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7316400000023

第23章 冠心病科学治疗指南(5)

4.对近期胸闷痛发作频繁,程度加剧,时间延长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平时可按疗程(一般为3~4周/疗程)服用三七总皂苷片(胶囊),一日三次,每次2片;或用参三七粉,冲服,一日二次,每次3克;或者服通心络胶囊,一日三次,每次2~4粒。亦可服用麝香保心丸,一日三次,每次1~2粒。

麝香保心丸——防治冠心病的良药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患者常需长期服药。从临床观察来看,麝香保心丸是防治冠心病标本兼治的中成药。

1.麝香保心丸迅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快速治标以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通过舌下血管快速吸收,迅速扩张冠状动脉,最快30秒起效,83.4%的患者会在5分钟内缓解胸闷症状,与经典西药消心痛相比,麝香保心丸起效时间与其基本相仿,但持效时间更长。麝香保心丸结合消心痛联合用药更能提高疗效,是一组安全有效治疗中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良药。

2.麝香保心丸有效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硬化,常服治本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一目三次,每次2丸,连续服用麝香保心丸3个月以上,能够减轻高脂血症对动脉血管的损害,有效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显著减少胸闷及心绞痛的发作。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显示:从630例患者中选择56例发生心肌梗死后由于经济或心理原因不愿或拒绝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随访其中28例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者,平均6.69年,生存率为96%,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生存率为86%)。治疗组在防治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再发、改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提高、提高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临时服用或不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的对照组。麝香保心丸没有类似西药的耐药性,长期服用不影响急救疗效,安全性高,适合长期服用。

3.麝香保心丸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从根本上治疗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是近年来冠心病治疗中研究的热点:即通过某些干预,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或受体的生成,促进新的小血管生长,建立有效供血的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也可以形象地称它为“药物搭桥”。

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具有较明显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能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心肌血管密度。它的促血管生成机制与其能使内皮细胞表达并释放促血管生长的因子有关。所有的研究均证实,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至少一年以上),能促进血管的新生,促进人体的“自身搭桥”,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从根本上治疗冠心病。

2006年,麝香保心丸促进血管新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是唯一一个药物获奖的项目。麝香保心丸又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保密局批准为国家中药保密品种,是唯一一个获得国家保密品种的心血管口服中成药。

麝香保心丸——保护整体心血管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冠心病与脑中风的发生发展与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焦点基本集中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上。心脑血管病治疗必须从源头着手,保护血管,避免血管损伤是防治的核心。

麝香保心丸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它对缓解心绞痛症状、治疗心肌缺血效果显著,并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经药物机构研究显示:麝香保心丸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梗面积和促进缺血心肌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同时麝香保心丸有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整体血管保护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血脂的调节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LDL-C)一直被认为是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胆固醇水平每降低10%,冠心病的发生率就降低15%。临床及基础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阻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内皮损伤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因素,血浆内的脂质成分通过内皮间隙进入内膜,随之令动脉粥样硬化逐步发展。动脉内膜结构的完整性是维持动脉正常功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内皮完整性被破坏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表现。麝香保心丸可保护内皮细胞,阻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3.抑制血管壁炎症

动脉壁炎症的发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麝香保心丸能有效抑制动脉壁炎症反应,阻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4.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的最主要原因。容易发生破裂的易损斑块局部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

麝香保心丸能有效地抑制这种炎症介质的分泌和表达,使容易发生破裂的粥样斑块得到稳定,从而保护血管。

麝香保心丸对于血管的保护作用是多方面的,由对于血脂的调节、内皮细胞的保护,到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斑块,贯穿整个疾病发生的全过程。尽管麝香保心丸对于疾病发展的各阶段均有预防治疗作用,但每天三次,每次2粒,早期、长期的应用效果应当更好。

速效救心丸

速效救心丸是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著名中药,主要成分为川芎、冰片。主要功能为: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具有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的功效。

速效救心丸使用中,需要注意几点:

1.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一般头一次使用时为4粒。

2.含服时将药置于舌下。若想更快地发挥作用,可嚼碎后再含到舌下。切不可吞服,因吞服后经胃肠吸收,不仅起效慢且药效大打折扣,无法起到治疗作用。

3.为防晕厥,服药时应取坐姿。因速效救心丸可令周身血管扩张,致血压降低,站立时易引起晕厥,而躺位则有大量血液回流心脏,易加重心脏负担,令心绞痛不易迅速得到控制。

4.如服药后10分钟内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一次。若连服两次不缓解,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请立即送医救治。

5.当舌下含服无辣味和凉麻感,说明该药品已失效,应停药另换。

心血管病的好药——丹参片

丹参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烦、安神止痛之功。前人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是中医常用药物。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外学者对丹参的研究不断深入扩大,它已成为用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一味闻名遐迩的中药了。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增加冠状动脉流量。丹参、丹参酮ⅡA及丹参素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微循环,同时并不增加心室做功及心肌耗氧量。

(2)改善微循环。丹参改善微循环的有效成分初步认定是丹参素。丹参还可降低血浆乳酸含量,对改善细胞缺氧所致的代谢障碍有较好的作用。

2.对血液及循环系统的作用

(1)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可影响多种凝血因子,改善血液流变性,可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黏度、调节细胞电泳率及红细胞压积,改善微循环,对血瘀患者血液的“黏、聚、滞”倾向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抑制血小板聚集。丹参中的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成分均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现已初步证明是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抑制了血小板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从而使活性小分子(cAMP)含量增加,减少了血栓素(TXA2)的合成与释放。

(3)抗血栓作用。丹参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从而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促进纤维蛋白转化为裂解产物,产生纤溶作用,促进血栓溶解。

(4)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3.提高耐缺氧能力

丹参可以减少心肌对氧的需求量。

4.其他作用

(1)丹参能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有利于心肌梗死区心肌的清除与再生。丹参对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作用,除与促进纤维母细胞分化和胶原纤维形成有关外,还与血液流变和局部血流动力等有密切关系。

(2)抗动脉粥样硬化。丹参素可抑制细胞内源性胆固醇形成,并保护血管屏障,防止脂质沉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3)促进免疫功能。

丹参不宜与哪些西药合用

1.慎与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

某些中西药有相同或相似的药理作用,合用时可表现为作用增强。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丹参或含丹参成分的复方剂型(如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等)与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合用时,可使作用增强,但易导致出血。

2.不宜与含钙类药物合用

丹参与胃舒平、胃得乐等含钙离子的药物伍用可影响丹参的疗效。因为丹参本身具有酸性,能与抗酸性药物中的金属离子(Ca2+等)产生络合效应,从而减低丹参的利用度。

3.不宜与维生素K、凝血酶类药合用

丹参与维生素K、凝血酶等合用,会降低止血药的疗效。因为丹参抑制凝血功能,而与抗纤溶药物拮抗。

4.不宜与雄激素类药物合用

丹参与雄激素类药(甲基睾丸素)合用时,会影响雄激素类药物的疗效。因为丹参的活性成分丹参酮具有拮抗雄性激素的作用,所以两者配伍,可降低雄性激素的活性。

5.不宜与士的宁、维生素B1等药合用

丹参与士的宁、麻黄碱、山梗茶碱、维生素B1、维生素1合用时,会降低两者疗效。因丹参与上述药物合用时易产生沉淀,以致降低药效。

6.不宜与阿托品合用

与阿托品合用会降低丹参的药效。阿托品为阻断M-胆碱能受体的抗胆碱药,具有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而使心率加快的作用,两者合用时,丹参中具有的降血压效应可被阿托品所阻断,从而降低丹参的药效。

7.不宜与心得安合用

心得安可阻断丹参扩张支气管的作用,能使心跳减慢、减弱等,丹参酮具有拮抗心得安收缩冠状动脉的作用。

8.不宜与维生素C注射液混合

丹参制剂与维生素C注射液混合,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两者疗效减退或作用消失。

通心络胶囊的络病学理论

人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经络,其实,人体经络体系主要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络脉构成。各大经脉均有络脉与之相连。络脉是经脉的支流系统。经络相连,就像一张遍布人体上下内外的“蛛网”,是运行气血等精微物质及能量与信息的特殊通道。它是引导体内气血抵御外邪的系统,同时也是传病的通道。经络的任何病变或堵塞都是造成人体疾病的原因。

中医络病学说就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专门论述人体经络生理、病理及治疗的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成形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论断,基于当时科技水平及各种原因,络病学说也只是被运用到了风湿病、癥瘕积聚等的治疗当中。

络脉瘀阻表达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动脉硬化阻塞,络脉绌急表达了血管自身病变,如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容易形成的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等。要有效地治疗与预防心脑血管病,不仅要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更要抵御血管自身的病变,因为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这也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代表药物“通心络胶囊”可以降脂抗凝、抗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溶解血栓、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

通过这一系列作用达到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脑血栓的目的。同时,它的降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还可以预防患心脑血管患者群冠状动脉或脑血管血栓的发生。

地奥心血康

1982年,李伯刚和他的同事们在进行一种天然植物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一种活性很强的甾体皂苷。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研究探索,他们不断改进纯化、分离试验,终于获得了100克经分离纯化后得出的甾体皂苷并将其应用于新药一地奥心血康。

1987年,地奥心血康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院级鉴定。1988年,该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22项药理实验,利用多种动物模型,多种给药途径,进行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研究表明:地奥心血康既有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又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改善末梢循环的作用。对于心肌缺血有明显防治作用,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心肌损伤程度。系统毒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动物在食用较大剂量情况下,连续服药半年无毒副反应,特殊毒理试验均为阴性结果,亦无蓄积毒性,证实该药安全无毒。

藏药诺迪康

《本草纲目》载,红景天为草本上品,主要功能为:扶正固本、补气养血、清热润肺。全世界有90多种红景天,我国就有70种,尤以生长在世界屋脊——西藏的圣地红景天为上品。

圣地红景天在极其恶劣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如缺氧、低温、干燥、狂风、强紫外线照射、昼夜温差大等,这就意味着它已在遗传上适应了高寒多变的恶劣环境,具备了其他植物所没有的特殊适应性的物质。因而有“高原人参”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