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丛书
17321700000001

第1章 序一

西吉县是我区南部一个农业、文化大县,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西吉奇特的山水,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近年,西吉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西吉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积极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寻找自己的文化亮点,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编辑出版了《西吉春官词》《西吉民间戏曲脸谱》《西吉民间谚语》《西吉民歌精选》《西吉回族民间故事精选》《西吉民间艺术》《西吉民间验方》《西吉回族民间建筑图释》《回族口弦》《西吉民间饮食》10本为一套的《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这对我区当前全面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产生非常有意义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庆贺的大事!

西吉县位于六盘山腹地,由于地域偏僻,民间艺术诸如民俗、宗教、音乐、美术、工艺、舞蹈、戏曲、文物、人文景观等,至今还保存的相当完整。为了保存民间艺术的原生态面貌,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工作显现了它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掌握可靠而充分的民族民间文艺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科学研究的开展,优秀民间文艺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民族民间文艺的繁荣,都是非常重要的。西吉县的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了,西吉县的文化工作者积极做到了!他们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慷慨解囊,拿出经费,投入文化建设,积累文化财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方党政领导的这种胸怀和气概,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搜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民间艺术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寻找“历史的痕迹”,打开封闭性发展的保守思想,更好地发展,更好地继承,更好地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精华。我们要大力张扬自己的民族优秀文化,宣传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西吉县这样做了,他们做对了,也作出了成绩!

我希望西吉县的领导和文化工作者,今后把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与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使文化转化为生产力,使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地保护。要充分认识民间艺术资源的发展潜力及其经济价值,既看到其艺术的“事业”性质,又要看到其“产业”的利益性,要注重开发利用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巨大的民间艺术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民间艺术与旅游、经贸的结合,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西吉民族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还要重视从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尊重民族的文化习俗,认真研究回族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探寻一条既符合西吉县的客观实际,又体现民族特点的文化创业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弘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信心,促进西吉地方文化艺术的加快发展。

马存贤同志是西吉县文化局局长,当他把厚厚的一摞书稿放在我眼前的时候,我为他谋划事业的雄心和实实在在干文化的精神感到高兴。马存贤同志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平素他坚持文艺创作,又酷爱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他的小说影响过许多读者,作为县级文化部门的负责人,发挥他的这一优势,去策划、组织、实施基层文化的重大活动,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这点,在他和杜斌同志执行编辑的《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选题上就能够看出来。

在这里,马存贤同志还特别提到为《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辛勤编写的王知三同志。他长期从事六盘山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工作。为六盘山地区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做出了贡献。他编著出版了地域文化书籍30多本。2001~2005年,他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2001年被我厅聘请为2001~2004年度宁夏“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文化部重点课题《六盘山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探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出色地完成50万字的初稿编写工作;2005年又为泾源县撰写了宁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试点项目《宁夏回族踏脚舞》论证文本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宁夏泾源县“回族踏脚舞”调查工作方案》。在六盘山地区策划、组织、举办了10多次地域民俗文化研讨活动和旅游资源开发论证会议,他倡导六盘山大地域文化的观念,在国内外民俗文化界受到赞誉。

马存贤同志嘱我为丛书写序,鉴于他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便欣然答应了。作为基层文化部门的“娘家人”,我应该支持他们的工作,肯定和鼓励他们为地方文化献身的精神。感慨之时,便写了以上的话,谈谈我的感想,意欲与西吉同仁共勉,如可以,那就算作《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序言!

(注: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