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总有一个故事让你泪流满面
17327600000044

第44章 阿拉伯的劳伦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控制着埃及,而大部分阿拉伯地区则为德军盟友土耳其占领。阿拉伯哈理部落首领费萨尔亲王不满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率部起义,攻打麦地那要塞。英国急于弄清费萨尔的意图,于是派遣身为阿拉伯问题专家的劳伦斯中尉前去执行这项使命。劳伦斯会讲阿拉伯语,了解近东地区的风俗和民情,所以从伦敦的总参谋部地理情报分部被调派往开罗的陆军情报部工作。

劳伦斯在一名贝都因族向导的引领下穿越茫茫沙漠,向麦地那进发。在一座水井边,向导被忽然出现的费萨尔的儿子阿里射杀,劳伦斯不禁为部族仇杀所震惊。

劳伦斯在沙夫拉遇见了英军派驻的顾问布莱顿上校,布莱顿嘱咐他见到亲王时要少说多听。

贝都因骑兵不敌土耳其的飞机大炮,布莱顿建议费萨尔向南撤退,而劳伦斯却主张向北进击,攻取亚喀巴,在阿拉伯心脏地区大马士革一带开展游击战。费萨尔显然对劳伦斯的主张更感兴趣,原来费萨尔要做国王,他既不愿臣服于土耳其,又对英国抱有戒心。他问劳伦斯应该效忠于哪一方,劳伦斯则让他不要听命于英国。

劳伦斯经过缜密考虑,大胆提出带50人穿越缺水险恶的内夫得大沙漠,从背后攻占海湾重镇亚喀巴。阿里为其睿智所折服,决定带队前往。

远征队顶着烈日、忍着干渴艰难地行进着。在穿越最酷热的“铁砧”地带时,阿里决定夜间行军,天亮后才发现一个年轻人掉了队,劳伦斯执意要回去寻找。阿里认为他注定要被晒死,劳伦斯却说世间没有注定的事。阿里企图阻止他:“你带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为了你的自负吗?”劳伦斯不顾阿里的反对,硬是折返把名为加辛的队员驮了回来。当他终于从大漠中将奄奄一息的掉队者带回来时,一个圣者就此诞生了。当两人抵达水井边时,受到阿里及其部下的热烈欢迎,阿里烧掉了劳伦斯的军服,赠给他一套酋长服。

豪维部落的首领奥达忽然出现,他因井水被占用而与阿里唇枪舌剑。劳伦斯从中斡旋,奥达的态度才缓和下来。劳伦斯深知他非常贪婪,便谎称亚喀巴有大量金币。奥达果然中计,率部冲向亚喀巴。途中,加辛打死一个豪维人,双方立刻剑拔弩张,一场部族冲突眼看不可避免。关键时刻,劳伦斯亲手枪杀了加辛,豪维人这才重新向亚喀巴进发。

土耳其军队对这背后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亚喀巴很快就被攻占。奥达发现城中只有纸币而无黄金,直呼上当。劳伦斯立下字据,保证10天内从开罗给他带回五千金币,外加枪支弹药。

劳伦斯带领自愿跟随他的两个哈理族少年法拉和杜德横穿西奈沙漠,途中他们遇上沙暴,杜德不幸身陷流沙。历经千辛万苦,劳伦斯和法拉终于抵达开罗。劳伦斯向新任英军司令艾伦比将军力陈攻占亚喀巴的战略意义,结果,艾伦比不仅满足了他的要求,还提升他为少校。

劳伦斯率领用英国武器武装起来的贝都因骑兵神出鬼没地袭击土军的铁路线,给其沉重打击。然而奥达的骑兵积习难改,他们袭击火车,劫掠一空,然后便满载而归,要待来年才再度出征。只有阿里率20个哈理人跟随劳伦斯,一次袭击火车不成,法拉反受重伤,依照贝都因人不把伤员留给敌人的惯例,劳伦斯被迫枪杀了他。劳伦斯带阿里潜入德拉城侦察,被土军俘虏,受尽鞭打及屈辱。后来,他虽被阿里救出,但精神已然崩溃。他不顾阿里的反对,只身回到英军司令部,决心做一名普通军官。

而此刻,英军正准备攻打大马士革,需要有人去指挥阿拉伯军队,艾伦比认为能担当重任的非劳伦斯莫属。

劳伦斯重又召集起贝都因人,浩浩荡荡向大马士革挺进。途经一个刚被土军洗劫过的村庄时,劳伦斯望着那尸横遍野、残垣烟绕的惨状,不禁怒火中烧。他们赶上败退的土军,劳伦斯不顾阿里的劝阻,在其他阿拉伯人的鼓噪下,下令杀死全部土军。当艾伦比率英军进入大马士革时,城里早已插满阿拉伯旗帜。老谋深算的艾伦比下令英军原地待命,工程医务等技术部队不准进城。劳伦斯将各部族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阿拉伯委员会,然而在市政大厅召开的圆桌会议乱得不可开交,各部落纷纷提出要请英国工程专家来解决问题,劳伦斯坚决反对,因为那意味着英国的控制。

这时城中忽然起火,阿拉伯委员会在一片责骂声中解体,不习惯城市生活的各部族人马纷纷打道回府。劳伦斯梦寐以求的理想刚开始实现,随即又被撕得粉碎。

在战争中,劳伦斯穿起阿拉伯的服装,指挥着阿拉伯部落军队攻城略地,被当地人尊称为“圣者”。许多阿拉伯人将他看成民间英雄,推动了他们从奥斯曼帝国和欧洲的统治中获得自由的理想。

1918年10月28日,劳伦斯返回英国。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时,他与费萨尔一道前往凡尔赛,为争取阿拉伯国家独立做最后的努力。但该努力以失败告终,叙利亚转归法国统治。英国随后安排费萨尔成为伊拉克国王,其兄阿卜杜拉成为外约旦埃米尔。

由于感觉自己争取阿拉伯独立的事业被政治家出卖,劳伦斯在战后拒绝出任总督等职位,而是选择隐居生活。土耳其帝国也已经瓦解;但同时他也失败了,因为在内部的纠纷和协约国的阴谋下,阿拉伯非但不能独立,反而惨被瓜分。他曾站在协约国与阿拉伯之间,向后者保证战后的独立和自由。那些游牧民族曾如此相信他,崇拜他,视他为救世主,凡他至处,人群争挽他的衣衫,而他也隐隐然以现代的米赛亚自命。然而,战后的现实令他幻灭,他感到自己像一个骗子。一切光荣都变成耻辱。人们的赞美和宣传只会加强他的自咎和厌憎。由于英国在法国压力下违背了战时对阿拉伯人的诺言,劳伦斯在英皇召见时当场拒绝了乔治五世的授勋,作为一种抗议。不久他又毅然谢绝出任英国海外某地总督,改名易姓,隐入行伍之间。

1935年5月13日清晨,在英国的一条乡间公路上,赋闲在家的劳伦斯上校因车祸丧生。劳伦斯骑摩托车去邮局拍发电报,回来的路上为了躲避两个骑自行车的男孩,劳伦斯失去了控制,猛然摔到地上,头部严重受伤,六天以后在医院去世。而实际上,一离开阿拉伯,劳伦斯就已经死了,那个驾着摩托在英国乡间遭遇车祸的人,只不过是劳伦斯陌生的肉身。

大漠中往返的长途跋涉,驼背上的日日夜夜,沙漠的空旷和虚无,远离文明的原始的煎熬和晕眩,正是劳伦斯一生的一个缩影和一个象征。大任降身之际,他的灵魂能提升到史诗的高度,支持他的肉体,去忍受只有超人才能负担的痛苦和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