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17343100000008

第8章 人的行为(8)

我们能明白她在想些什么。她用一种相对而言无关痛痒的方法为自己获得了一定的优势,这同时又使她免于受到责怪,因为她总在恳求得到温柔的对待。既然这方法是成功的,那么要她放弃似乎显得不合情理,但她行为的深层含义不止这些。她对温情的渴求(这同时也是控制他人的一种企图)永远不会停止,而这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家里有什么东西找不到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一连串的“无事生非”。接下来由于要做的事情太多,她必然会时常犯头疼病,夜里也睡不安稳,因为她必须使一切都井然有序。接到请柬对她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既然一件最简单的事对她来说都是大事,那么到别人家做客就更为重要了,她要花数小时乃至数天才能准备好。我们可以预想到,她要么会因不能前往向对方致歉,要么会迟到。在这种人的生活中,社会感是有限的。

在婚姻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关系,它们因为这种对温情的渴求而显得特别的重要。这很容易想象得到,比如丈夫忙于公务不能在家、要去拜访他人,或必须出席所属协会的会议。如果在这些时候让妻子独自在家,妻子会不责怪丈夫不温存、欠体贴吗?我们可以这样说,事实也确实如此,婚姻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将丈夫留在家里的理由。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似乎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实际上对于那些有职业的男人来说却是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时,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正如我们这个实例中一样。丈夫时常很晚才上床睡觉,以免打扰到他的妻子,可令他吃惊的是妻子总是还醒着,并报以充满责怪的眼神。

无须其他案例,因为我们不是在谈论女人的小伎俩,虽然许多男人都这样认为。我们仅仅是要表明,对关爱的渴求有时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个病例中会出现下列情况:有时,丈夫需要在外面过夜,他的妻子就会告诉他,既然很少出入社交场合,那么他可以回来得晚一些。虽然是用打趣的语调说的,但其用意却是很认真的。从这个病人身上,我们还能进一步发现童年的经历对个体生活发生影响的一个颇有启发性的例子。我们无法否认,从这个少妇的角度看她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态度上表现出对获得温暖、尊敬、荣誉及温情的强烈渴求,那么,总是做出一副负荷过重、疲惫不堪的样子,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个不错的办法。其他办法不能像这个方法一样在避免批评的同时又获得他人的温柔呵护,并且还可以避免受到其他一切影响这种平衡状态的事物的破坏。

回顾她的成长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在求学过程中她就表现出这种倾向了。每当她做不完家庭作业时,她就会变得异常兴奋,并以这种方法迫使老师非常温和地对待她。她还补充说,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她时常和弟弟发生摩擦,因为父母总是比较偏爱弟弟。更令她恼火的是,大家总是十分重视弟弟的学习,而她的成绩(开始她是个好学生)虽好,人们却毫不在意。最后,她再也不能忍受了,便整天抱怨不停,她想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好成绩没能得到大家公正的评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小姑娘在力求平等,从童年早期就已经产生一种自卑感,并一直试图克服它。好成绩没能给她带来补偿,于是她变成了一个坏学生。她想通过自己的坏成绩来超过她弟弟!这不是什么高尚的品德,但她幼稚地认为这样做是合理的,因为通过这样做她父母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放在她身上。她的一些小把戏一定是有意而为之的,因为她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她想当一个坏学生!

然而,她父母一点也不为她的成绩差而感到苦恼。这时,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她突然在学习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因为现在她妹妹作为一个新角色登场了!妹妹的成绩也很差,但她母亲对此所表现出的担忧和对她弟弟的几乎完全一样,其特殊之处在于:我们的病人只是学习成绩不好,而她妹妹却是品行和成绩都不好。这样一来,她自然很容易引起母亲的注意了,因为品行差比起仅仅是成绩不好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效果。父母特别着急,自然投放了更多的心思在妹妹身上。

这场争取平等的战斗暂告失败,但失败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和平。没人能忍受这样的境遇。之后,我们不断发现她性格的新趋向和新活动。我们现在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小题大做、紧张忙碌及表明自己不堪重负等做法的含义了。这些最初是做给她父母看的,意在迫使她父母能像对弟弟、妹妹一样在意她;同时,也是对父母偏爱弟弟妹妹而忽视自己的一种责备。那时所形成的基本态度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我们还可以再深入了解她更早的生活情况。她记得在她童年时代曾有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当时她想用一块木头去打她那刚刚出生的弟弟,由于她母亲的谨慎,才没有造成很大的伤害。那时她3岁,但她已经发现她之所以受到父母的忽视仅仅因为她是个女孩。她清楚地记得,她曾无数次盼望自己变成一个男孩。弟弟的诞生不但将她赶出了温暖的安乐窝,还使她倍感侮辱,因为弟弟作为一个男孩,受到的待遇比她曾经得到的要好得多。她在力求弥补的过程中,偶然地发现了一个方法,就是总装出一副不堪重荷的样子来获得人们的关注。

现在我们来阐释一个梦,以表明这一行为模式已经深深植根于她的内心。这个少妇梦见自己在家中与丈夫聊天,但她丈夫看上去不像个男人,倒像个女人。这一细节是她处理自己的一切经验和关系的心理模式的象征。在这个梦中,她在她丈夫那里找到了平等,他不再是像她弟弟那样高高在上的男人,而已经像个女人了,他们之间没有地位上的不同。在梦中她实现了她从童年时期就一直希望实现的梦想。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成功地将一个人心理活动中的两点连接了起来。我们了解了她的生活方式、生活曲线及行为模式,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关于她的全面的认识,总结起来就是:在这个案例中所谈及的是一个用温和方法力求支配他人的人。

生活的准备

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可以被看作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准备。在之前已经描述过的内心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为将来目标的实现个体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在将来,个体的所有愿望似乎也都能得到实现。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经验,我们也都必须经历这一过程。所有涉及理想生活情形的神话、传说和英雄传奇都与此有关。人们关于天堂确实存在的坚定信念及对之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对所有困难都将顺利解决的愿望),都可以在宗教中找到。灵魂不灭的信条或灵魂的轮回转世,都是灵魂能够涅槃升华这一信仰的证据。所有神话故事都是人类渴望幸福生活这一事实的见证。

(一)游戏

在儿童的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它清楚地显示了幼儿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过程,这就是游戏。游戏不应被看作是父母或教育者们偶然想出的主意,而应是教育的辅助手段,用于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并为其心理发展提供刺激。所有的游戏都是为未来而做的准备。儿童对待游戏的态度、他做出的选择、他对游戏的重视程度,都反映了他对环境的态度、与之的关系,及他与伙伴交往的方式。他是敌对还是友好,特别是他是否有控制欲,都可以从他的游戏中看到。在观察正在做游戏的儿童时,我们能够发现他对待生活的整体态度。儿童的游戏可以被看作对未来生活的准备,这一发现归功于教育学教授格罗斯,同时他还在动物的玩耍中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但是,对于游戏的本质,“准备”这一概念并不能包含我们所有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游戏是一种社会练习,它能使儿童满足并实现其社会感。不愿游戏和玩耍的儿童总令人怀疑他们的适应能力。这些儿童很高兴可以远离所有的游戏,如果将他们强拉上运动场,结果通常会使其他儿童扫兴。骄傲、自卑、及对角色扮演的担忧都是儿童不喜欢游戏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通过观察游戏中的儿童,我们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的社会感发展得如何。

企图超越他人,在游戏中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它显示出儿童想当指挥者和统治者的愿望。观察儿童如何占据统治地位及对他扮演主要角色的游戏的喜爱程度,我们就能发现儿童的这种倾向。所有的游戏几乎都至少含有下列因素中的一个:为生活做准备、社会感、控制欲。

然而,还有另一个因素需要我们考察,那就是儿童在游戏中表现自我的可能性。在游戏中,儿童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位置,他们的表现也受他们与其他儿童的关系的影响。有一些游戏特别注重这种创造性倾向的培养。在为未来职业做准备方面,那些可以让儿童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的游戏显得非常重要。在许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可以发现,那些在儿时给洋娃娃做衣服的人,长大后也可以给成人做衣服。

游戏与灵魂密不可分,它可以说是一种职业,我们也必须将它看作是一种职业。因此,在儿童玩游戏时打扰他们,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游戏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的方式,在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目标上,每个儿童多少都有点儿像成人。因此,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就能更容易对他做出评价、得出结论。

(二)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

注意力集中是心理活动的特征之一,而心理活动是人的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当我们用感官去探索我们身体内部或外部的某一特别事件时,就会有一种特殊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并不延伸至全身,而是仅限于某个感官,比如眼睛。我们感到正在做着某种准备。以眼睛为例,视轴的定向就给我们以这种特殊的紧张感。

注意力集中引发神经的某一部分或运动肌的某一部分产生紧张感,同时其他部分的紧张感就会被排除在外。因此,一旦我们想要专注于某一事情时,就会希望排除掉其他一切干扰。就心理活动而言,注意力集中意味着一种态度,即乐意在自身和特定事件之间构架一座特殊的桥梁;或意味着准备进攻,这种进攻是必需的,它要求我们的所有功能都调动起来并指向一个特别的目标。

除了病人和意志薄弱者之外,每个人都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但是,精神不集中的人也到处可见。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疲劳和疾病是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因素。其次,应专注的对象与个体的行为模式不相适宜,他们不想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些人的注意力欠缺的原因。而当二者相适宜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很快集中起来。注意力不集中的另一原因是对注意目标具有敌对的态度。儿童很容易陷入敌对抗拒之中,对于提供给他们的每一种事物,都回答以“不”。因而十分有必要将这种敌对转变为不带偏见的客观态度。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职责,就是将儿童必须学习的东西与他们联系起来,使之与他们的行为模式相协调,并贴近他们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能看见、听见和感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变化,有的人却只用眼或耳朵去探索生活,而有的人则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注意不到,对眼前的一切毫无兴趣。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个人面对最能调动其兴趣的环境时,仍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因为他较为敏感的感受器没有接收到刺激的原因。

使注意力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真正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兴趣。兴趣所处的精神层面远深于注意力。如果我们有了兴趣,那么集中注意力将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有兴趣,教育者就无须担心注意力的问题。兴趣成了为完成目标而掌握某一领域知识的万能钥匙。在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都曾犯过错误,因此一旦某种错误态度固定下来,注意力便同样会受到牵连,从而使注意力指向那些对生活并不重要的事情。当兴趣指向自己的身体或权力时,只要关涉到这些有待获得的东西或只要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他就会变得专注,精神集中起来。只要新兴趣还没有取代对权力的兴趣,那么注意力就永远不会转移到外部事物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儿童被质疑或被忽视时,他们会立刻精神集中起来。与之相反,当他们对某事不感兴趣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分散。

没有兴趣也就意味着他想脱离这一情境,虽然他被要求专注其中。因此,说某人不能专心致志是错误的。我们很容易证明他具有专心致志的能力,只是专注于其他事情上罢了。所谓缺乏意志力、缺乏活力与无法专心致志是很相似的。在这些病例中,我们常常发现其倔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活力可以在其他地方表现出来。对应的治疗并不简单,只有改变个体所有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成功。遇到这样的病例时我们相信,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因为他的目标不在于此。

注意力分散在人们的性格中是很常见的,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当被要求去做他们不喜欢做的工作时,他们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完全回避,结果他们总是增加别人的负担。经常性的注意力不集中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特征,当他们被迫做无兴趣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时,这一特征就会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