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
17317800000003

第3章 孤独而欢快的童年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一)

在意大利的中部,距离佛罗伦萨约20里的托斯卡纳山区有一个小镇,以盛产葡萄酒、矿泉水和农家自烤面包而闻名,这个小镇名叫芬奇镇。

芬奇镇风景秀丽,是一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东西方贸易比较活跃,政治、经济、文化等都相对比较发达。而且,这里的人们思想自由,崇尚人格尊严,赞颂自然界的美丽。

这里,人们都习惯把房子建造在水边,从而令房屋显得美观别致。房屋的前后种着竹子、葡萄、草坪以及各种美丽的花卉。门前的石板街光溜溜的,街道的两旁视野开阔,有很多店铺,生意都十分兴隆。

在小镇上,还有一道特殊的风景,就是在晨光里或夜幕下,一些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吹着悠扬的长笛,弹起古老动听的诗琴和曼陀铃琴。在这些悠扬乐曲的伴奏下,他们纷纷跳起欢快的舞蹈,把这种欢畅、轻松的气息传递给小镇上的每一家、每一户。

1452年4月15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镇上偏远的一幢小茅屋里,传来了一个婴儿的哭声。这个小山村名叫安基亚诺村,坐落在芬奇镇的郊区。

小婴儿哭了一阵后,便睁开那双深陷的大眼睛,向上望着。接生婆看了看小婴儿,然后对婴儿的祖母说:

“嗯,这个孩子长着一头金色的头发,还有一双大眼睛,真是漂亮极了!将来,他一定会是个非常标准的男子汉!”

因生育疲惫至极的母亲听到这句赞美婴儿的话后,才不自觉地朝着婴儿看了一眼。只一眼,就让她情不自禁地羞答答地抱起了这个自己未婚生育的儿子。

小婴儿的母亲名叫卡特琳娜,是一位美丽而淳朴的农家姑娘,曾在镇上的小酒馆里当侍女。婴儿的父亲名叫赛尔·皮埃罗·达·芬奇,出身于当地一个颇有声望的富足世袭公证人的古老家庭,在附近的佛罗伦萨市当公证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和他一样,曾从事过“令人尊敬的循规蹈矩的敬神的职务”。

皮埃罗身材伟岸,相貌堂堂,是个既严肃又浪漫的欧洲男子。由于工作上的需要,他经常出入于一些农家田舍。

1451年的春天,皮埃罗回家探望母亲,被安基亚诺村邀请去办理一项有关租赁榨油设备的事务。办完手续后,村民们在镇上的小酒馆中宴请他。

皮埃罗为人热情随和,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和村民来到小酒馆中。在这里,他遇到了女侍者卡特琳娜。年轻的皮埃罗对美丽聪慧的卡特琳娜一见钟情,开始对她展开激烈的追求,甚至推迟了回佛罗伦萨的行期。

虽然卡特琳娜并没有皮埃罗想象得那么容易接近,拒绝了皮埃罗很多次,但她最终还是接受了皮埃罗,并于当年秋天未婚先孕了。

皮埃罗很爱这位乡村姑娘,但他却没有与卡特琳娜结婚,因为彼此家庭地位的悬殊,皮埃罗的父亲安东尼奥·达·芬奇坚决不允许皮埃罗与一个农家姑娘结婚。事情就这样拖了下来。

孩子出生后,皮埃罗跑到安基亚诺村去看望卡特琳娜和他们的儿子。他高兴地抱起这个可爱的小婴儿,亲了又亲。

“应该给孩子起个好听的名字,让我想想,叫什么好呢?”皮埃尔笑着自言自语道。

他想了一会儿,忽然眼前一亮,急忙说:

“就叫他列奥纳多·达·芬奇吧!”

他一边幸福地看着孩子,一边说着,同时又怀着感激、爱恋的目光望着孩子的母亲,征询她的意见。

年轻的母亲卡特琳娜微笑着点点头。

这个在贫困山村出生的小婴儿,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达·芬奇。

(二)

就在小达·芬奇咿呀刚刚咿呀学语时,他的父亲皮埃罗与当地的一位温柔的富豪小姐阿比雷·达·乔万尼·阿玛多里结婚了。阿玛多里虽然不年轻,也不算漂亮,但毕竟出身名门,又带来了一笔丰厚的嫁妆。皮埃罗虽然深爱着卡特琳娜,但慑于父亲的威严,也只能屈服,只是他请求父亲能同意他将他的儿子接回来抚养。

在那个年月,未婚生子并不是件丢人事,何况皮埃罗刚结婚也没有孩子,于是父亲就答应他把小达·芬奇接回来。

在这之前,小达·芬奇一直与母亲和祖母生活在一起。每天,母亲和祖母去忙农活时,小达·芬奇就被一个人留在家里。没人陪他玩,他只能自己待在家里,随意玩耍。玩累了,就坐在地板上拍着小手,嘴里哼哼着母亲教他的儿歌。更多的时候,他都趴在窗户上孤单地眺望着田野,仰望着碧蓝的天空发呆。

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母亲回来后要给他洗澡。因为奶水不够,只能挤老山羊的奶给他喝,然后哄她睡觉。

每天晚上,外面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都会在一起唱歌、跳舞。歌声传到小达·芬奇的耳朵里,他很喜欢那些美妙的音乐,还跟着哼唱。渐渐地,小达·芬奇学会了很多歌,而且歌声清脆、动听。

在这广袤的小山村里,小达·芬奇和母亲生活了5年。由于没有父亲的关爱,让他少了许多别的孩子所拥有的快乐。他平静、忧郁、孤单,这也让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5岁这年的春天,小达·芬奇被已结婚的父亲从母亲身边领走,回到芬奇镇自己古老的家族当中。在佛罗伦萨市国家档案馆中,有一份由达·芬奇的祖父安东尼奥在1459年给达·芬奇亲手填写的户籍册:

“列奥纳多,现年5岁,为塞尔·皮埃罗·达·芬奇与现为阿卡塔布里格之妻的卡特琳娜之非婚生子。”

这时的小达·芬奇长着一头金发,一双深陷的灵活的大眼睛,皮肤白皙,很漂亮。而且他还十分乖巧,天资聪慧,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陌生,又充满了好奇。

小达·芬奇被父亲接走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便与当地一位名叫阿卡塔布里格的农民结了婚,并住在离安东尼奥的庄园不远的小房子里。

作为母亲,卡特琳娜时刻都记挂着自己的儿子。每天中午,祖父安东尼奥都要睡一会儿午觉,阿卡塔布里格这时也要赶着牛车到田里干活,趁这个机会,小达·芬奇便穿过葡萄园,翻过墙,跑到母亲那里去;夜里,小达·芬奇与祖母卢奇亚睡在一张大床上,每当祖母睡着后,他都悄悄地穿上衣服,从窗户跳出去,跑向母亲家里,钻进母亲的怀中,依偎着母亲,感受她的温暖和爱抚。

小达·芬奇不敢在这里逗留,但这短短的一瞬,让他的心里顿时感到那么甜蜜、那么幸福,也那么难忘。

(三)

回到父亲的家后,小达·芬奇很快就得到了祖母和后妈的喜爱。父亲吩咐小达·芬奇称阿玛多里为“妈妈”,小达·芬奇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非常听话地喊阿玛多里“妈妈”。

后妈阿玛多里虽然出身富裕家庭,但温柔善良,很喜欢小达·芬奇,而且自己又不能生育。因此,她将自己全部的母爱都给了小达·芬奇。

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小达·芬奇在心中也接受了这个后妈,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逐渐淡薄了。

每当他出去玩耍的时候,不论去哪里玩儿,回来都要采撷一些鲜花,然后一朵一朵地撒在后妈的头和脖颈上。

后妈也非常高兴,欢快热烈地拥抱着这个给自己撒鲜花的儿子。然后,她把锅里的饭菜端出来,里面有新鲜的奶渣干酪,有芹菜油炸包子,有香喷喷的猪肉,还有浓浓的甜酒。这些,都是小达·芬奇爱吃的东西。

就这样,小达·芬奇的生母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疼爱小达·芬奇的不仅是他的后妈,还有他慈祥的老祖母卢奇亚。每次小达·芬奇从外面跑回来,她都非常开心地看到他。这个小家伙会像个小猴精儿一样,偷偷跑到祖母的身后,然后用一双小手蒙住祖母的眼睛,让祖母猜他是谁,乐得祖母合不拢嘴。

小达·芬奇从懂事开始,就常常听祖母给他讲一些善良人的故事。其中她讲的关于“孤岛上皇帝的女儿”的故事,给达·芬奇的印象最为深刻。变戏法、造船、射箭、寻找起死回生的草等等,这些童话似的故事让达·芬奇开蒙早慧。

小达·芬奇是个十分好奇的孩子。从懂事时起,他就喜欢用那双漂亮的眼睛细致地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早晨的阳光,草地上的露珠,教堂的窗户,小块的玻璃,橄榄树,青松,路边的野花,牛马,羊群……所以的一切,都是他感兴趣的东西。

意大利国家建筑师乔·瓦萨利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

“上天往往像降雨一样赐给某些人卓越的禀赋,有时甚至以一种神奇奥妙的方式把多方面的才艺汇集在一个人身上;美貌、风度、才能,这个人都应有尽有,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别人都是望尘莫及。这充分证明他得天独厚,其所有能超群轶伦并非由于人力的教导或安排。”

他说的人就是达·芬奇。然而,他只说中了其中的某一方面,先天的禀赋固然是达·芬奇成才的首要条件之一,但后天的勤奋,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是他日后成为大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天早晨,当公证人的父亲起了个大早。他习惯性地来到自己的花园里,用一把剪刀修剪葡萄藤。日光渐渐闪跳在滕间,忽然,一个神奇的东西在藤下闪亮,皮埃罗心动了一下,走上去查看。

啊,原来是一个用泥巴塑成的小鸟,这只小鸟是那么精致、逼真。这是谁做成的呢?皮埃罗四下寻找。

这时,小达·芬奇从床上爬起来了,正在阳台上伸懒腰。父亲就问他:

“你知道这是谁塑成的吗?”

小达·芬奇有些慌乱,红着脸,诚惶诚恐地回答说:

“是我。爸爸,那是我塑的小鸟。”

父亲听了,十分欣慰,一边不住地观察着小鸟,一边笑着夸赞他说:

“好,塑得真不错!我的儿子有出息了!”

受到了父亲的表扬,小达·芬奇那高兴劲就别提了!

幼小的达·芬奇能够捏塑出一只逼真传神的小鸟,这虽然与他的天赋早慧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早已观察过无数只小鸟。他经常和伙伴们在河岸草间、山上树林中打鸟,用石子打,用箭射,用网捕,每捉住一只小鸟,他都会带回家养上一阵子。久而久之,这些小鸟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了。因此,他随手就能捏出一只小鸟,而且捏塑得活灵活现。

夏天的夜里,小达·芬奇还经常趴在田野上,观察小小的萤火虫。每次看着这些闪闪发光的小虫子,小达·芬奇都会想:它们为什么会发光呢?有时他还会起来捉几只萤火虫,仔细观察一番。

广泛观察,其实也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小达·芬奇对事物的观察与一般人是不同的,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搜索性的观察,凡是他感到好奇的东西,他就会搜索式地用儿童的眼光扫过去,进行儿童式的幻想,仔细研究一番。

而且,小达·芬奇从小还是个兴趣广泛的孩子,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株小草,一抹晚霞,一只虫子,一只小鸟……他都会感兴趣。虽然达·芬奇算不上神童,但是,他的确比一般的孩子要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