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7316400000026

第26章 冠心病的穴位按摩疗法(1)

认识经络和腧穴

经络简介

1.认识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的通路。人体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

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合称十四经,是临床针灸常用部分。

2.十四经的分布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为手经,分布于下肢的为足经。分布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从前到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内属五脏;分布于肢体外侧的为阳经,从前到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内属六腑。相对的脏腑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1.认识腧穴

习惯上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

聚结于体表的所在,也就是临床上针刺艾灸的部位。当某些内脏有病时,在所属经络上的某些腧穴就会出现病理反应,如压痛点或特殊的过敏点,针灸疗法就是通过刺激这些“点”来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而取得疗效。

2.腧穴分类

(1)经穴:是属于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共有361个。其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殊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2)经外奇穴:是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称“奇穴”。约有100多个。

(3)阿是穴:是一种没有固定位置的腧穴,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所以又叫“压痛点”、“天应穴”。

3.定位方法

针灸的临床疗效与取穴是否准确有很大关系。

常用的取穴方法有如下四种: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即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固定标志;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则属于活动标志,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将体表骨节全长进行规定,以此来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进行穴位分寸定位的方法。常用的骨度折量分寸如表所示。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方法。如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由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4)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单取穴方法,如直立位两手下垂中指尖取风市穴等,简便取穴只是一种辅助性质的,不作为主要方法。

治疗冠心病的常用穴位

1.内关

定位:仰掌,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

主治:胸胁痛,心痛,呃逆,呕吐,恶心,胃脘痛,心绞痛等。

操作:直刺0.5~1寸。有麻胀感,上至腋,下至指。

2.郄门

定位:仰掌,腕横纹上5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悸,烦闷,心痛,胸痛,心肌炎,冠心病,癔病等。

操作:直刺0.5~1寸。酸胀麻感直达手指。

3.神门

定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

主治:失眠,多梦,心悸,心烦,心痛,癫狂,胁痛等。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酸麻向小指放散。

4.通里

定位:腕后1寸。

主治:舌强不语,心悸怔忡,头痛目眩。

操作:直刺0.2~0.3寸。

5.间使

定位:掌后3寸,两经间陷者中。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

操作:直刺0.5~1寸。

6.膻中

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咯痰不出,哮喘,暴喘,乳汁不足,肋间神经痛等。

操作:斜刺0.5寸左右。局部酸麻,向两侧肋间放散,且有剑突部向上抽动感。

7.巨阙

定位:鸠尾下1寸。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胸满气短,咳逆上气。

操作:直刺0.5~1寸。

8.璇玑

定位:天突下1寸,中央陷者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

操作:平刺0.3~0.5寸。

9.中脘

定位:脐上4寸。

主治:胃脘痛,胃下垂,腹胀,呕吐,吞酸,小儿疳积等。

操作:直刺1~1.5寸。上腹酸胀感,腹内有抽动感。

10.气海

定位:脐下1.5寸。

主治:小腹痛,遗尿,遗精,阳痿,崩漏,痛经,闭经,带下等。

操作:直刺1~1.5寸。下腹部酸胀感,小腹抽动感。

11.心俞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心烦,胸闷,气短,惊悸,健忘,梦遗,盗汗,心房纤颤,心动过速,冠心病,风心病等。

操作:斜刺0.5~0.7寸。局部胀麻,向四周放散。直刺勿过深,免伤肺脏。

12.厥阴俞

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

操作:斜刺0.5~0.8寸。

13.胃俞

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胃脘痛,腹胀少食,呕吐,黄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胰腺炎等。

操作:斜刺0.5~0.8寸。局部麻胀,向腰骶部放射。

14.血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痛经,阴部痒痛及股内侧痛。

操作:直刺1~1.5寸。膝部酸胀,有时可放散至小腿。

1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上髁下缘,膝下凹陷处。

主治:阴部痛,痛经,遗尿,小便不利,膝关节痛,腹痛泄泻等。

操作:直刺1~2寸。酸胀感可放散至踝足,有时可放散到膝关节。

16.丰隆

定位:外踝上8寸,条口外1寸。

主治:咳嗽,痰多,下肢瘫痪,咽喉肿痛,下肢疼痛,腹痛等。

操作:直刺1~2寸。酸胀感,向上可放散至大腿,向下可至足外踝部。

17.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

主治:失眠,多梦,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阴部胀痛,崩漏,消化不良,尿频,尿急,尿痛,小腹疼痛等。

操作:直刺1~1.5寸。酸麻可上至大腿,下至足底。孕妇禁针。

18.太溪

定位: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

主治:失眠,多梦,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阴部胀痛,崩漏,消化不良,尿频,尿急,尿痛,小腹疼痛等。

操作:直刺1~1.5寸。酸麻可上至大腿,下至足底。孕妇禁针。

冠心病常用按摩手法

按摩手法的要求

手法是按摩实现治病、保健的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及适当地应用,对治疗和保健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效果,就要熟练掌握手法的操作技巧。手法的要点在于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深透的目的。

1.持久

是指操作手法要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作用,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并维持一定时间,以使手法的刺激积累而产生良好的作用。

2.有力

是指手法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力度,所谓“力”

不是指单纯的力量,而是一种功力或技巧力,而且这种力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对象、部位、手法性质以及季节变化而变化。

3.均匀

是指手法动作的幅度、速度和力量必须保持一致,既平稳又有节奏。

4.柔和

是指动作要稳、柔、灵活,用力要缓和,力度要适宜,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5.深透是指手法作用于体表,其刺激能透达至深层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应该指出的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五方面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持续运用的手法逐渐降低肌肉的张力,使手法功力能够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法具有良好的“深透”作用。

自学者在实践中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掌握这些要点,作者在多年的实践和教学中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疼痛的部位往往是气血不通,好比下雨后地上的一滩积水,手法的作用就相当于用扫帚扫除积水,如何最有效地“扫除积水”就是手法的技巧。最有效的扫除方法是将扫帚紧贴地面(手法上称为吸着),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地扫下去,手法的技巧也可以这样理解。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手法的轻重程度,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法。分层法就是将治疗部位的皮肤到骨骼的距离分为10层,皮肤为1层,骨骼为10层,其间分别为2~9层,将每种手法的力度用层数来表示。

读者可以这样去理解这种方法:把右手拇指指腹部放在左手虎口部肌肉丰满的地方,当拇指指腹部对皮肤无任何压力时为0层,其后逐渐加力1、2、3……层,直到压到骨膜无法再压下去为止就是10层,那么这其中的就可以理解为2~9层。如摩法的着力层较浅,在2~3层;推法的着力层较深,在5~6层;弹拨法更深,在7~9层;读者在实践中可以按照这样的深度来理解掌握手法的力度。

冠心病常用按摩手法

1.推法

操作:用指、掌、肘部等着力,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称为推法。操作时指、掌、肘等要紧贴体表,缓慢运动,力量均匀、深透。

力度:按照上面我们对手法力度的分层理解法,推法着力的深度在4~6层。下同。

应用:本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具有消积导滞、解痉镇痛、消瘀散结、通经理筋的功能,可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

2.拿法

操作: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捏提,称为拿法。

力量应由轻而重,连续而有节奏,缓和而连贯,接触点在指腹而不应在指尖,腕部放松。

力度:5~7层。

应用: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缓解痉挛、消除肌肉酸胀和精神疲劳的作用。

3.捏法

操作: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挤压肌肤,称捏法。用力要求均匀而有节律。

力度:4~5层。

应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理脾胃的功能,常用于头面、腰背、胸胁及四肢部位。

4.按法

操作:用指、掌、肘等按压体表。

称按法。力量应由轻而重,稳而持续,垂直向下不可使用暴力。着力点应固定不移。

力度:5~7层。

应用:按法是一种较强刺激的手法,有镇静止痛、开通闭塞、放松肌肉的作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于腰背及下肢部;肘按法压力最大,多用于腰背、臀部和大腿部。

5.点法

操作:用指端、屈曲之指间关节或肘尖,集中力点,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点法。操作时要求部位准确,力量深透。

力度:6~8层。

应用:本法具有开通闭塞、活血

止痛、解除痉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6.摩法

操作:以指、掌等附着于一定部位上,做旋转运动,称摩法。肘关节应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缓和,保持一定节律。

力度:2~3层。

应用:本法刺激轻柔和缓,是胸腹、胁肋部常用手法,具有理气和中、消积导滞、散瘀消肿、调节肠胃蠕动的功能。

7.一指禅推法

操作:以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锋为着力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屈伸活动,称一指禅法。肩、肘、腕、指各关节必须自然放松,拇指要吸定在皮肤上,不能摩擦及跳跃。力量均匀深透,保持一定的压力、频率及摆动幅度,频率每分钟120~160次。总的来说本法的操作要领在于一个“松”字,只有将肩、肘、腕、掌各部位都放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着力于罗纹”,使手法动作灵活,力量沉着,刺激柔和有力,刚柔相济才称得上一指禅功。

力度:3~5层。

应用:本法具有调和营卫、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经穴。

8.法

操作: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带动空拳滚动,称滚法。

侧掌法:肩、肘、腕关节自然放松,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着力点,吸定于治疗部位,不应拖动和跳跃,保持一定的压力、频率和摆动幅度。

握拳法:手握空拳,用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突出部分着力,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腕部放松,通过腕关节做均匀的屈伸和前臂的前后往返摆动,使拳做小幅度的来回滚动(滚动幅度应控制在60°左右)。

力度:4~6层。

应用:法压力较大,接触面较广,适用于肩背、腰及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具有舒筋活血、缓解肌肉和韧带痉挛、增加肌筋活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的作用。

9.揉法

操作:以前臂和腕部的自然摆动,通过手指、鱼际、掌等部位对一定部位或穴位旋转施压,称揉法。

力度:3~5层。

应用: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积导滞、缓解肌肉痉挛、软化瘢痕的作用。

10.擦法

操作:以手掌或大鱼际、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往返摩擦,称擦法。运动的幅度较大,紧贴皮肤,力量应较小,运动均匀,频率每分钟100次左右。

力度:2~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