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小病不可小视
17341600000035

第35章 排便习惯改变莫等闲

正常人的排便应该每天一次,而且是定时的。有的人可能没有规律性,这对健康不利,应该养成定时、最好是晨起时排便。当人们早晨起床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饭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都可促进结肠的集约性蠕动,产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饭后定时排便符合生理要求,这对预防肛管、直肠疾患也有很大的意义。

应该建立起床后或饭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不应当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当排便反射弧的某个环节被破坏,如切除肛门齿状线上4~5厘米肠段、腰骶段,脊髓或阴部神经受损伤,肛管直肠环断裂等,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产生大便失禁,这是病理状态。

正常排出粪便应该是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重量100~200克。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一般正常粪便呈棕色,这是由于粪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因所吃的食物不同,粪便亦有差别,如吃含蛋白质丰富食物的粪便,有臭味、稍硬、成块,色稍淡呈棕黄或浅黄色,含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多。吃富含糖类食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细菌以革兰氏阴性居多。某些药物也可改变粪便颜色。

本来具有定时排便习惯的人,出现连续一段时间的大便次数增加,由有规律的一天1~2次变成每天4~5次,或者2~3天才能大便一次,或不定时排便,或大便性状改变,就要引起高度注意:是否发生肠癌。

目前,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有专家预测按照现在的发病速度发展下去,将来大肠癌有可能成为继肺癌和乳腺癌之后的人类第三大肿瘤。大肠癌多发在40岁以上的男性,大肠息肉、大肠慢性炎症及有遗传性的腺瘤性息肉病,都可能是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大肠癌早期没有独特的症状表现,所以容易延误治疗,大便习惯的改变可能是及早地发现大肠癌的重要信号,是治愈大肠癌的关键。一定要警惕大肠癌的危险信号,如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腹泻、大便变细等。这些症状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得了痔疮或肠炎等而被耽误诊治,因此只要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刻去做检查。若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特别是排便不畅的时候会出现腹痛等全身症状,可能已不是早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