个名字的声母都是“L”,所以不好听;“王武”这个名字也犯了同样的毛病,既逆耳又顶舌。

B.力避韵母相同。

韵母是指一个汉字的音韵,除声母外其余的音素。起名时,如果名字的韵母相同,读起来也不响亮。例如“张广旺”(韵母都是ang)这个名字就不太好听。还有“于玉秋”等等。

C.力避同声组合。

汉字的字调同声组合,也就少了声调的变化,当然也就没有音乐节奏感可言,起出的名字,也就不响亮,不好听。

自然,姓名各字的音韵组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总的原则是尽量讲究好听、响亮,使名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为佳。

依据字义起名的习俗

根据字义起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用太显俗气的字眼。

名字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在很多场合,往往影响人的第一印象。有的字眼给人很庸俗、浮浅直露的感觉,比如“财旺”、“大富”、“双喜”、“柱子”、“富贵”、“翠姑”等,很容易让人误解,显得有些粗俗、土里土气。

名字不同于乳名,是要在孩子出生15天内报请户籍机关登记的法定本名,要用一辈子,以后除非符合更改本名条例规定,名字一般是不准随意改动的。因此,给孩子起名选字一定要慎重,以免将来改名麻烦。人们不大容易把“大妞”与时髦、聪慧的现代知识女性连在一起,也不会把“慧智”与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视为一体。

太土的名字,在文学的意义上却有大俗即是大雅的表现,譬如我国青年诗人王小妮,有俗中见雅的效果。还有“珍妮”来自美国的著名小说家,它对于我们现代的女性都是十分适宜的。这种对起名文化的高层次的把握,需要深厚的知识底蕴。它多来源于文化阶层。

(2)要顾及名与姓组合后的字义变化。

起名字字义组合很重要,笔者有一个老乡姓贾名增寿,字义就变了。几个字连在一起就可能会变为另一个意思,就不再是一个好名字了。再如:“温而刚”这个名字,就是姓与名的最佳结合。“而刚”单独看时并没有特别动人的意义,但把它与姓“温”放到一起,立刻就构成了一个高雅、隽永的好名字。起名时一定要考虑到姓氏可能包含的意义,以及不同字词组合的效果。

(3)取带洋味的名字时应注意的倾向。

现在起洋名字已悄悄流行起来,如果用好,听起来挺有新意的。因为泊来品毕竟和国有的不同,可是如果用得不当或滥用那就很俗气了。如亨特的名字,冠在我们的身上,就有些不伦不类了。与大俗即大雅说法相反,过于洋化不仅失去了本真,而且容易变成俗不可耐。因此起名时还要多斟酌,权衡利弊得失,注意掌握分寸,以免使人徒生厌恶感,影响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也妨碍自己的事业发展。

借词谐音起名的习俗

同声起名法就是利用某些字词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似这一特点,互相假借,表情言志。

在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同声起名的有利条件,再加上人名主要用于称呼,往往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与本字同音的不同字的意义,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

例如:“庞博”、“钱芳”、“钱进”这些名字,除了广识博学之意外,还有暗示的另外一层意义在里面。

有很多同音不同形的名字,听到就会令人联想翩翩,从而使名字更有内涵,更耐人回味。

贬义起名多用于文学作品,还有我国农村有传统的风俗,起个坏名好养活,在农村这是挺常见的,而在文学作品中的贬义名字,就是作家幽默的暗示了。比如我们以前看的一部电影,古妆戏里面有个糊涂县官就叫“胡来”,一听名字就知道他不是个好县官了。

还比如各种影视、小说作品,常可见到这类名字,也有种种化名等。比如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的女主角“白大省”,就暗含“白白省悟”的悲伤情绪,又如电视剧《新星》有一位村干部叫“潘苟世”,他脱离群众,仗势欺人,既有“苟活于世”的意思,也谐“狗势”之音,暗含“狗仗人势”之意。

用谐音起名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美化”,把不太文雅的小名用同音字一换,就成了一个美丽、深刻的名字。

比如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名字,就是从小名“平娃”演变而来的。再如乳名小丫长大后变为“晓娅”。

中国的传统,姓和名是一体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一定要综合起来总体考虑。

比如:“信”字,意、音皆好,用作名字很有男子气概。如果姓吴,称吴信,听起来与“无信”有何区别?本来姓归姓,名归名,但连在一起读来却不太好听。

从以上谐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谐音用得好,可以使姓名相映生辉,谐音用得不好,使人容易从其名字上联想到他的个人,有时还会给人留下取笑的话柄。

姓氏的谐音尤其需要加倍留意,历史上为谐音所累,最为有名的个案要算是慈禧怒贬王国钧(与“亡国君”音同)了。国君亡而国不存,也难怪最爱迷信的慈禧忌讳。

“王”姓是中国一大姓氏,使用得当则可大放华彩。

如元代《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北宋宰相王安石,著名作家王蒙、王安忆,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著名诗人王维,当代评论家王干等等。虽是大姓,但使用不当则会使人联想到谐音“亡”上。如王佳,看上去也算是一个好名字,但听来却与“亡家”近似同音。

以父母的姓联合起来起名,现在似乎是越来越流行的时尚。两个姓氏如能珠联璧合,也是很有意义的。如“金珠”就是“金”和“朱”的结合。“辛”“甘”结合起来也很巧妙,还有“董”“李”也是很有意味的两姓结合名。随着人们文化知识的增多和修养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符号——名字了,因此,起名时一定慎重研究,三思而后行。起个好名字,享用终身。

利用短语起名的习俗

以成语命名,富有品位与文化情调。根据成语命名,一般还有三种情形:

(1)直接从字词成语中抽取相连的两个或三个字为名。

如:王任重选用“任重道远”中的两个字而成其名;郑鹏程、郑万里两兄弟分别取“鹏程万里”的两段为名。王居安,取自成语“居安思危”;盛以恒,取自成语“持之以恒”;史若愚取自“大智若愚”。

如果成语中的某字正好是某人的姓,再用相近的字起名,就更是巧妙生动。

如:著名作家马识途,就是巧取“老马识途”之妙语;再如“周而复”,利用成语“周而复始”起名;成于思,取自成语“行成于思”;叶知秋取自“一叶知秋”;平步青取自“平步青云”。

(2)从成语中抽取两三个主要字为名。

这里的主要字指的是成语中起主要作用、决定成语意义的字眼。这样的例子较多。

如:刘德重——德高望重;王语嫣——语笑嫣然;刘海粟——沧海一粟;石正君——正人君子;朱琼宇——琼楼玉宇;任卓群——卓然不群。

(3)化用成语起名,即不直接从成语中抽取字词起名,而是用别的文字来表达成语意义,而又起到传达原有意义的作用。

如:何通海,化用成语“百川归海”,“河”与“何”同音,河是川,通海就是归海。

陈人鹤,化用成语“鹤立鸡群”。人鹤,比喻人如鹤,表示自己的高洁超凡。

重学起名的习俗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人们的巨大影响和制约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注意。人们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才能已是人所共知,人心所向。父母为了子女今后能更好地发展,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做到学识渊博,给孩子起名时,这种愿望自然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例如:宋代文彦博,字宽夫,宋代时策第进士,著有《潞公随》一书,“彦”与“渊”谐音,文彦博即“文渊博”之意。

当然,这与古代人为科举制度所影响而寒窗苦读、登科进仕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古代深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毒害,大都寒窗苦读四书五经,以求金榜题名,迈进仕途。这种形式禁锢了很多人的思想,扭曲了人们的灵魂,我们应慧眼辨金,去伪存真。

文林,父辈希望他通读儒家经典,谋求功名。

文行远,字虽然为樵稿,但文却能行远,名字化用典故“文质行文不远”。

孔希学,喜读书,善书法,文词尔雅。

张学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思”二字便是孔子这句名言的精髓。

仇博,字彦文,质敏博学,博善属文。

程端学,人名端学,果真也好学习。

王文渊,意即学问很深,此人经过发奋,终成大学者。

司马才章,章即彰,是显著的意思,才章即文才显著,相类似的名字有李鸿章。

林博,中国科大毕业的少年大学生,人小而聪颖,其父起名为博,其意即是希望他有广博的学识。

童冠贤,冠贤,才中之首,再联系姓“童”更显得美妙,少年就成贤中之冠。

车文博,文博,知识渊博,以至于车载斗量,真乃博学者。

王鹏,字九万,取“大鹏展翅九万里”义。

江含章,江水吐波喷浪,似乎有满腹辞彩,满江文章。

抒志起名的习俗

人来到世上,谁也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加以选择,也无法选择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社会。以济世安民、治国安邦、远大抱负的人名,在历代名人中也很多,举例来说:

项安世,安世乃使世界平安之意。项安世为宋代人,字平父,淳熙进士,后迁户部员外郎。

张康国,宋代人,累官至右枢院事,“康国”,意在国家安康。

廖邦杰,宋代顺昌人,字怀英,任建宁知县,“邦杰”乃邦国杰出人物之意。

魏兴邦,振兴国家之意,与姓氏相配极为明了。相同的名字有王定国,定国乃是国家安定之意。

有名“定国”者,宋代人,字安卿,少有大志,高宋幸金陵,进十五事,政绩显著,真有“定国”之才。

宋振华,即振兴中华之意。

张弘略,宋代人,字仲杰,此人后来果然极善谋略。

另外,如振宇、振寰、兴忠、兴华、振华、国强、爱华等,都是表示其爱国、兴邦之意。

还有的名字虽没有直接表明济世救国的思想,但从另外的角度暗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忧国忧民思想。

增智起名的习俗

父母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当然首先盼望他慧敏伶俐,天资聪颖。我们常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早入林,但资质禀赋也很重要。很多特殊领域的人才对资质禀赋的要求更高。比如音乐家需要有乐感天赋,作家需要有文学天赋,演员需要表演天赋,因此,在起名时,很自然地就牵涉到一起。

孟连思,元代人,博览群书,拜丞相,辞不受,卒后谥号智敏。

何敏中,明代人,洪武年间以才行卓异任祁门知县,“敏中”即思维敏捷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