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7316400000028

第28章 冠心病的穴位按摩疗法(3)

(3)对那些严重肾衰、心衰、肝坏死等危重病人,足底按摩的刺激可引起强烈的反应甚至使病情恶化,故必须慎用。

(4)对于肺结核活动期的患者,不能应用,以免结核菌随血行播散,导致弥漫性、粟粒性结核的严重后果。

(5)对于频发心绞痛患者,应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并尽量妥善送医院就医,绝不能滥用足底按摩。

(6)高热、极度疲劳、衰弱、长期服用激素、脚部病变不适用于按摩的患者,不能使用。

足底按摩手法

1.操作手法

足部按摩手法多种多样,而且简单、方便、

易学。因为拇指动作最灵活,感应最灵敏,最易施加力量,容易控制轻重,按摩效应较好,因此临床手法按摩多采用。

(1)拇指指尖施压法:用拇指指尖施力,其余四指收拢如握拳状。多用于脚趾趾腹或趾根等面积较小的区域。

(2)食指单勾施压法:食指弯曲,其余四指收拢如握拳状,用食指第一、二指间关节施力。

(3)掌搓法:五指并拢,用手指、掌面着力,前后搓动。多用于脚背面。

(4)拇指搓法:拇指指腹着力,其余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前后搓动。多用于脚背面。

(5)揉法:拇指指尖着力,其余四指握拢。拇指指尖固定在反射区处旋转揉动。

(6)撮指叩法:五指指尖捏在一起,上下扣击反射区。

(7)捏法: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分别着力在脚掌、脚背。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面共同用力挤捏。

(8)握法:一手持脚跟,另一手握脚掌,用力挤握。

2.刺激效果

对于按摩手法的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

惯,无须等同划一,只要操作方便,按摩力度适中,能达到按摩的目的即可,无须拘泥于形式。那么,足穴的按摩刺激,会达到什么效果呢?

(1)触性刺激:对皮肤进行轻柔按摩,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使身体保持平衡,改善紧张情绪,也可使知觉神经、植物神经的活动旺盛。

(2)痛性刺激:按揉压痛点,

可使神经兴奋,促进内分泌功能,提高神经机能。

(3)运动刺激:利用活动关节、肌肉的方法,从生理学角度看,效果最大,它对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有较好的调整作用。

(4)压迫刺激:局部压迫,可激发肌肉的代谢活动,提高内脏功能,促进生理机能以及生长发育。

(5)叩打刺激:是指咚咚地敲打局部或全脚,以起到扩张和收缩内脏肌肉的效果。迅速叩打可收缩肌肉血管,加强内脏机能,而缓慢地叩打则可扩张松弛肌肉,减少内脏的功能活动,使内脏得以良好休息。

冠心病常用足底按摩法

1.按摩区域

通过一定的反向区域来按摩对冠心病患者有极佳的效果。

(1)脾:左脚脚掌心脏反射区之下方约一指幅宽之区域。

(2)头(大脑):双脚拇趾第一节底部肉球全部;右半部大脑之反射区在左脚上,左半部大脑之反射区在右脚上。

(3)胃:双脚掌第一趾骨与跖骨关节下方约一拇指指幅宽。

(4)胆囊:右脚脚掌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间,在肺反射区之下方,肝脏反射区之内。

(5)小肠:在双脚底脚后跟前方中央。

(6)生殖腺:双脚脚掌跟骨正中央部位区域,另一位置在脚后跟外侧,踝骨后下方。

(7)甲状腺:双脚脚底第一趾骨与第二趾骨之间,成带状。

(8)垂体:双脚拇趾肉球中央部位。

(9)肝脏:右脚脚掌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间,在肺反射区之下方。

2.按摩方法

冠心病患者可以针对足底的反射区进行按摩,治疗保健两不误。在家中进行足底按摩,可结合足浴进行,即先足浴,然后再按摩,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纯足底按摩。

(1)足浴处方

处方1:白术10克,茯苓10克。适合于痰浊阻塞的患者。

处方2:白术10克,黑附子12克。适合于阴寒凝滞或阳气虚衰的患者。

处方3:丹参12克,红花6克。适合于气滞血瘀的患者。

处方5:枸杞子9克,麦冬10克。适合于气阴两虚的患者。

处方6:党参10克,黄芪10克。适合于易疲劳、多汗的患者。

处方7:香附9克,白芍9克。适合于情绪不稳、易烦躁的患者。

处方8:大黄9克,怀牛膝10克。适合于口干、便秘的患者。

以上处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也可合并使用。

(2)足浴法

将选用的处方加适量水煮沸,滤去药渣,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浸泡双脚,若水量不够,可添加适量热水。

为增进足浴疗效,也可取大小合适的布单将脚盆密封,以使双脚得到充分熏蒸。通常浸泡至水温下降后,再利用药液充分清洗双脚。擦干后,即可进行足底按摩了。

(3)足底按摩法

处方:同上。

按摩法:可自我按摩也可让家属帮忙按摩。自我按摩取坐位,家属按摩则可以坐或舒适地躺下。按摩时以拇指或其他手指的指腹,或指关节的压力,在足部对应区内,均匀而有规律地按压。首先从足趾到足跟来回按摩一遍,然后重点按摩以上反射区,根据反射区位置选择合适的操作手法,通常每个反射区操作3~5分钟。按摩完一侧再按摩另一侧。①按摩的节奏:

体质虚者,节奏宜慢;壮实者节奏宜快。②力度:指按摩对应区域用力的大小。通常按压至痛和不痛之间为好。③刺激量:是指按摩时,对足反射区的刺激程度。每次按摩时,开始要轻刺激,治疗中间要重刺激,按摩结束前要用轻刺激。随着治疗的深入,病人耐受力的提高,治疗的刺激量要加大。每次按摩的时间应掌握在30~40分钟内,对重病患者,可减为10~20分钟。按摩结束后,要多饮开水,以促进代谢废物排出。一般每天按摩1次,10~15次为1疗程。

冠心病常用手穴

(1)胃、脾:位于手掌一侧,食指正下方至大拇指指根区域。

(2)结肠:位于手掌正中央,紧贴在小肠反射区之上。

(3)肝脏:位于手掌面外侧第五掌骨。

(4)胆囊:位于手掌面外侧第五掌骨中段,此位置相对背面附近有“腕骨”穴,同时胆囊的反射区有手太阳小肠经通过。

(5)心脏:位于手掌正中央偏外侧。

(6)甲状腺:位于拇指下端近手纹线处。

(7)肾上腺:位于手掌正中央,食、中指之间直下区域。

(8)脑垂体:位于拇指指腹中心。

(9)松果体:位于拇指指腹中心偏下处。

(10)胸腺:位于手掌部位,中指直下区域。

冠心病常用手部按摩法

1.选穴前面介绍的常用穴位任选2~3个,加上脑垂体。在日常合适时候可随时随地按摩刺激,可起到调节机体兴奋性、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的作用。

2.具体的按摩刺激手法包括:

①压按法:大拇指在反射区上向深处按压下去,其余四指在反射区的反面即手背处相应地对顶着。

②揉按法:大拇指在手掌面的反射区处依顺时针方向揉按。

③推按法:大拇指沿着反射区的肌纤维垂直推按。

④捆扎法:此法是为了使反射区在手指部位获得更强和更持久有效的刺激,可用橡皮筋等捆扎手指来获得。

⑤夹法:这也是一种为了使反射区获得更强和更持久的刺激的方法。可用反射夹或一般的晒衣夹夹住反射区的位置来达到目的。

⑥挤压法:这是一种放松精神紧张,促进全身神经系统兴奋的方法。可把双手十指相互交叉用力握紧,用力挤压手指。

⑦顶压法:双手指指尖相互对顶,也可用反射梳、铅笔或类似的器具顶压反射区域。

通过上述的刺激手法每周至少刺激按摩2次,每次15分钟。

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显著效果。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刺激的力度不够大不够疼则是毫无效果的。为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下身边的小器具。手掌心的“胃、心、大肠区”可用塑料制的发卡,或纸夹子夹住,以达到刺激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金属制品太疼,应尽量避免使用。

冠心病常用耳穴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也是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变化在耳廓上的反应点。对耳穴进行按摩刺激,可对相应身体各部起到调理治疗作用。

1.耳廓的表面解剖名称

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

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

前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2.耳穴的分布规律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中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管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初次选取耳穴治疗时,医生常有“男左女右”的习惯。患者在应用时可不拘于此,双侧轮流交替使用。

3.冠心病常用耳穴定位

(1)脾:在耳甲腔的后上部。

(2)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3)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

(4)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

(5)小肠: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

(6)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

(7)内分泌:在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8)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

(9)神门:在三角窝的下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10)肺:在耳甲腔正中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11)心:在耳甲腔正中。

(12)外鼻:在耳屏外侧面与屏尖、肾上腺呈等边三角形。

(13)肾上腺:在耳屏侧面下1/2隆起的中点。

(14)缘中(脑点):在对耳屏外上方上缘中点。

患者在选取穴位时,可先大体进行定位,然后一手捏住耳廓,另一手持火柴头在大致定位区域慢慢按压探寻,按压最敏感的点即是治疗用点。

冠心病常用耳穴按摩法

耳穴诊疗疾病方便易行,在临床治疗慢性疾病中效果较好,深受临床医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患者在家中可自我按摩。

1.耳穴按摩法

常用的方法有自身耳廓按摩法和耳廓穴位

按摩法。前者包括全耳按摩、手摩耳轮和提捏耳垂。全耳按摩,是用两手掌心依次按摩耳廓腹背两侧至耳廓充血发热为止;手摩耳轮,是两手握空拳,以拇食两指沿着外耳轮上下来回按摩至耳轮充血发热为止;提捏耳垂,是用两手由轻到重提捏耳垂3~5分钟。以上方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和养生保健。耳廓穴位按摩法是医生用压力棒点压或揉按耳穴,也可将拇指对准耳穴,食指对准与耳穴相对应的耳背侧,拇食两指同时掐按。此法可用于耳穴疗法的各种适应证。

2.耳穴压豆法

又称耳穴压籽疗法、压丸法,是指选用质

硬而光滑的小粒药物种子或药丸等贴压耳穴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安全、无创、无痛,且能起到持续刺激的作用,在耳朵的各个穴位上按一按,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对于患者来说更容易接受,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选材:压丸所选材料可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前用沸水烫洗两分钟,晒干装瓶备用。

操作: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

0.6厘米×0.6厘米大小胶布中央,

用镊子挟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次选用4~5个穴位即可。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夏天天气炎热,可1~2天一换。

注意事项:使用这种方法时,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时不宜贴压;对胶布过敏者,可以缩短贴压时间并加压肾上腺、风溪穴;按压时,不要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