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华国学经典)
17329300000002

第2章 滦阳消夏录(一)(1)

【原文】

爱堂先生言: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①,文如屈、宋、班、马②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③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④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迷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注释】

①郑、孔:郑,指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经学家。孔,指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代经学家,奉唐太宗之命,编有《五经正义》。

②屈、宋、班、马:屈指屈原,宋指宋玉,两人皆为战国时著名的辞赋家,班指班固,东汉史学家,著有《汉书》,马指司马迁,西汉史学家,著有《史记》。

③高头讲章:高头指线装古书边栏上方的空白处。讲章指读书人的一些批注。此处指只有一部天头上批满了注的八股文章,笑他学识浅薄。

④策略:指科举试士的文体之一。

【译文】

爱堂先生谈到:听说有一个老学究晚上行路,忽然遇见一个死去的朋友。学究先生向来性子刚直,因此也不觉得恐怖畏惧,就问他:“往哪里去?”朋友说:“我现在是阴间的差人,到南村去勾人魂魄。我们正好同路。”于是两个人同行,来到一个破烂的房屋前,鬼指着屋子说:“这一定是一个文人住的。”学究问他怎么知道,鬼说:“人在白天的时候为生计奔波,掩隐了自己的性灵。只有睡觉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杂念,思想很纯净明亮。他所读过的书,每个字都从他的百窍中发出光芒,形状朦胧绚丽,就像锦绣一样灿烂。如果学问做到像郑玄,孔子的那样,文采像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一样,他的光芒就会照亮天空,和星星、月亮一起闪亮。差一点的,他的光芒可以照数丈,再差一点的照数尺,越往下照得越少。不过最差的,发出的光也如同屋子里的灯,可以照亮窗户。这些光凡人是见不到的,只有鬼神才能看到。这个房子上的光芒有七八尺高,所以我知道里面住着一个读书人。”学究又问他:“我读了一辈子的书,不知道睡觉时的光芒有多高?”鬼犹豫了半天,才说道:“昨天白天我经过你的书房,你刚好睡着了。我看见你胸中有一部高头讲章,五六百篇墨字,七八十篇经文,三四十篇策略都化成黑烟,笼罩在屋顶。那些学生的读书声,就像笼罩在浓云迷雾中一般。实在是没有看见什么光芒,我不敢瞎说。”学究听了非常生气,大声地骂他的朋友,鬼大笑着走了。

【原文】

献县周氏仆周虎,为狐所媚,二十余年如伉俪。尝语仆曰:“吾炼形已四百余年,过去生中,于汝有业缘当补,一日不满,即一日不得升天。缘尽,吾当去耳。”一日,冁然①自喜,又泫然自悲,语虎曰:“月之十九日,吾缘尽当别。已为君相一妇,可聘定之。”因出白金付虎,俾②备礼。自是狎昵燕婉,逾于平日,恒形影不离。至十五日,忽晨起告别,虎怪其先期。狐泣曰:“业缘一日不可减,亦一日不可增,惟迟早则随所遇耳。吾留此三日缘,为再一相会地也。”越数年,果再至,欢洽三日而后去。临行呜咽曰:“从此终天诀矣!”陈德音先生曰:“此狐善留其有余,惜福者当如是。”刘季箴则曰:“三日后终须一别,何必暂留?此狐炼形四百年,尚未到悬崖撒手地位,临事者不当如是。”余谓二公之言,各明一义,各有当也。

【注释】

①冁然:笑的样子。

②俾:使。

【译文】

献县周家的仆人周虎,被狐狸迷住了,两人做了二十多年的恩爱夫妻。狐狸对周虎说,“我已经修炼成形四百多年。在上一世中,我对你有缘未尽,一日不尽,我就一日不能够升天。哪天缘尽,我就该去了。”一天,她忽然自己笑了起来,又一下子伤心地落泪。对周虎说:“这个月十九号,是我和你缘尽分别的日子。我已经为你选中了一个妻子,你可以去下聘了。”还拿出一些银两给周虎,让他置办结婚的礼物。从此以后狐狸对周虎比平时更加亲热了,一天到晚和周虎形影不离。到十五号的那天,一大清早起来狐狸突然就和周虎要告别。周虎觉得很奇怪,难道时间提前了?狐狸伤心地说:“我们之间的缘分一天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多,只有早晚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留出三天的缘分,这样以后就能再和你相见。”过了几年,她果然回来了,两人又度过三天美好的日子后又要离开。临别前狐狸呜咽着说:“以后是真的再也见不到了。”陈德音先生说:“这个狐狸精懂得留有余地,珍惜幸福的人就应该像这样。”刘季箴则说:“三天以后也还是要分开的,何必又把它暂时地存留呢?这个狐狸已经修炼成形四百年了,却还没有到达最后一步,遇到事情不应该这样做。”我觉得他们两个人的话,各有各的道理,都说得通。

【原文】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郑私叩冥吏曰:“此农家老妇,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媪一生无利己损人心。夫利己之心,虽贤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①,因是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海,皆此一念之害也。此一村妇而能自制其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对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礼乎!”郑素有心计,闻之惕然而寤。郑又言,此媪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晒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②,锋棱顿减。王徐顾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促命即送转轮王。观此二事,知人心微暖,鬼神皆得而窥,虽贤者一念之私,亦不免于责备。“相在尔室③”,其信然平。

【注释】

①冤愆:冤枉,过失。

②踧踖:恭敬不安的样子。

③“相在尔室”:出自《诗经·大雅·抑》,整句话是“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意思是看看你的室中,在阴暗处也要光明磊落。什么东西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要以为别人看不见。神的来临呀,不可以猜度,难道能够讨厌他吗?

【译文】

北村有个叫郑苏仙的,有一天梦见来到阴间的官府里,看到阎罗王正在处理囚犯。这时有一个邻村的老太太被领到大殿前,阎罗王立刻改变了表情,对老太太拱手相迎,并让人给她倒茶,要冥吏把她赶快送到一个好的地方去投生。郑苏仙于是偷偷地请教冥吏,“这个农家的老太太有什么功德吗?”冥吏说:“说起来,就连贤明的君子也有免不了有利己之心的,这个老太太一生都没有利己损人的心思。但是凡事如果对自己有利,那必然会损害别人的利益,由此而生出各种机谋,也导致了各种冤枉,过失。甚至有的对后世造成广泛的,很不好的影响,这一切都只是由一个念头引起的。而这个老太太虽然只是一个农家的妇人,却能够克制自私的心理,即使是读了许多书,给人讲道理的学者,面对她的时候也有许多感到惭愧的。所以阁罗王对她以礼相待也就不奇怪了。”郑苏仙向来颇有心计,听了这段话之后突然有所醒悟。郑苏仙还说,在这个老太太还没来之前,有一名官员穿着官服挺着胸脯神气逼人地走进来,说自己每到一处只喝一杯水而已,所以即使在鬼神面前也不会感到羞愧。阎罗王冷笑道:“设置官员的目的是为了管理老百姓的,小到驿站的站长,管闸的闸官,都有权衡利弊,处理事务的作用。如果不要钱就算是好官的话,那么在公堂上做一个木偶,连水都不用喝,不是比你更好吗?”那官又分辩说:“我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是也没有什么过错。”阎罗王说:“你一生都小心翼翼地保全自己,这个案子,还有那个案子,你都害怕招惹是非没有站出来说话,这不是对老百姓不负责吗?这件事,那件事,因为怕麻烦、怕困难而不去作,不是有负于国家对你的期望吗?三年做官考核出来又有什么功绩呢?没有功劳就是有罪。”那官这才觉得不好意思,咄咄逼人的气势小了不少。阎罗王缓缓地向四周看了看,笑着说:“我只是看不惯你自负的样子而已。通常说来,做一个三四等的好官,下辈子还是能当官的。”于是命人赶快把他送到转轮王那里去。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人的心思稍微有变化,鬼神都会发现,即使是贤明的君子有一丝的私心,也免不了被责怪。“相在尔室”,真的就是这样。

【原文】

交河及孺爱、青县张文甫,皆老儒也,并授徒于献。尝同步月南村北村之间,去馆稍远,荒原阒寂,棒莽①翳然。张心怖欲返,曰:“墟墓间多鬼,曷可久留!”俄一老人扶杖至,揖二人坐曰:“世间安得有鬼,不闻阮瞻②之论乎?二君儒者,奈何信释氏之妖妄。”因阐发程朱③二气屈伸之理,疏通证明,词条流畅。二人听之,皆首肯,共叹宋儒见理之真。递相酬对,竟忘问姓名。适大车数辆远远至,牛铎铮然。老人振衣急起曰:“泉下之人,岑寂久矣。不持无鬼之论,不能留二君作竟夕谈。今将别,谨以实告,毋讶相戏侮也。”俯仰之顷,欻然已灭。是间绝少文士,惟董空如先生墓相近,或即其魂欤?

【注释】

①棒莽:茂密的草丛。

②阮瞻:字千里,晋陈留人尉氏(今属河南)。阮咸的儿子,素持无鬼论。

③程朱:程指程颐,程颢两兄弟。程颐,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伯凉,世称明道先生。程颢,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两人均是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人。二人之学说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合称“洛学”。其学说主要收集在《二程集》中。朱指朱熹,南宋思想家,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省)。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别称紫阳。受学于二程三传弟子李侗,集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等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毕生著述讲学,影响极大。其学派称为“程朱学派”,著有《四书集注》、《朱子集注》、《伊洛渊源录》。

【译文】

交河的及孺爱,青县的张文甫,都是老学究,并且都在献县教书。曾经有一次,两个人晚上踏着月光散步,一直走到了南村和北村之间,这里离他们的书院比较远。只看见周围一片荒野,寂静无声,茂密的草丛中似乎隐藏着什么。张文甫心里感到害怕,想要回去。说:“这些坟墓里肯定有许多鬼,怎么可以在这里久呆呢?”过了一会儿,看见有一个老头拄着拐杖来到他们面前,拱手行礼请他们坐下,说:“世上哪有什么鬼!你难道没有听过阮瞻的议论吗?你们俩都是儒家的学者,怎么会相信佛教徒的那些胡言乱语呢?”于是老头将程朱二气屈伸的理论做了一番阐明,解释贯通,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两个人听了,都点头称是,赞叹宋代的学者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彼此之间应酬答对,竟都忘了问老者的姓名。这时正好有几辆大车从远处慢慢驶来,挂在牛脖子下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老头连忙抖了抖衣服,站起身来说:“我是已经死了的人,一个人孤孤单单好长时间了。今天我如果不坚持说没有鬼,你们就不会留下来和我聊一晚上。现在我们要分别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实情告诉你们,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我是故意戏弄你们的。”一晃就不见了。这地方没有什么文人雅士,只有董空如先生的墓在旁边,难道这是他的魂魄吗?

【原文】

河间唐生,好戏侮,土人至今能道之,所谓唐啸子者是也。有塾师好讲无鬼,尝曰:“阮瞻遇鬼①,安有是事,僧徒妄造蜚语耳。”唐夜洒土其窗,而呜呜击其户。塾师骇问为谁,则曰:“我二气之良能②也。”塾师大怖,蒙首股栗,使二弟子守达旦。次日委顿不起。朋友来问,但呻吟曰:“有鬼。”既而知唐所为,莫不拊掌。然自是魅大作,抛掷瓦石,摇撼户牖,无虚夕。初尚以为唐再来,细察之,乃真魅。不胜其嬲,竟弃馆而去。盖震惧之后,益以惭恧③,其气已馁,狐乘其馁而中之也。妖由人兴,此之谓乎?

【注释】

①阮瞻遇鬼:《晋书·阮瞻传》记阮瞻素持无鬼论,一天有一个人来拜访他,两人就有鬼无鬼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辩论,结果客人输了,于是说出自己本来就是鬼,然后变形消失了。阮瞻由此大惊,不久病逝。

②二气之良能:良能,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指不学而能,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二气即阴阳二气,即谓鬼。

③惭恧:惭愧,自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