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不容忽视的全球污染
17344400000022

第22章 阴霾的和平(2)

1957年以来,人们开始建设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到现在,核电约占全世界电力的1/5,对繁荣经济起了巨大作用。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核能也曾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伤害,核泄漏这一隐患就如一颗定时炸弹埋在了人们心里。除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之外,历史上发生的其他核泄漏事故,也都造成了相当的危害。

三哩岛事件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95万千瓦压水堆电站2号反应堆主给水泵停转,辅助给水泵按照预设的程序启动,但是由于辅助回路中一道阀门在此前的例行检修中没有按规定打开,导致辅助回路没有正常启动,Ⅱ回路冷却水没有按照程序进入蒸汽发生器,热量在堆心聚集,堆心压力上升。堆心压力的上升导致减压阀开启,冷却水流出,由于发生机械故障,在堆心压力回复正常值后堆心冷却水继续注入减压水槽,造成减压水槽水满外溢。Ⅰ回路冷却水大量排出造成堆心温度上升,待运行人员发现问题时,堆心燃料的47%已经融毁并发生泄漏,系统发出了放射性物质泄漏的警报,但由于当时警报蜂起,核泄漏的警报并未引起运行人员的注意。当天晚上8点,2号堆Ⅰ、Ⅱ回路均恢复正常运转,但运行人员始终没有察觉堆心的损坏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此后,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出于安全考虑,于3月30日疏散了核电站5英里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和孕妇,并下令对事故堆芯进行检查。在检查中,他们才发现堆芯严重损坏,约20吨二氧化铀堆积在压力槽底部,大量放射性物质堆积在反应堆安全壳内,少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反应堆堆芯融化事故,自发生至今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对核能应用的有力证据。三哩岛核泄漏事故虽然严重,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在于安全壳发挥了重要作用,凸现了其作为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重要作用。而在整个事件中,运行人员的错误操作和机械故障是重要的原因。

帕洛玛雷核事故

1966年1月15日上午10时22分,两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飞机——一架B—52轰炸机和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在西班牙沿海的比利亚里科斯村和帕洛玛雷斯村的上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在两机连接时,突然在31000英尺的高空相撞。轰炸机发生爆炸解体,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烈焰奔腾的火球,加油机摇摇摆摆地向前飞行一会儿,也开始解体,200多吨燃烧着的飞机残片,零乱地散布在空中,落向地面上惊慌失措的目击者们。其中,有4枚威力巨大的氢弹!

据统计,美军约动员了近3000多人竭尽全力干了将近3个月,使用了18艘舰船和各种最精密的装备,最终才于4月7日8时45分,也就是事故发生后的第79天22小时23分钟之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上的成功,第四颗氢弹被拉上船,回到了美国人的手中。据统计,仅美国战略空军,由于飞行事故而从空中坠落的核弹就有数十枚之多,幸运的是,所有这些核事故都没有导致核爆炸,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图勒核泄漏事故

1968年1月21日,一架美国B-52轰炸机机舱起火,机组人员被迫选择放弃轰炸机。轰炸机坠毁在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上,造成飞机装载的核弹破裂,导致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苏联核潜艇事故

1985年8月,苏联K-43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加油时,在船坞内排除故障时操作失误引起反应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49人被发现有辐射损伤,环境受到污染,艇体严重损坏。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1987年,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置留在原地,却未通知主管部门。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致使14人受到过度辐射,其中4人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立方米的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非常之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了村旗。

美国内华达州丝兰山脉核试验

据内华达试验场的官员们承认,在美国停止地面核试验转而进行地下核试验的20多年中,该试验场共进行了475次地下核爆炸,其中有62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事故。根据美国能源部的事故分类,53次属于辐射泄漏或渗漏,7次属于严重辐射泄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70年12月18日爆炸的代号为“贝恩巴里”的1万吨级核弹。这颗核弹安置在深900英尺、直径86英寸的竖井中,爆炸以后,相当于3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在24小时内喷射到8000英尺高的大气层,其放射性尘埃一直飘到北达科他州。

★绿色追问——核污染

作为一种能源,核电的确有着不可比拟的魅力——它是目前最新式、最干净,且单位成本最低的一种电力资源;它稳定性高、寿期长、低污染,在解决资源紧缺,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

核电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充满了危险的信号,譬如核污染。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切尔诺贝利是全球公共议程的重要符号。因为核电站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足以造成大规模毁灭性伤害。尽管核泄漏的危机难以排除,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发展核技术的步伐。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防范此类事故的再度发生,并且对降低核事故的伤害展开研究。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对待核能都持以非常谨慎的态度。

俄罗斯:开发核能更重安全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惨痛教训推动核能技术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俄罗斯如今的核电技术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俄的核电建设在世界居于前列。

德国:通过立法放弃核能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德国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长年论战,焦点是是否应放弃使用核能。2002年德政府立法放弃核能。2005年上台的大联合政府继承了这一决定,计划到2021年逐步关闭所有核电站。

美国:防止恐怖袭击是大事

“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政府马上意识到了核电站所存在的危险。华盛顿官员表示,美国目前有超过100座核电站,如果恐怖分子从空中对美国发动袭击,这些核电站很可能首当其冲。

中国:类似事故绝不会发生

凭着高质量的技术保障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中国的核电专家表示类似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在中国绝不会发生。

中国核电站有4道安全屏障。一是核电站的燃料是二氧化铀的陶瓷体芯块,能把绝大部分的裂变产物自留在芯块内;二是性能相当好的锆合金包壳管把芯块密封在管里;三是压力容器及一回路压力边界;四是安全壳。当4道屏障同时失效,放射性物质才有可能泄漏,但这个概率是极低的。

另一方面,自1984年中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开始,国家对核安全的重视就从未松懈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核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对所有核电站实施安全许可制度,安全许可证发放后,继续对核电站的设计、建造、运行实施全程安全监督;中国核安全局在中国的四个地区建有监督站,对所有运行或在建的核电站实行24小时现场监督……20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从主管部门到电站业主,经过20年的发展,其设计、运行、维护的经验不断增加,这也是核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