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
17344400000013

第13章 危险的生活(1)

衣食住行,这是充实我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部分。早晨一觉醒来,换上一件漂亮的新衣;坐在餐桌前,期待一份营养美味的早餐;心情愉悦地轻轻关上温暖的家门,开着舒适的车子或者选择某种公共交通工具,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这不是人们所最熟悉的生活么?

然而,这种简单与平凡却被充斥于每个角落的污染打破。污染除了已经占领了我们洁净的阳光、空气、水之外,还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衣橱、餐桌、住房、街道……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一、穿衣也会受伤害

“一种德国产全棉儿童背带裤和一种意大利产牛仔男衬衫,均被检出存在对人体有害、甚至可能致癌的可分解芳香胺。”这是2006年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该市9家著名商场零售的进口服装抽检的结果。同时,在此次抽检的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1件名牌服装样品中,有20个样品不符合我国的《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不合格率高达64.5%。这其中既有高档服饰配件,也有衬衫、内衣、婴幼儿服装等与消费者接触最亲密的衣物。

在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对儿童服装质量的一次抽查中,发现有三成以上产品甲醛超标。据质检专家分析,生产企业在面料生产的过程中,加入大量含甲醛的染色助剂和树脂整理剂,其目的是为了使衣服不起皱、不缩水、不褪色,但如果给孩子穿上这样的衣服,甲醛会慢慢地释放出来,孩子吸入后,最明显的症状是疲倦、失眠、头疼、咳嗽等,皮肤长期接触甲醛还会引起皮疹,这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抽查还发现,部分儿童服装容易褪色,染料中的重金属离子会渗透皮肤危害孩子的健康,尤其是婴幼儿的皮肤娇嫩,后果更为严重。还有部分产品面料标注名不符实,以次充好,有的标注含80%的棉,实际上棉的含量只有20%,有的甚至不含棉。

谈到全球顶级品牌,估计很少人会将它们与质量差挂上钩。但是2007年上海市工商局对香奈尔、巴宝莉、迪奥、阿马尼等国际顶级品牌服装进行了抽样检查,结果合格率只有57.6%。

据了解,此次被抽查的产品销售价格都在千元以上,最高的达6万元。其中ZARA的一款裙子被检测出甲醛含量超标两倍多,香奈尔的一款真丝套装和芒果的一款大衣被检测出PH值超标等。专家表示,长期穿着以上这些服装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

另外,博格西尼、巴宝莉、阿马尼、迪奥、雅格狮丹以及POLO的几款裤子和皮衣染色牢度较差,染料可能转移到人体皮肤,引发病变。还有一些品牌标示模糊,弄虚作假,比如芒果的一款大衣标注含羊绒量达到20%,实测仅为1.7%。

全球的顶级品牌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那些没有质量保证的服装商品了。服装污染的现状可见一斑。

★绿色追问——服装污染

衣食住行,以衣为先。衣服既是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第二皮肤”,又是维护生存健康的“第一护卫”,其安全、卫生和舒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服装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受污染的机会很多,例如棉、麻等服装原料,在种植过程中为了控制病害虫及杂草的侵蚀,确保其产量和质量,需大量使用杀虫剂、化肥和除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棉花、麻纤维之中。尽管制成服装后农残量甚微,但经常与皮肤接触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此外,纺织原料在储存时,要使用防腐剂、防霉剂、防蛀剂,此类化学物质残留在服装上,会导致皮肤过敏和呼吸道疾症,甚至诱发癌症。在织布过程中使用的氧化剂、催化剂、去污剂、增白荧光剂等化学物质,使面料污染难以避免,而印染环节的污染最为严重。色彩斑斓的面料,固然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感观追求,但印染中使用的偶氮染料能诱发癌变,甲醛、卤化物载体、重金属也成了健康杀手。客观地说,服装污染与室内装修污染不能同日而语,但由于其与人体直接接触,日积月累其危害也不可小觑。

引起服装衣物污染问题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体的分泌物如汗、油脂等的内部污染;二是外界环境对衣物的污染,如油污和灰尘等;三是衣物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纺织材料和化学加工剂对服装的污染;四是衣物洗涤时产生的污染,主要是干洗所引起的污染问题。

外界环境对衣物的污染

城市中由于汽车尾气排放,使道路上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臭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铅化合物和油雾,高峰期间含铅废气笼罩着整个街道。此外还有大量灰尘,尘埃微粒上吸附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人行走在道路上,服装极易沾染上这些污染物,进而对人的皮肤、身体造成危害。另外,若在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工作,把工作服穿回家,则可能对家庭造成污染。

纺织材料产生的污染

(1)纺织材料对人体的危害

纺织材料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织物纤维化学性质对皮肤的刺激。纤维对皮肤的化学刺激以合成纤维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纤维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过与皮肤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皮肤的微弱呼吸作用,对人体表皮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炎症。有些人在夏天穿化纤衣服会引起皮炎便是这样产生的。

(2)纺织品化学加工剂对人体的危害

纺织品化学加工剂主要包括织物染料、各种整理剂、添加剂等,这些化学物质对皮肤均有刺激作用。服装在储藏过程中防蛀、防霉所放的防虫剂和消毒剂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①染料对皮肤的刺激

服装染料大多具有偶氮或蒽醌类结构,会对皮肤产生一次性化学刺激,引发皮炎。其他结构如喹啉类的还原染料及酸性染料也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和过敏作用。染料引起的皮炎发作时间最短4个小时,最长6天。停止穿用该衣物后,一般会逐渐消失。

②整理剂对皮肤的刺激

服装整理剂包括多种,如为了防止缩水使用的甲醛树脂、为了增白采用的荧光增白剂、为了挺括作上浆处理等,这些整理剂所含化学物质对皮肤均有刺激作用。

衣服洗涤产生的污染

由于许多洗涤剂中含有过敏性镍元素,衣物洗涤时,若洗涤剂使用不当或漂洗不净会引起表皮发炎,对婴幼儿尤为明显。

衣物干洗时所使用的溶剂和干洗油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干洗所用溶剂大多是一种高氧化物的化学品,这种化学品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肾脏系统影响较大。在干洗过程中,这种化学品被衣服纤维吸附,待衣服干燥时从衣物内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影响人体,对儿童影响更大。从干洗店刚取出的衣物不应马上放入衣柜中,因为衣柜内空气不流通,干洗的衣服散发出的化学品会充满衣柜,从而污染其他衣物。应该挂在通风处,让衣服中释放出的化学品随风飘散,当闻不到气味时,再存放到衣柜中或穿在身上。另外,干洗衣服所用的干洗油中也含有对人体不利的物质。目前干洗油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全氯乙烯的有机物,人过量吸入该物质会影响神经中枢,引起呼吸困难和心脏跳动不规则,还有可能导致癌症。由于干洗油现在还没有替代品,所以只能从防止干洗机漏干洗油着手,禁止使用容易泄露干洗油的洗衣机。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对染料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纺织品中,禁止使用芳香胺类的有机染料,并严禁此类产品进口、销售。欧盟国家(尤其是德国)、美国、日本已相继立法,对进入本国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实行“环保认证”,并进行有害物质的检测,对服装的生产环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对人体的影响都作出新要求。例如:服装洗涤后不能褪色;服饰配件不能含有铅、汞、镍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应采用不锈合金加工;改变传统电镀的方法,避免产生有害残余物质;纽扣应采用再生玻璃、果壳及动物骨壳等加工,这些再生物既有利于环保又可以降低消耗。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环境标志计划,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绿色服装已成为欧美服装销售的基本条件。环保服装在国际市场十分盛行,使得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纷纷投身研制环保和功能型服装,而环境标志更成为服装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绿色小贴士:购买服装时的注意事项

购买免烫服饰时,若衣服的味道让眼、鼻、咽喉部有轻度烧灼感,这样的衣服大多甲醛含量超标,不能购买。

一般来说,浅色服装比深色的更环保。因为浅色服装的面料在生产过程中被污染的机会较少,特别是贴身的内衣。从健康角度来说,更应该选用浅色的。

选购童装时最好选择小图案浅色的童装,而且图案上的印花不要很硬。特别是一些婴幼儿爱咬嚼衣服,染料及化学制剂会因此进入孩子体内,损伤身体。

刚买回来的免烫衣服,不要立即挂入衣柜中,最好先用清水进行充分漂洗后再穿,降低服装中的甲醛含量。

不穿时,应把免烫衣服挂在通风处,尤其是不要长期穿着免烫衣服。在倡导绿色环保、健康消费的今天,要大力提倡购买生态纺织品及绿色环保服装,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穿出健康,穿出美丽。

选购服装的时候可以选择没有衬里的。西服套装等必须有衬里的产品,可选择无粘衬技术。

很多人喜欢买外贸服装,但在购买的时候要小心,不要买回因为环保原因被退货的产品。

通过绿色环保认证的服装挂有一次性激光全息防伪标志,可用激光笔照射,在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10个环。

穿上新衣饰后,如出现皮肤瘙痒、接触性皮炎等皮肤过敏反应,或情绪不安、饮食不佳、连续咳嗽等症状时,要考虑是否衣物不适所致,尽快到医院诊治。

二、二英,餐桌上的“黑客”

1999年2月,比利时养鸡业者发现饲养的母鸡产蛋率下降,且蛋壳坚硬,肉鸡出现病态反应,因而怀疑饲料有问题。据初步调查,发现荷兰3家饲料原料供应厂商提供了含二英成分的脂肪给比利时的韦尔克斯特饲料厂,该饲料厂1999年1月15日以来,误把上述含二英的脂肪混掺在饲料中出售。据悉,被查出的该饲料厂生产的含高浓度二英成分的饲料已售给超过1500家养殖场,其中包括比利时的400多家养鸡场和500余家养猪场,并已输往德国、法国、荷兰等国。比利时其他畜禽类养殖业也不能排除使用该饲料的可能性。比利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的鸡体内二英含量高于正常限值的1000倍,危害极大。6月3日,比政府再次宣布,由于不少养猪和养牛场也使用了受到污染的饲料,全国的屠宰场一律停止屠宰,等待对可疑饲养场进行甄别,并决定销毁1999年1月15日至1999年6月1日生产的蛋禽及其加工制成品。

比利时“二英污染鸡事件”在世界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欧盟委员会指责比利时“知情不报,拖延处理”,并决定在欧盟15国停止出售、收回和销毁比利时生产的肉鸡、鸡蛋和蛋禽制品。美国决定全面封杀欧盟15国的肉品,法国决定全面禁止比利时肉类、乳制品和相关加工产品进口。

迫于强大的国际和国内的压力,比利时卫生部和农业部部长相继被迫辞职,并最终导致内阁的集体辞职。据统计,该事件共造成直接损失3.55亿欧元,间接损失超过10亿欧元,对比利时出口的长远影响可能高达200亿欧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对餐桌上的食物发出怀疑的目光。食品由于污染,已经逐渐远离了营养美味这些因素,而是跟有毒、劣质、危险这样的字眼联系到了一起。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经调查,发现是饲料中毒,但因当时没有弄清毒物的来源,也就没有对此进行追究。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当年6~10月,有4家13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患者初期症状为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等。此后3个月内,又确诊了112个家庭325名患者,之后在全国各地仍不断出现。至1977年,因此病死亡人数达30余人,1978年,确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

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卫生部门的重视,通过尸体解剖,在死者五脏和皮下脂肪中发现了多氯联苯,这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稳定的脂溶性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富集于动物体内。多氯联苯被人畜食用后,多积蓄在肝脏等多脂肪的组织中,损害皮肤和肝脏,引起中毒。初期症状为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疹,其后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

专家从病症的家族多发性了解到食用油的使用情况,怀疑与米糠油有关。经过对患者共同食用的米糠油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九州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于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被用做了饲料,所以造成数十万只家禽的死亡。这一事件的发生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英国爆发疯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