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细节全书
17330200000023

第23章 做人从修身开始(22)

体育运动员的汗水、鲜血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以足球为例,在一个赛季开始之前,他们要常年累月地进行训练,耐力、爆发力、断球、停球、射门等训练,不停地重复,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通过训练,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力求每天都能有所提高。这样,到了比赛那天,他们才能够在追逐过程中划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打进几个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进球,赢得观众的阵阵喝采。每个成功都只能如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时间,就是耐心和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你没有吃亏,因为你的每一步都是朝着你的目标迈进的。

在1984年5月10日香港报业工会举办的“1983年最佳记者”比赛中,香港《快报》记者曹慧燕夺得了三项“最佳记者”的金牌。曹慧燕为什么能在这个对她来说还很陌生的环境中取得成就呢?除了刻苦顽强的努力外,主要是她善于从小块文章写起。她在香港白天上工,晚上自修英语,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第一篇小文章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后,她受到很大鼓舞。于是更专注于这种“小成果”的努力。后来她进入《中报》搞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工资也很少的校对工作。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他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正是每天80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将一个人的追求目标比作一座高楼大厦的顶楼,那么一级一级的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层层阶梯。这个比喻看来太浅显了,但不少人却忽视了这一循序渐进的“阶梯原则”。高尔基在同青年作家的谈话中说:“开头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练,材料容易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我曾劝一位有才能的年轻人暂时不要写长篇,先学写短篇再说,他却回答说:‘不,短篇小说这个形式太困难。’这等于说:制造大炮比制造手枪更简便些。”

高尔基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建造一幢大楼,要从一砖一瓦开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一个个地完成阶段性目标虽然慢,却始终在向上攀登,而每个小目标的胜利总给人鼓舞,使人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有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形的道路。

明智地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事实证明,只要你年轻聪明,只要你拥有志向,只要你渴望成功,你就应该踏实地工作。然而,在你踏实工作的时候,是否也在踏实地浪费掉属于你的机会?

很多人相信“机会只有一次”或是“只要我做到了,机会自然会来到”,那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机会。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恐惧的信念,然而,这个信念在一部分人的集体意识中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足以变成一句陈词滥调。当他们这么做时,他们就好像是在告诉自己和全世界:“我的创意岁月已经过去了,我的任务已完成了,我的人生已经活完了。”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踏实”不代表木讷的头脑和缺少竞争意识;相反,它对这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你需要不断地去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基于此,你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养成掌握和获取大量信息的习惯;

培养把握机遇的灵感;

进行科学的推理和准确的判断;

当断即断的决断力;

了解其他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

踏实的人不是被动的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每一次机会都会轻轻地敲你的门。不要等待机会去为你开门,因为门栓在你自己这一面。机会也不会跑过来说“你好”,它只是告诉你“站起来,向前走”。

要善于发现机会。很多的机会好像蒙尘的珍珠,让人无法一眼看清它华丽珍贵的本质。踏实的人并不是一味等待的人,要学会为机会拭去障眼的灰尘。

踏实不等于单纯的恭顺忍让。没有一种机会可以让你看到未来的成败,人生的妙处也就在于此。不通过拼搏得到的成功就像一开始就知道真正凶手的悬案电影那样索然无味。将机会和自己的能力对比,合适的紧紧抓住,不合适的学会放弃。用明智的态度对待机会,也使用明智的态度对待人生。

脱颖而出的“脚踏实地”,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机会“秀”出你自己。

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奋斗,并且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积极创造机会,机会终将垂青于你。

必须有一样出色才能胜出

曾经有一家德国的电视台提出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优势夺得了冠军。

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

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台的强档栏目中播出。

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机前边观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靠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

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是抢救儿子,还是扳道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

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在轰鸣着驶过,孩子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

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没误工过一秒钟。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

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诉儿子说:“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呼呼的,但在性命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就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唯一听得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踏实的人懂得,在自己的工作中,至少要有一项技艺是优秀的。也许就是凭借这优秀的一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拥有一技之长,你可以在事业和工作中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让自己脱颖而出。

珍惜你手中的每一分钟

时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源。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人,他们为生意操心,为发财奔波,忙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应酬各式各样的人,处理没完没了的繁琐事务……每个人都想把时间的弹簧拉长一些,在时间的海绵中多挤出一点来。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可是许多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为什么时间总是那么少?”

“我的时间又被占用了?”

“时间总是和我作对?”

“我挪不出时间。”

他们不断地抱怨。但是他们没有发现,其实时间一直在他们手中,占用时间的正是他们自己,使时间变少的也是他们自己。他们所说的那些话当中,正说明了时间是可以被自己管理的。

“为什么时间总是那么少?”——时间是可以量化的所有物

“我的时间又被占用了?”——时间可以被拥有

“时间总是和我作对?”——时间是一种心理状态和能源

“我挪不出时间。”——时间可以被制造

这些话已经告诉我们,时间是可以被个人制造、拥有、使用的能源,是可以为个人所掌握的。

每一天我们都过得不一样,但如果以一个时间段来看,你对于时间的利用与分配却是大致相同的。你也许常常会看表,知道每一个时刻是几点钟,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时间是怎么消失的,不清楚它们是怎么被你用出去的,那么,就来看看专家的研究。

我们日常的时间按活动内容来区分,大致可以分成六种:

睡眠的时间。睡眠的时间比别人多,是一种浪费。有人一天要睡八九小时,有人只睡六小时,睡眠时间短,就比较有时间做其他事。

交通的时间。也就是从居住地到达工作地点的时间。有人花很多时间走路上班,也许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但从另一方面看,则可能代表没有效率。因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了。

工作的时间。这是日常生活中占用时间比较多的部分。

娱乐的时间。比如和家人一起相聚的时间,吃饭、运动、休闲的时间,社交的聚会时间等。

阅读、看电视的时间。现在,大家都花很多时间看电视、看报纸,而较少花时间看杂志、看书。

学习的时间。即使是已经工作的人,也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以增强办事能力。

你的时间分配得如何呢?请按照上述的六个方面,把你每天分别花的时间量写上去,看看每一部分花了多少时间,记录得越详细越好。一个星期之后,比比看,分析一下哪些时间是可以缩短的,哪些时间是可以延长的。把这些都做完了,就能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有效分配资源,加强个人的时间管理。

美国管理顾问史密特先生提出了“每周时间分析表”的观念,对于你的“剔除”工作也许会有帮助。这个分析表是许多美国时间管理专家都承认的重要分析表,它要求人们切实地去分析过去这一周的时间是如何度过的,每天的活动有哪些,等等。睡眠的时间有多少,等等。当我们专心做事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精神通通投入,事情就可以做得更好。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你如果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珍惜和把握自己的时间,重视起时间的边角料,使时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聚沙成塔,每天进步一点点

管理学中有一个“蝴蝶效应”。纽约的一场风暴,起始条件可能是因东京有一只蝴蝶在拍翅膀。翅膀的振动波,正好每次都被外界不断放大,不断放大的振动波越过大洋,结果就引发了纽约的一场风暴。

每次一点点的放大,最终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成功来源于诸多要素的集合叠加,比如,每天笑容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走路比昨天精神一点点,每天行动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效率比昨天高一点点;每天方法比昨天的多找一点点……正如数学中50%×50%×50%=12.5%,而60%×60%×60%=21.6%,每个乘项只增加了0.1,而结果却几乎成倍增长。每天进步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有天壤之别。

法国的一个童话故事中有一道脑筋急转弯的智力题:荷塘里现在只有一荷落叶,荷叶的数目每天会增长一倍,假使30天会长满整个荷塘,问第28天,荷塘里有多少荷叶?答案要从后往前推,即有四分之一荷塘的荷叶。这时,你站在荷塘的对岸,你会发现荷叶是那么的少,似乎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第29天就会占据荷塘的一半,第30天就会长满整个荷塘。

正像荷叶长满荷塘的整个过程,荷叶每天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可是前面花了漫长的28天,我们能看到的荷叶都是只有那一个小小的角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进步,然而,前面那漫长的28天因无法让人享受到结果,常常令人难以忍受,人们常常只对第29天的希望与第30天的结果感兴趣,却因不愿忍受漫长的成功过程而在第28天放弃。每天进步一点点,它具有无穷的威力,只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第28天以后。每天进步一点点是简单的,就是要你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哪怕1%的进步,试想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他最终到达成功?

日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向来以品质卓越著称,不论是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他们的产品和品牌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

日本人对于品质有如此高的重视,主要归功于一位美国的品质大师戴明博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戴明博士应日本企业邀请,重振日本经济。戴明博士到了日本之后,对日本企业界提出“品质第一”的倡议。他告诉日本企业界,要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在产品品质上一定要持续不断地进步。

戴明博士认为,产品品质不仅要符合标准,还要无止境地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时有不少美国人认为戴明博士的理论很可笑,但日本人完全照做。果然,后来日本企业的产品在世界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福特汽车公司一年亏损数十亿美元时,他们请戴明博士回来演讲,戴明仍然强调企业要在品质上每天进步一点点,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进步,才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重振雄风。

结果,福特汽车照此法则贯彻3年,便转亏为盈,一年净赚60亿美元。

让自己每天进步1%,只要每天进步1%,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不能快速成长。

在每晚临睡前,不妨自我分析:今天我学到了什么?我有什么做错的事?今天我有什么做对的事?假如明天要得到我要的结果,有哪些错不能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